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然 母慶磊*
(1.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成都 611844)
2020年,體育總局教育部共同發布《關于深化體育教育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理念,深化體教融合,加強學校體育的基礎建設,為開展青少年體育工作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建立系統的青少年體育賽事[1]。青少年體育發展遲緩,及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困難,成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下跌的重要原因[2]。要以《意見》為政策指導,整合教育和體育的價值、功能及資源,有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據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學生近視率相比2019年底提高了11.7%,情況不容樂觀。部分歸咎于應試教育下學生壓力過大,學生課程負擔過重、缺乏戶外鍛煉和體育活動[3]。“2017年學生體質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高峰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發表了《中日兒童青少年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4]。公報顯示,日本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指標在2014年和2016年明顯低于中國;柔韌、心肺功能和協調性方面要強于中國。2014年,低年齡組的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指標差距不大,甚至一些指標要明顯高于日本。身高上面的優勢并不能說明我國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情況,與日本相比,我國青少年體能指數不高、身體指數超標。《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5]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太樂觀,需要大眾重視。將不同學段學生的睡眠時間進行對比,發現在小初高3個階段學生均有睡眠不足的現象。研究發現,適當的運動頻率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提升睡眠質量。體育、教育部門要協同應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多方面促進青少年體質提高,通過各種方式提高青少年進行體育運動的興趣,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讓青少年學會合理飲食、科學鍛煉,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做一個終身體育人。
綜合近年來教育系統對中考體育分值提高的舉措等來看,體育目前被扣上應試教育的帽子。學校想讓學生能夠在體育考試中有一個良好的成績,這對學校的升學率有一定幫助。因此,應試教育往往只讓孩子以分數為目標,忽視了培養孩子本身的體育興趣和運動習慣,學生只是掌握了考試所需要的運動項目技巧。針對學校體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做到“有的放矢”。從體教融合的角度看,人們的認識問題是現在最大的阻礙,阻礙人們真正清晰了解體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新政策的變更,同時伴隨著考試內容的更新,隨之變化的是學校的教學內容,家長和學生也會隨著重視。在升學壓力下,體育課被占用和應試體育考試對學生的雙重壓迫,使學生身心受到影響。體育逐漸成為應試教育,要想推動學校體育發展,體育不能滯留于應試階段,要發掘深層原因。其原因有五點:(1)青少年自身對體育的不熱愛,阻礙了學生自身體育興趣和習慣的培養;(2)進行體育鍛煉時,學生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在課余時,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運動;(3)青少年缺乏拼搏毅力、規則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等體育精神;(4)身體素質天生較差的學生為了升學,只能對體育考試項目瘋狂訓練,缺乏對體育的全面了解,更容易厭煩體育,考試結束后就不再進行體育鍛煉,從而失去對體育的興趣;(5)體育競賽精神、競賽條件、時間和機會的匱乏。應試體育發揮了被動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效果,長久來看,興趣才是源源不斷的主動動力。
家庭體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德育和智育的發展,但是社會長期誤解體育與智育的關系,認為二者是沖突矛盾的,所以導致家長讓孩子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不足,對體育認識不深入,過多地保護孩子,缺乏對孩子自信勇敢的培養。家庭有體育鍛煉的習慣,更容易讓孩子對體育產生興趣。
文化底蘊的奠基、知識理論支撐和專業的運動技能是優秀運動員就業的重要條件。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原有的三級訓練網體系明顯滯后于運動員發展的需要,后備人才出現難以發掘和萎縮的現象。學訓矛盾在現階段的體制下未得到良好的解決,青年運動員在寶貴的時間里,要做到學習與訓練兼顧,精力卻明顯有限,屬實是件難事。加之在社會、教練、家長唯結果論的大環境下,運動員過于看重比賽的結果,卻忽視了訓練理論與方法的重要性。訓練后身體上的勞累和學練時間分配上的不均衡,導致意志力差的運動員對文化課的學習激情日益降低。運動員生涯的不穩定性、教師對運動員文化課學習的不重視、競賽時間和學習時間的沖突等現實困境是學訓矛盾產生的重要原因。
評價標準在教育和體育范圍內的不統一是體教融合的困境之一。受舉國體制的影響,體育期待的是金牌和優秀的成績,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訓練目標上,多以奧運和全運會為導向。體育在教育上的評價則與體育課的完成質量、體育課的課時數量、學校體育目標是否能完成、青少年體質健康是否達標等有關。體育和教育兩大主體對體育評價標準不一、認識角度不一,導致體教融合困難[6]。對學生體質進行量化測試是體育學習的主要評價方式,然而,現有評價內容不夠多元化,未能改善學習態度、運動技能、社會參與等評價指標[7]。
體育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是終身性的,不應該成為應付考試的手段。從教學上看,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基礎的技能,其次是掌握自主鍛煉的方法,最后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未來體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放在學生自主鍛煉意識和終身運動習慣的培養上。學校體育要做到教師教會、學生勤練、學生常賽,體育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強健身體,促進身心發展。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共同構成教育,都屬于教育的一部分,它們之間交互影響,起到相互助力的作用。體育能帶給青少年團結協作的概念,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讓他們自律、自信及提高自控力等,還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德育的重要輔助手段[8]。智育是為了發展智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體育對智育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體育鍛煉能夠緩解學習壓力,根據研究表明,良好的鍛煉習慣不僅能夠使大腦皮層放松,對提升記憶力也有一定幫助。體育在塑造形體美、動作美等美育方面也有著獨特的作用。體育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所傳導的身體美、健康美等都對美育和藝術創造力的培養起著一定的作用,會逐漸對學生美育產生影響[9]。
體育競賽是體教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培養青少年綜合體育能力、成就學生獨特的個性、營造整體體育氛圍最好的辦法,更能體現體育對全面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意見》中重點提到“三大球”運動的舉辦,鼓勵中小學在校內多進行競賽,鼓勵高校建立三大球等運動隊。現階段我國校內或學校間舉辦體育比賽的次數較少,多數都是由當地教育局來舉辦,這與國外有所不同。這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學校舉辦適合學生的體育賽事,力求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賽事。美國的學校會有運動協會專職組織比賽,安排比賽的各種事宜。我國學生學業壓力大,學業任務繁重,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要去參加競賽活動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同時學校在組織比賽時也會遇到各種困難。體育比賽中多數都是競技項目,在競技項目的運動過程中,難免產生身體接觸與摩擦。對于學校來說,學生的安全是第一任務,舉辦校園比賽無法對每位學生全面防護,存在一定風險。全面考慮,基本上只有國內和學校的精英運動員才會獲得參賽機會,這也就使得大多數學生參加比賽的途徑變窄。中學是發現運動員好苗子的搖籃,有很大的概率發掘出具有體育運動天賦的學生,然而,由于社會對學術的整體偏向,具有體育運動天賦的學生其家庭也很難同意其成為運動員。
運動是最有效促進青少年智商和動商雙重發展的方法,參與體育鍛煉能夠優化神經系統,能對提高和開發智力起到重要作用。體教融合符合我國國情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案。高校體育課程長期存在的問題有學習流于表面、課程內容重復等,有些學生上了十幾年體育課卻沒有學會一項運動技能,這顯然不利于終身體育鍛煉[10]。可以試行這樣的辦法,如班主任和教練一同管理,嚴格制定訓練前文化課成績合格標準,每周上報運動員的文化課成績。隊內文化課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略低的學生,班主任在此時要給予一定的指導與幫助;隊內運動成績較差的,要向運動表現能力較高的隊員學習訓練方法,教練在此時也要進行科學指導,長此以往,這種聯動模式將會受到學生、班主任和教練的青睞,對文化課和體育訓練的長久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現階段我國對體育教師的教學評價沒有一個總體的標準,都是根據當地教育部門或者學校制定的。應當從如下4個方面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1)對體育教學的過程進行監督,不定期對教師體育教學水平進行檢查;(2)領導要經常實地了解體育教學和課余活動進行的現狀;(3)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和團結互助的體育精神的情況;(4)教師是否教導學生重視體育活動在社會交往、自我提升和身體健康等方面的意義。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課程的改進,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1)對高學歷、高水平人才制定優厚的引進條件。(2)體育教師要經常參加專業運動技能的培訓,同時在理論上跟進現代新型的課余活動指導辦法,豐富知識理論儲備,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準。(3)教練員在科學選材上的作用尤為重要,領導部門要重視對教練員和體育教師的培訓,從政策上和實際上都應給予支持。(4)根據體育教師的工作特點制定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定等標準,將課外活動、競賽、體質測試等納入工作量中,從根本上保障體育教師的利益,提高工作滿意度從而留住人才[11]。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要由原本單一的培養模式轉向多元并行的培養模式。高水平運動隊是高校的特色,《意見》要求體育和教育部門共同構建面向全體青少年的競賽體系。以大眾參與和精英培養的校內外和全國比賽為基礎,從而拓寬提升專業技能和選拔體育人才的渠道。
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社區、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治理,要引導社區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共同參與體育活動,提高三位一體的聯動意識。體育俱樂部要多舉辦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體基本素質的體育活動,同時宣傳基礎的衛生保健與健康知識,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體育參與程度。
體育場地是體育教學得以開展的物質基礎。國家應重視體育場地資源短缺這一現象,同時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便利;學校要多方籌措資金提高場地的建設進度,同時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提升場地的利用率,通過對場地的進一步改造實現一地多用,暫時緩解短缺的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與附近社會體育組織協作,在其場地上進行體育教學活動,從而彌補學習資源不足的短板,還能進一步豐富教學的內容。為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身體和心理都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并且此時身體和心理的可塑性很強。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做好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引導工作,向他們說明鍛煉身體的意義和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學校方面要從課余活動的內容入手,課余活動的內容要多樣化,讓學生有更多的嘗試選項,在活動中增加趣味性,讓學生愛上體育鍛煉,進而養成鍛煉習慣。家庭方面父母要做好榜樣,為孩子樹立好榜樣,讓他們能夠看到父母對體育鍛煉的熱愛,并去學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生長發育起到了學校無法給予的作用,多和孩子一起鍛煉,在培養習慣的同時,也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社會方面要多加宣傳,政府也要參與其中,起到引導作用,在城市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營造全民健身的氛圍,對健康鍛煉的知識進行普及,讓青少年了解鍛煉的方法和好處,促進青少年鍛煉習慣的養成。
體教融合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協同配合。首先要厘清體育和教育的關系,摒棄舊的體育觀念,注重體育的多功能性,建立完備的青少年體育競賽系統,引進優質資源,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對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的把控,需要各部門監督,最后貫徹到學校,提高青少年對體育的興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