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幸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是浪漫主義音樂中期重要代表人物。除作曲家身份外,比才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鋼琴家,他經常會將一些歌劇樂曲改編為鋼琴獨奏曲。在1852年比才成功改編合唱曲《尤利西斯》為聲樂和鋼琴曲后,開啟了他系列藝術工作的開端,樂曲的改編成為他后來音樂生涯的謀生之道。
比才在創作大家最為熟知的歌劇《卡門》之前,外界就已經承認比才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但是其本人很少舉辦音樂會,因為擔心影響作為歌劇作曲家的生涯,所以比才創作的鋼琴作品為數較少。創作于巴黎公社歷史背景下的鋼琴組曲《兒童游戲》是比才在這個時期里對無憂無慮生活的回憶和戰爭環境下尋求和平的一種寫照,因此這套從童年記憶中汲取靈感的組曲在比才的鋼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871年應出版商杜郎的需要,比才受邀創作鋼琴作品,開始譜寫鋼琴組曲《兒童游戲》,并于1872年初正式出版。這部作品描述了比才童年時各種美好的游玩回憶。在完成了十首四手聯彈鋼琴曲集后比才又補充了兩首曲子,最后組成了包含十二首作品的鋼琴四手聯彈組曲《兒童游戲》(作品22號)。比才創作鋼琴四手聯彈《兒童游戲》的同一年,將其中的五首作品改編組成一部小型管弦樂版本,包括5段樂曲,曲目的順序和鋼琴版本有所不同,并以《小組曲》命名發表。1873年3月12日,管弦樂版本在巴黎首演獲得極大成功。9月28日比才的鋼琴版本和管弦樂版本以600法郎的價格被出版商購買。此外,比才還為第八段也配了管弦樂版本,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未出版也未上演,其手稿存放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中。
管弦樂《小組曲》中的五首作品除了標題和體裁與鋼琴版本相同之外,在音樂中也演繹著同樣的情緒色彩。筆者針對其鋼琴版本和管弦樂版本進行分析得到四點啟示;一是比才本人對各類作品改編為管弦樂版本這一技術上較為擅長;二是這套改編的管弦樂作品在首演之后獲得了極大成功和一系列好評;三是作曲家以鋼琴四手聯彈版本作為改編對象,從鋼琴組曲的十二首作品中挑選曲目進行再創作,本身就適合做鋼琴的演奏參考;四是管弦樂版本中各類配器豐富的音響特點,對鋼琴在音色處理上有極好的啟發作用。
《進行曲》(小號和鼓)
鋼琴版本上為第六首,管弦樂版本為第一首。標題為小號和鼓,體裁為“March”進行曲,即大群人尤其是軍人步伐整齊前進伴奏用的音樂形式。小號和鼓是在軍隊中常用的樂器,吹奏響亮的號角聲,敲擊出強有力的軍鼓聲,作曲家運用這種體裁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軍隊氣勢昂揚的精神面貌。
管弦樂隊中的音樂形象由小號聲搭配鼓樂器奏出,其中小號的音色尖銳明亮,作為銅管組中的高音樂器可以吹奏出嘹亮的號角聲。小軍鼓通過單奏打擊出清脆的節奏,定音鼓則通過快速的滾奏敲擊出帶裝飾的節奏感。第24小節處木管組和弦樂組出現四組卡農式聲部,運用三連音的音型均從最低聲部出發并抵達最高聲部,節奏上的不穩定感加劇并帶著一股向前奔涌的情緒,像是軍隊集合過程中發出的一連串此起彼伏的口號聲,每組的口號聲從“f”開始抵達到“ff”,此時所有樂器合奏達到一個音量上的高潮點,時長很短,但音響效果干脆果斷又震耳欲聾,音樂中每次樂段結尾部分都反復這個齊奏過程。
鋼琴在節奏的音色處理上可以模仿小軍鼓鼓槌敲擊鼓面時有力、頓挫的聲音,手指尖觸鍵時果斷干脆,在力度釋放的瞬間帶上重音感。旋律在模仿小號音色處理跳音時,除了保持斷奏的彈性外還要適當在音符之間對比出音量上的變化,加上一些韻律感,像是軍隊即將啟程時吹響的號角聲,音色像是小號的吹奏,干凈響亮富有號召力,旋律就像是軍隊聽著小號聲大步在向前齊步行進。鋼琴在演奏時除了做出需要的音色外也需注意速度的控制,三連音節奏上的不穩定感并不意味著速度是自由的,利用穩定的掌關節支撐,手指在掌內靈活敲擊,并在旋律的進行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加大力度,切勿彈奏時手腕過于搖擺,出現一輕一重的力度效果。
《搖籃曲》(洋娃娃)
鋼琴版本中為第三首,管弦樂版本中為第二首。標題為洋娃娃,體裁為“Berceuse”搖籃曲,為催眠曲或有類似這樣的性質(采用復二拍子)的器樂曲。作曲家運用這種體裁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兒童帶著心愛的洋娃娃來到搖籃邊,將其放入搖籃中,一邊唱著抒情甜美的安眠曲,一邊輕輕搖著搖籃哄洋娃娃入睡的美妙情景。
管弦樂版本一開始先由大提琴帶領在D弦上奏出抒情的伴奏聲部,音色朦朧優美富有歌唱性,以緩慢的速度從頭到尾鋪墊在主旋律的上下起伏中。主旋律在優美音色的小提琴上出現后,又先后再現在木管組的長笛和單簧管上。長笛一般演奏主旋律段落,在《洋娃娃》中出現在高聲部,音色柔美,音域寬廣。單簧管在中聲部出現,音色純凈,兩種不同的樂器在不同聲部展現各色的音響色彩。
鋼琴的伴奏聲部同樣以D音開始,在彈奏中模仿弦樂器在拉弦中平緩的長氣息,觸鍵上應避免高抬指下鍵和手腕大幅度搖晃,觸鍵上以來回撫摸動作推動音樂向前流動,音色柔和,氣息連貫。鋼琴的主旋律再現可以模仿管弦樂版本來做樂句上的音色對比,第一次呈現時模仿小提琴音色,像是兒童抱著洋娃娃開心地唱著歌,手指抬指彈奏,但是指尖與鍵盤的接觸角度盡可能小一點,下鍵后把力量充分放入指尖,營造出具有歌唱性的線條。再現時像是兒童把洋娃娃放到了搖籃中輕輕搖晃唱著溫柔優美的搖籃曲,手指貼鍵彈奏,依靠手指關節做一些細微的上下彈奏動作。通過觸鍵深淺、力度疊加等方式處理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半終止部分和終止式由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齊奏出長時值的音符,主副旋律各自展示后在結尾處又交織回去,在平緩的音響聽覺上推動一層,塑造出更為立體的音響效果。
《即興曲》(陀螺)
鋼琴版本中為第二首,管弦樂版本中為第三首。標題為陀螺,體裁為“Impromptu”即興曲,為“即興創作”或“一時的興致”,拉丁文中有“迅速”的意思。作曲家運用這種體裁形象刻畫出陀螺的運動特征。陀螺的持續轉動需要靠外力加持,兒童即興地揮舞著手中的鞭子隨時抽動在旋轉的陀螺上防止其停止轉動,陀螺隨著轉速的快慢在地面上左右移動,毫無束縛。
管弦樂開篇呈示用中提琴作為伴奏聲部,音型上與鋼琴的副奏一樣,同為二度音程作節奏鋪墊。中提琴音色較為低沉略帶沙啞,在樂隊中常做中間聲部或低聲部。伴奏聲部在主旋律再現時在中提琴基礎上加入了大提琴,用同樣的音型演奏,音樂色彩更加強烈濃郁。為了做好伴奏聲部的“p”力度,拉弦中手指對弓桿需減少壓力。主奏旋律在第一次呈示中為兩只長笛演奏,力度從“p”開始,再現時加入兩把小提琴后也是同樣的力度記號,兩種樂器均非常適合演奏高聲部的主旋律,速度歡快,音色清脆,整個作品在力度上對比非常明顯。樂曲的第一拍為所有樂器齊奏同時值音符,包括一個定音鼓,就像為了陀螺轉起來甩在它身上的鞭子,音色迅速且尖銳,之后外力立刻消失留下陀螺在原地轉動,這樣的齊奏效果在再現部的起始和終止部分均有出現。
鋼琴主副奏演奏時也要整齊且富有爆發力地揮出第一股力量。副奏的節奏鋪墊可以模仿中提琴的音響效果,低沉又急速的奏出二度顫音,手掌和小臂作為節奏的穩定框架需要有緊張感,確保手指在手掌內靈活彈奏出的音色給人一種均勻顆粒狀的感覺。齊奏中需加入大臂,力量直達手指,發力點瞬間且集中。
管弦樂版本的兩個過渡段在展現上有所不同。第一次的過渡句在弦樂器組內,從低音提琴聲部卡農式進行到小提琴聲部,旋律和力度都在反復中行進,力度為“ppp”,第二次的過渡句利用了木管組,由單簧管和巴松管、兩支長笛前后奏出,音響上分批次漸強,層次感更加豐富,最后與其他樂器在齊奏中達到高潮。
鋼琴版本上的過渡樂段為主副奏搭配中前后奏出,彈奏時可以做出與第一次呈現時不一樣的音色處理。管弦樂在不同樂器組上作對比,鋼琴可以在觸鍵深度和音量對比上做變化,模擬木管組明亮的音色,指關節發力,手指高抬快速觸鍵,手腕也隨著三連音節奏的推動感向前助力,音色的變化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和戲劇效果。
《二重奏》(擺家家)
鋼琴版本中為第十一首,管弦樂版本中為第四首。標題為擺家家,體裁為“Duo”二重奏。作曲家運用這種體裁十分貼合標題的特征。“擺家家”是各自分飾角色的游戲,孩子們把自己裝扮成大人的模樣,提前享受著長大后的快樂。
管弦樂版本內的所有旋律均在弦樂器組內完成,主旋律由小提琴奏出,音色悅耳動聽,音樂優美纏綿、動人婉轉。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在次要聲部配合演奏切分節奏,節奏輕柔又不失規整。音樂在旋律再現中出現了對話,樂器上加入了大提琴,好像“擺家家”中的男孩的角色,音色低沉豐滿,以短小的連奏和小提琴呼應著,低音提琴在聲部中主要為次要聲部。樂曲整體力度輕柔,以“pp”和“p”為主。
鋼琴演奏在模仿二重奏聲部對話中,主奏旋律和副奏旋律在對話中需要各自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特征,旋律除了在不同的音高上帶來明暗色彩外,也可以在觸鍵上做不同的力度對比。主奏高聲部模擬小提琴明亮優美的音色,手指在下鍵中收緊指尖,速度雖然慢但是每個鍵都下到底。副奏在音色上模仿大提琴低沉豐滿的聲音,為了音量上不過于沉重,指尖輕撫下鍵,音符之間連綿流暢,體現出提琴拉弦時所具有的歌唱性,時值上均勻飽滿,同時注意主副奏對話在速度上也需要統一。
《加洛普舞曲》(舞會)
鋼琴版本中為第十二首,管弦樂版本中為最后一首,標題為舞會,體裁為“Galop”加洛普(舞曲),19世紀舞廳跳的一種單二拍子的圓圈舞曲。作曲家運用這種體裁極好的描繪出規模盛大的舞會中人們興高采烈的跳舞唱歌、熱鬧非凡的場面。
管弦樂中的主奏旋律先在第一小提琴聲部上奏出音樂形象,隨后加入長短笛和雙簧管的合奏,幾個聲部均在音色明亮的樂器中進行,其中短笛第一次作為主奏聲部加入音樂,音色尖銳極具穿透力,在樂隊中使用時可使音樂更加響亮有力,其音色特點非常適合舞會主題作品的形象塑造。音樂在進行到華彩段落時管弦樂隊在旋律中加入了定音鼓,有力推動了力度的對比。
鋼琴主奏中短促的節奏在管弦樂版本中為木管組和弦樂組的呼應呈現,鋼琴在彈奏中通過強有力的各種跳音音型來碰撞出熱情的舞會情緒。主副奏積極配合演奏,模仿觸鍵集中且有力,音色生動且富有彈性,大臂帶動小臂快速觸鍵,力量源源不斷地通過手掌傳遞到指尖,身臨其境在舞會中,全身心地投入音樂里,彈奏出充滿共鳴感的音響效果。副奏旋律段落由低音提琴奏出低沉厚重的音色,帶富有彈性的撥弦技巧,像是一位老人在燈光下獨舞。副奏彈奏中不要一味模仿彈性而在音量上忽輕忽重,音符間的音量可以利用小臂斷奏來控制,肘關節為支點帶動小臂和手指快速擊鍵,音量上依次遞進和減弱。副奏的伴奏音型除了節奏鋪墊作用外,還需時刻呼應主奏、推動情緒、加強整體音量。
所以,這首作品主副奏在各類技術的協調配合上顯得尤其重要,每個樂器都發揮各自的音色特點,最后在齊奏中輝煌結束,就像舞會中各年齡段的舞者、各式各樣的舞蹈動作、豐富的伴奏樂器,共同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舞會畫卷。
對比鋼琴版本,在管弦樂版本中音色的豐富變化是其一個鮮明的特點,通過參考改編版本能幫助演奏者了解作曲家對作品中某種音色的傾向與偏好,體會作曲家在樂器布局中產生的音色搭配效果,豐富鋼琴演奏中對各聲部的音色想象,啟發了鋼琴在演奏中的技術處理,有利于演奏中更為清晰地呈現主題、塑造更加鮮明的形象、演繹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筆者希望通過這次版本對比能對喜歡這套作品的愛好者帶來一些演奏上的啟迪,也為比才鋼琴作品的研究分析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