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甘肅省靈臺縣第一中學,甘肅 靈臺)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屬于入門級別的課程,但是對于高中生而言其知識理解難度仍然較大,再加之高中生面臨著高考壓力,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已然成為信息技術教師的重要革新目標。項目教學法作為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方法之一,其主要是以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結合教學知識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探究項目,讓學生圍繞項目主題開展自主知識探索與創作,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還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項目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根據階段性教學知識內容,將所有知識點融入所預設的探究項目當中,學生根據教師所預設的項目主題,結合其中的問題情境引導,在項目合作小組中結合已學知識點嘗試完成項目。項目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使學生結合探究項目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深度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根據項目自行搜集網絡中或課外資料中的信息技術知識,輔助自己完成項目。與此同時,項目教學法更加注重考查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與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與講解,嘗試運用一些基礎性信息處理技術完成教材上的常規項目,但是由于課后缺少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環境,進而導致很難真正將信息技術知識學以致用。而項目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教師為學生所預設的項目便是為學生創造運用知識的機會。學生在接到探究項目之后,首先在小組中根據項目要求對其進行規劃設計,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完成項目,并通過反復的推敲最終完成作品,最后將項目成果進行交流,并讓同學以及教師進行評價,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項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區別,傳統教學主要是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由教師講解并演示操作,再由學生對其操作過程進行模仿,并通過反復練習來實現對操作流程的記憶固化。該教學活動形式過于單一,且靈活性較差,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較為薄弱。而項目教學法則是以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結合教材知識內容,選擇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問題設置為項目主題,讓學生借助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技術知識嘗試完成預設的探究項目。項目教學法最主要的優勢在于其雖然是以教材知識內容為核心,但是又不局限于教材知識內容,學生通過項目的完成不僅能夠實現對知識的汲取,同時能夠有效實現對其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
在項目教學法中,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角色轉化為項目的引導者,而學生亦由原來的知識學習者轉化為項目的設計者與參與者。因此,項目教學法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項目類型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小組成員通過分工合作一同完成預設項目。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協作意識,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與此同時,讓學生在互相交流、探索中對項目進行設計,并一步一步解決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這樣能夠提升學生自主開展知識探索的成就感,為學生未來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進一步探索做好鋪墊。
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面臨巨大的高考壓力,為了能夠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將學習精力都集中在一些高考重點考核科目的學習上,而缺乏對信息技術、音樂、美術等一些課程的重視,這亦是導致傳統信息技術教學質效一直無法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項目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與普及,不僅轉變了傳統枯燥的教學形式,同時由于其交互性與開放性特點,讓信息技術課程充滿了未知性與不確定性,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也更有期待,有效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以“智能教學樓設計”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首先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項目主題,給出相應的項目要求,并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能力差異,對其進行合理分組。首先讓學生結合項目主題進行初步的意見交流,將自己能夠想到的有關項目主題的信息進行交流。然后根據小組成員各自的優勢特點進行自由分工,搜集與項目相關的信息資源,結合資料信息與項目要求進行項目設計,在完成設計初稿之后,由小組成員對其初稿設計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并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及時調整,最終完成項目作品。在所有小組完成項目之后,由項目小組組長分享該組設計的作品,并講解其設計理念與方案中的亮點。最后,教師對所有作品進行總結,并由師生共同投票選出最佳作品。這樣的教學活動形式,不僅能夠有效增強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綜合化學科素養的培養。
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想切實發揮項目教學法的積極作用,實現對學生綜合化學科素養的全面培養,教師應當積極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搭建項目展示平臺,讓學生將自己或小組設計的作品通過線上信息平臺進行展示,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
以“信息系統的基礎設施”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完成基礎教學活動之后,為學生設計相應的項目活動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結合本節知識內容自由創設班級主題風格,為班級創建一個班級信息網站。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搜集網絡資源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在項目設計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將該組所設計的班級網站進行分享,并重點對其設計理念以及小組創意進行交流,最后班級學生進行集體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網站作為班級官網,并由每個項目小組輪流負責班級網站的更新與維護工作,將網站作為學生的項目展示平臺與互動交流平臺,讓學生在展示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進和提升,進而實現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競賽活動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水平、開闊學生視野的重要途徑?;诤诵乃仞B培養背景,為了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在不影響學生文化課程學習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知識內容,以同年級學生為單位,為學生創設項目競賽活動,并設置相應競賽獎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競賽活動當中,同時還可以采用自由組建項目小組的形式報名比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結合所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創作,在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信息技術與社會”的教學為例。在完成基礎教學活動之后,教師以社會熱點話題為項目主題,創作社會宣傳資料,要求學生以網絡中或者身邊所發生的一些真實感人案例為創作素材。這樣的競賽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實現對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鞏固,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學生在完成競賽項目之后,教師應當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從理論、實踐以及綜合素養等多個角度對其創作的作品進行綜合評價,確保項目能夠突出競賽主題,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知識,實現信息技術與社會時代特點、時事政治等內容的完美結合。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合理應用項目教學法,結合教材知識,為學生創設項目主題,讓學生通過自主知識探索與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完成項目活動,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科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