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潤潔
(紅河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蒙自 661199)
民族健身操是全民健身操中的獨特小項,將我國多個民族的經典舞蹈元素與西方科學健身理念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極具特點的健身方式。民族健身操的出現彌補了傳統健身操文化性不足的缺點,不僅可以提升參與者的身體素質,還可以促進我國優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播,對提升民族團結性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結合多年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經驗,從多個角度分析和探討了如何將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進行有效創新與推廣,旨在進一步完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升高校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民族健身操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體育項目,其基本作用是改善學生的身體狀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意識。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其產生的負面效果就是青少年身體素質急劇下滑。一方面,由于繁重的課業壓力,學生難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鍛煉;另一方面,社會缺少積極鍛煉的大環境,學生缺乏正確的健康引導,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1]。因此,將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進行推廣,可以為學生提供新的運動選擇,并提升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健康校園環境的構建,使高校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民族健身操將民族舞蹈元素與現代健身元素進行融合,其與傳統健身操最大的不同在于蘊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將民族健身操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多民族舞蹈文化特色,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推進我國多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創造機會,也給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民族健身操中蘊含著我國多民族舞蹈特色,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情民俗,高校學生在進行民族健身操鍛煉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身體素質,還能夠了解我國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豐富關于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2]。通過一段時間民族健身操的鍛煉,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進而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此外,獨特的民族健身操本身就極具話題性,能夠推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對改善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民族健身操中蘊涵多種民族舞蹈元素,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涵養[3]。民族健身操具有動作幅度大、節奏感強等特點,一些學校為了提升民族健身操的趣味性,要求學生統一著裝,培養學生優雅的氣質,達到塑身美體的效果。民族健身操極大地滿足了高校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讓學生了解到民族舞蹈中的藝術元素,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調查發現,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的推廣模式較為滯后,難以達到預期的推廣目標,阻礙了民族健身操在高校教學中的實際效用。一方面,高校并沒有重視民族健身操,缺乏對民族健身操優勢的認識,并沒有指定專門的傳播渠道;另一方面,很多學校在傳播民族健身操過程中大多依靠高校體育課程,并沒有將其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民族健身操的應用環境,不利于民族健身操在高校環境中的持續發展。
民族健身操的動作內容并不固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地增加或刪減一些動作內容,以此來靈活控制民族健身操的難易程度,進而實現擴大民族健身操影響力效用[4]。但也正是如此,教師專業素養、地區民族文化特點以及受眾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現有民族健身操質量良莠不齊,教師難以找到適合本校教學環境的民族健身操教學資源,反而影響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的推廣,難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民族健身操的積極性。
專業的體育教師是推廣民族健身操的主力軍。可見,師資力量是影響民族健身操在高校推廣的關鍵因素。很多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學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缺乏專業的民族健身操教師,教師對民族健身操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習慣性地運用傳統方式進行民族健身操的教學,忽視了民族健身操中的文化內涵,嚴重影響了民族健身操的推廣效率[5];二是,高校沒有組建民族健身操推廣研究小組,而是按照傳統健身操的教學方式進行推廣教學,并沒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整,最終導致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水土不服”。
調查發現,很多高校學生對新興的民族健身操項目不是很了解,雖然有很多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民族健身操,也從民族健身操中受益良多,也希望參與民族健身操鍛煉。但大部分學生對民族健身操的了解僅停留在健身操外在動作的表象,如動作方式較為特別,動作之間的銜接連貫流暢等,并沒有意識到民族健身操中蘊含的民族舞蹈元素,更沒有了解民族健身操中的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在進行民族健身操推廣過程中,學校和教師需要先強化學生對民族健身操的認識,包括動作特點和文化內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的推廣效益。
在當前民族文化自信發展背景下,將民族健身操引入高校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結合已有的教學實踐經驗,學校和教師需要正視以往體育項目引進推廣的不足,結合本校實際,有針對性地對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創新推廣策略進行優化,以此來提升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的推廣效率,讓更多學生主動參與民族健身操運動,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精神文化面貌。
在高校中創新推廣民族健身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健康教育工作,單純地制定硬性的運動制度,迫使學生進行民族健身操運動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在相關推廣制度制訂中,學校還需要考慮到當前的社會文化發展狀況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大環境的角度進行教育引導。因此,在民族健身操推廣上,單靠高校是難以完成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對民族文化傳播給予必要的重視。在民族健身操推廣上,采取扶持政策,更好地促進民族健身操的傳播[6],保證民族健身操相關活動的順利展開。例如,地方教育部門可以與高校合作,共同組織大型的健身操競賽活動,利用豐富的競賽獎勵,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民族健身操,實現民族健身操在高校及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
在組織民族健身操競賽活動中,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競賽項目開展前進行民意調查,積極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完善民族健身操競賽環節,激發廣大群眾參與健身操競賽的積極性;第二,政府應該提高對民族文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吸引地方企業和個人投資,保障民族健身操競賽的順利進行;第三,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地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明確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吸引更多專業人士投入民族健身操及相關民族文體活動研究中。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提升高校學生身體素質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重視起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民族健身操與傳統健身操項目有很大不同,為了讓更多學生認識民族健身操的優勢,高校應加大民族健身操的宣傳力度。首先,了解高校體育健身信息環境,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高校學生對運動健身項目的喜好,了解學生運動健身的目的,并對學生的問答進行分類分析,探討所收集信息的利用價值,進而為民族健身操項目的推廣打好基礎。其次,高校應該利用好自身的宣傳資源,整合校園廣播、微視頻平臺、校內信息板報等資源對民族健身操進行全面策劃宣傳,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民族健身操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積極性。最后,高校應該明確宣傳目標,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宣傳方案,通過校園實際展示,體育課程項目添加以及校園民族文化宣傳等方式,促進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的順利推廣,推動校園民族文化建設。
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民族健身操在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應該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注重民族健身操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民族健身操教師,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體育健身服務。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促使教師自我能力提升。民族健身操與傳統健身操項目在難度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不僅需要擁有專業體育知識,還應該了解一些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舞蹈相關內容。因此,高校應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客觀評判,以此來督促教師自主提升綜合能力,為民族健身操教學打好基礎。其次,學校應該培養骨干教師,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聘請優秀的民族健身操教師來校指導交流,明確民族健身操教學的重點,逐漸完善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學體系,利用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吸引更多教師參與民族健身操的普及。最后,高校應該加強教師的實踐訓練,引導教師總結實踐教學經驗,根據高校學生特點進行教學內容調整,盡可能提升學生的運動體驗,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全面激發學生參與民族健身操運動積極性,提升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中的傳播力度。
民族健身操資源質量良莠不齊,優質的健身操資源內容比較單一,給民族健身操在高校的推廣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因此,高校在進行民族健身操推廣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豐富民族健身操的教學資源,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突出學生在民族健身操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7]。首先,學校、教師、學生都應參與到民族健身操資源收集過程中,盡可能地從多個渠道去發掘和整理與民族健身操相關的信息資料,擴充校園民族健身操教學資料庫,為后續民族健身操編排打好基礎。其次,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在全國范圍內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套路創編,針對性地創造出多種優質的民族健身操資源,讓不同地區的學校有更多的選擇。最后,教師應該主動地學習與民族舞蹈相關的知識和技巧,根據校園民族文化環境有針對性地改編,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民族健身操的學習。
民族健身操是將民族舞蹈元素與現代健身元素進行有效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健身運動項目,除了具有良好的運動健身性外,還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性,且對運動場地以及相關器械要求不高。因此,民族健身操是非常容易普及的[8]。此外,高校學生在進行民族健身操的運動過程中,還可以了解民族健身操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提升文化素質涵養,增強藝術審美能力。因此,為了進一步擴大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影響力,學校應該將民族健身操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運動健身環境。例如,定期在校園中舉辦民族健身操表演賽,組織各專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民族健身操排練,以此來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民族健身操的優越性。此外,在民族健身操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較多的學校可以進一步發揮自身人文優勢,鼓勵學生參與到民族健身操改編中,讓學生在健身操編排的過程中,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提升民族健身操人文教育的作用。
隨著我國精神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體育健身中,但現行的熱門體育項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難度較高,對參與者的體能和技巧有較高要求,又或是運動內容單一,難以讓參與者保持長效運動熱情。因此,在全民健身理念的影響下,高校民族健身操推廣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真正地讓民族健身操融入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首先,了解高校學生的日常運動需求,選擇合適的民族健身操進行教學展示,以此來讓有運動健身需求的學生參與民族健身操運動,形成最初的忠實健身團體。其次,加大民族健身操的影響范圍,利用學生團體力量在校園內多個區域進行集中表演,吸引對民族健身操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不斷擴大參與民族健身操鍛煉的學生數量。最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舉辦不同形式民族健身操競賽活動,真正地讓民族健身操成為高校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健身操的內在文化核心,無論在健身操樂曲選擇和節拍動作的編排上,還是在健身操參與者的裝扮和著裝上,都與對應民族的文化特點相呼應[9]。因此,為了讓高校學生更快地學習和了解民族健身操,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講解必要的動作要領外,還應該將每一節動作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展示給學生。此外,教師還應通過對不同類型民族健身操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介紹,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著更深層的了解,提升高校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促進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另外,為了進一步實現民族元素的有效滲透,教師需要熟練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引入民族健身操的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族健身操的動作要點;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全面提升民族健身操的教學效用。
民族健身操將民族舞蹈元素與現代健美操的動作元素進行了融合,改善了傳統健身操內容單一,形式呆板的情況,倍受大學生喜愛。民族健身操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開展,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促進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引入民族健身操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和教師需要將其重視起來,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完善民族健身操教學方式,加大民族健身操宣傳力度,真正地將民族健身操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意識,增強民族健身操的實用性,利用民族健身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