張 燁
(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教師進修學校,陜西 榆林)
從生活角度出發,基于生活理念指導的初中語文教學開展策略,意味著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內容聯系起來,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哲學教育在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現如今,“生活化”新的教學方法出現在課堂并取得了明顯效果,中學語文教師也在積極開展“生活化”新教學的工作,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生活化”的新教學策略的發展遇到了很多障礙。目前語文教學現狀還存在以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堅持“灌輸式”教學方式,難以適應“生活化”教學等新的教學方式;二是由于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等新的教學方式不熟悉,難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相應的生活情境;三是在為學生組織課外活動時,教師往往被傳統的“題海”觀念所束縛,未能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因此有必要從生活的角度切入,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和邏輯思維。
語文是一門說話的學科,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歷來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生活是人類進行的所有活動,文字是生活的記錄,而語文是文字的集合。語文從生活中產生,但同時又不斷為新的生活作出貢獻,形成了一種密切相關、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的關系。正如著名教育專家張曉春所說:“語文和生活是并存的,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語文,有語文的地方就有實踐和學習。”因此,可以說語文來源于生活。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意義。在這個普遍推行素質教育的新時代,語文教學必須逐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觀念,擺脫封建主義的桎梏,主動進行改革和創新。語文是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的學科。在素質教育中,語文教學不能拘泥于課程內容,還必須在思想上進行改革,才不會成為束縛學生思維的桎梏。大多數教科書中有很多文學名著節選,但與學生的生活關系不大,雖然語文課程在編寫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學生在時間、空間和情感上的交流卻很困難。因此,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教師必須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激發學生的真正情感和興趣,并鼓勵他們學習。因此,語文教學的靈魂是生活,有了生活,語文才有生命力,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
首先,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課”,可以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法。在這種教育形式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參與,從而實現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目標。其次,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從而為學生今后的教育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再次,發展生活教育是教師自我發展的現實需要。從教育理論的角度來看,對語文學習的分析能夠使教師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教育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變化。最后,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已經從領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協調者和觀察者。教師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觀察和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反思和診斷自己的學習情況,不斷改進和優化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語文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的生活和教科書中的文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教師認為知識是永恒不變的,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那么他或她只是一個忠實的知識傳遞者;相反,如果教師認為知識是生活的真實反映,那么會把學習知識看作鼓勵學生探索世界、適應世界并創造新生活的一個進程。因此,教師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主學習上,只有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學習能力。顯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例如,在《背影》教學中,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往往忽視了自己與父親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站起來深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與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談談自己的觀點,就可以從某種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感受作者情感,學會理解父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課文,也是為了了解生活,與家人相處,使用語文技能來發現生活的美好。
在中學語文教育中,講故事是一種重要的寫作形式,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挑戰。除了生命教育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書寫他們的生命故事。教師可以圍繞任務的主題,為學生設計自然的課外活動方案,以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同時,應該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寫作任務,讓他們的生活經驗能夠應用在他們的寫作中。
例如,“學習寫游記”這個話題就非常受歡迎。在實踐中,許多學生都是潛意識去編造,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親自然”的做法,幫助他們搜集材料。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有趣的實踐活動,如“在公共花園和學校操場的綠地上玩耍”,并讓學生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他們玩耍的整個過程。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室”來引導他們,讓他們通過語文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師進入教室后環顧教室,用語文描述自己看到的情況,隨后在班上走動,告訴學生自己看到的事物和產生的想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真正體會到練習的具體步驟,通過他們的工作可以更加了解練習的有效性。許多學生在做具體事情時都會做詳細的筆記。在寫作教學的這一部分,學生可以用大量的實踐經驗來提高文章的寫作質量。
從生活的視角進行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室里創設相關的生活情景,讓他們在比較熟悉的情境下深刻地認識知識的生成和產生邏輯。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主動建構知識內容和生活現象之間的關系。如在講一篇文章時,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還原文章所呈現的生活場景,并將生活事物靈活運用于課堂中,促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體會人文知識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和網上的圖畫資源,將作者描繪的兒時的生活場景,如除夕、元旦的慶典,或是母親將《山海經》獻給青年主角時的情景,以電影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處的時空,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阿長媽媽對主人公的關愛與照顧。
語文實踐性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把語文教育和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挖掘生活中的語文因素,發現生活中的語文之美。另外,要讓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切實的貫徹,就必須夯實基礎,及時更新知識,不斷創新,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比如,“說家鄉”的口語交際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之前去了解當地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體會家鄉的變遷;在課后,教師也可以安排同學在業余時間參與社區實踐,并將活動的過程用日志記錄下來,一舉多得。但進行語文實踐不能過于頻繁,也不能過于復雜,否則會影響到學生的業余生活。
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安排課后作業,既可以延長學生的生活活動,又可以增加課堂教學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完成生活作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背影》中,教師可以不安排學生寫傳統的作業,而是讓他們自行查閱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并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引入課堂,讓學生對朱自清的作品有更多的認識。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其學習效果。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具有創造性、豐富性、創新性,并與學生的生活相關,這是使學生更熟練地掌握語文和更有效地進行教學的唯一途徑。簡而言之,通過將生活教學法應用于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生活,并獲得對生活的洞察力。隨著教育質量的不斷發展,強調以生活為本,逐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和優化的一個必然選擇。教師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生活教育、學習、教育三個維度,將教育融入生活,更好地服務學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