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涵
陜西箏,又稱“秦箏”,20世紀50年代末由曹正先生提出“秦箏歸秦,復興秦箏流派”這一思想,以周延甲先生為首位開創者,帶領一批領軍人物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實踐與發展,采用當地的戲曲秦腔、眉戶、碗碗腔、西安鼓樂和榆林小曲等民間音樂作為創作的源泉與素材,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移植、和改編,誕生出一大批獨具陜西藝術風格的古箏作品,如《繡金匾》《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等,保留了陜西地區原汁原味的“秦風、秦韻、秦聲”[1],以其婉轉、細膩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廣大聽眾,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與好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陜西箏派。《五陵吟》就是在陜西箏派的發展上升時期創作的作品,以陜西地區獨特的音樂語言為基石,曲風時而凄涼悲苦,高亢激越,時而婉轉細膩,情深意長,使得音樂張力感極強,具有戲劇沖突性。這首作品兼具了陜西箏派中這些鮮明突出的演奏風格特征,以苦情音樂為基調,極盡地展現了秦箏藝術的魅力,由小見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對陜西箏派的演奏風格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為我們學習陜西箏派的演奏風格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參考價值。
《五陵吟》是魏軍先生于2004年創作而成,融入現代作曲技術與思維,是一首為數不多的寫實作品。這首作品個性鮮明,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大量運用了左手的吟揉按顫技巧,充分展現了陜西箏派的風格特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內涵的深意是魏軍先生對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是作者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與病魔作斗爭,把他陷入半邊身體癱瘓的人生低谷中那種絕望、無奈、苦悶、哀傷的情感,與戰勝病魔后的頑強、奮發、希望、從容的強烈情感對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正如他本人所說“這首箏曲很實在、很真誠,每一句都是旋律都是經過我心里頭千遍萬遍后唱誦寫出來的”,是他對生命歷程的深思與贊嘆。
五陵是以西漢王朝在這里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分別為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渭水北岸咸陽附近的渭北高原上。此外,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園唐人也合稱五陵,均在長安附近。魏軍先生借用“五陵”做標題,主要突出了陜西地區的音樂風格。而“吟”意為“嘆息、呻吟”之意,是一種情感的抒發,它表達了作曲家內心顫動、哀嘆的悸動與掙扎,將音樂意境得以發展與升華。
這首箏曲的音樂素材選用了陜西地區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迷胡戲”,以迷胡曲牌中的“軟越調”為動機,模仿“迷胡”的腔調來表達細膩委婉、悠長綿延的情感特征。該作品由引子、慢板、華彩和快板四大部分組成。
這部分為散板結構,樂曲開頭以低音“555”剛勁、渾厚的輪指由慢漸快轉為搖指演奏,同時配合鋼琴伴奏的柱式和弦,像是穿越古今的對話,接著上行刮奏快速地銜接高音,用大幅度的雙托雙劈技法強而有力將音樂情緒層層推進,高音與低音的結合鏗鏘有力,旋律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恰當地詮釋了樂曲的內涵,飽含著作者對抗擊病魔的頑強意志與信念,最后一句情緒回落,以憂思、回憶的長嘆為慢板做鋪墊,演奏時氣息控制要協調,肢體動作要連貫,整個段落一氣呵成。
慢板是這首作品的主題音樂部分,采用“軟越調”音樂素材,將這兩小節動機不斷擴充、發展、衍變,組成一個完整的樂段。該部分速度緩慢,節奏規整,貫穿使用了左手的吟揉按滑技巧,將音樂帶入一種傷感、無奈又想要掙扎、奮進的情感之中。此樂段共有三個小段,第一樂段為17小節,前四小節在中音區上訴說式地回憶著那段讓人低沉、悲傷的歲月,緊接著是第二句將旋律再次緩緩拉開,用鮮明的強弱對比渲染出無奈、失望的情緒,最后9小節遞進式地將旋律推向低音區,極致地表達著悲苦、低沉的音樂情緒。第二樂段為16小節,整段在高音處演奏,好似作者從悲苦中掙扎著要振作起來的心境,速度比第一段略快,力度由弱漸強的變化展現了作者不愿低頭認命地倔強與執拗,而4、7特性音的加入將情緒變得多樣復雜,有抽泣,有傷感,整段發展擴充了第一樂段的旋律素材。第三樂段整體變得激昂慷慨起來,與前兩段的情緒有著很大的區別,作者下定決心要戰勝病魔,將悲傷的情感徹底宣泄,同時鋼琴聲部的襯托對古箏前后呼應起到了很好的補充效果,為后面的華彩樂段做了鋪墊。
作曲家在這段慢板旋律中運用了陜西箏派中常有的上行大跳,下行級進的旋法特征[2],使音樂對比鮮明、情感豐富,上行跳進時激情高亢,下行級進時悲傷婉轉,這種環繞式的寫法將作者內心痛徹心扉的哀怨卻又掙扎不服輸的堅毅性格完美地呈現出來,鋼琴織體的加入也使得音樂流動性更強,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該段落作曲家使用了散板的節拍形式,表達著訴與思的情懷。“訴”體現在高音樂句與低音樂句的一問一答中,模擬了陜西人說話的語調感,“思”體現在右手由慢漸快的輪指,左手類似泛音的游動中出現的啞音,像是思考中的沉默安靜,意境深遠。隨后有力地刮奏引出一句高音搖指旋律,意在表達堅定信念的強烈心情。正如作曲家所說“把窗子打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有很多的用武之地”。緊隨而至的是由鋼琴逐漸上行音階帶動進入一大段搖指,此刻是作曲家激情澎湃的準備迎接新的生活。這部分旋律起伏較大,運用同宮轉調的創作手法,轉調后高音的光明與低音的灰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搖指技巧將旋律線條有效地連接起來,增加了樂曲的演奏難度,極大地考驗了演奏者搖指技巧的成熟度,并且更加充分地將作者的真情實意流露出來,是陜西箏曲中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與特征。
快板以高亢激昂的旋律、明快整齊的節奏帶來了聽覺上極大的沖擊與震撼,完全把之前痛苦、感傷、失望的情感拋諸腦后,運用大量的托劈演奏技巧和飽滿明亮的快速指序將樂曲逐步推向高潮,給人一種積極向上、意氣風發的力量與精神。段落最后用右手大撮配合左手下行刮奏,由低到高,由弱漸強,將全曲在熱烈中結束,表達了作曲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待,同時也是作曲家戰勝病魔后站起來的勝利喜悅之情。整首作品氣勢恢宏,個性鮮明,情感的強烈反差極大地弘揚了作曲家不屈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對健康生命的贊嘆敬畏之心,是陜西箏曲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們學習陜西流派曲目中典型的作品之一。
《五陵吟》這首作品以作曲家自己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創作而成,全曲真摯淳樸、生動感人,道出了作曲家對人生真諦的感悟與思考,整體錯落有致、抑揚頓挫、磅礴大氣,需要我們細細品味、雕琢,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走向,從而加深我們對陜西箏曲演奏風格的理解與熟悉。
《五陵吟》這首作品運用了陜西箏派中獨有的旋法規律與演奏技巧,而左右手演奏技法更是復雜多樣,技巧是為音樂服務的,沒有全面嫻熟的技術水平,很難演繹出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因此,深入挖掘并整理《五陵吟》的演奏技法對我們學習陜西箏派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與意義。
1、托劈:分為單弦托劈和多弦托劈。單弦托劈主要依靠大指指根關節在同一根琴弦上來回作托、劈兩個音演奏,彈奏時托劈音色要飽滿扎實,顆粒清晰,節奏均勻,長音時可以用無名指和小指做扎樁,短促急速的音可以不用扎樁。多弦托劈也叫雙托雙劈,用食指捏住大指,利用手腕帶動小臂來回撥動兩至三根琴弦,這種技巧音響效果激烈,情感表現突出,《五陵吟》的引子和快板樂段都使用了大量的雙托雙劈技巧,極大地渲染出悲憤、熱烈、百感交集的心理狀態,是陜西箏派常見的技巧之一。演奏托劈技巧時通常伴有左手的顫音技巧。
2、搖指:是以大指搖為主要演奏技巧,可以用扎樁搖或懸腕搖。大指小關節伸直,食指小關節彎曲,用食指的指尖左側頂住大指膠布的位置,其他手指自然放松向掌心收回,手腕下壓,然后以手腕為軸做45度角左右擺動,用指甲正面觸弦,來回做劈托運動,手腕帶動小臂和大臂,循環用力,循環放松,以此快速地運動起來。搖指是通過強弱變化、音色明暗對比將旋律線條、情感特點流暢持續地表達出來。陜西箏派中的常見的搖指有勾搖、長搖和掃搖。《五陵吟》中的華彩樂段就是采用的大段長搖技巧,加以左手的吟揉按滑技巧,以韻補聲來凸顯陜西音樂的曲調特征。
3、撮:分為大撮、小撮、和弦撮三種。大撮是大指和中指結合,小撮是大指和食指結合,和弦撮是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結合。撮的運用在陜西箏派中隨處可見,是非常重要的指法之一,其特點是爆發力強、織體多樣、聲音洪厚。《五陵吟》中每個樂段中都引用了大撮合和弦,在不同的情緒表達中使用的力度不同。
4、輪指:以三指或四指依次彈奏同一琴弦,手指接近琴弦,但不接觸琴弦,減少摩擦導致的雜音,觸弦速度越快,輪指越干凈,需要每個指尖力量節奏均勻,音色圓潤透亮,手型保持穩定,《五陵吟》的引子和慢板都使用了輪指技巧,顆顆流動的音符就像散落的淚珠,思緒緩緩涌上心頭。
1、特性音4、7:《五陵吟》主要體現的是悲情音調,4、7的按音別具一格。4音按弦要略微高于4,簡稱微升4,7音為微降7,略微低于降7,這是陜西箏派中獨有的苦音4、7按音特點,微升4和微降7要始終保持在微升4和4之間、微降7與降7之間的顫音,再由正常的4和正常的降7滑音過渡到傾向于“3”、“6”的正音上,而這樣游離不穩定的音高,造就了憂怨凄切、悲涼酸楚的情感特征,是陜西箏派中苦音調式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2、顫音:主要作為裝飾旋律效果,使得音符變得悠長綿延,充分發揮了以韻補聲的音樂特點,而陜西箏曲中微升4和微降7必須輔助顫音的運用,才能將如泣如訴、衷腸百轉的愁緒細致入微地表達出來。
3、滑音:主要有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通過不同種類的滑音演奏,細膩地刻畫出哀怨、憂愁、纏綿的音樂情感,并且經常使用大指按弦,將雙音同步按滑出來,是陜西箏派中常用的左手滑音技巧,而且在陜西樂曲中習慣性地加入“點按”,加以潤色旋律中的音符。這樣的滑音特點聽覺上給人一種緊張壓迫感,讓人不由自主地對后面的音樂產生了期待與向往。
4、刮奏:分為上行刮奏和下行刮奏兩種,上行時激揚熱情,下行時深沉悲憤。運用刮奏不僅能夠對樂句起到很好的銜接作用,而且采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刮奏效果也不盡相同,對于增強音樂情緒,加深音樂內涵,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也是陜西箏派中常用的技巧手段。
陜西作為古箏的發源地,歷史上從秦朝就有記載,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到“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歷經千年卻逐漸失傳,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慢慢被人們發現并收集。陜西箏派從復興發展到鼎革創新,幾經沉淀與洗禮,終于形成了獨具特色風格的陜西流派,既保留繼承了傳統民間音樂的演奏風格,同時開拓融入了現代音樂理念的創作手法,為古箏藝術的多元化思維打開了一扇大門。作曲家每每讀到岑參的《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纻。清風颯來云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那些催人淚目的詩句,總能引起共鳴,因而將它賦予了新的音樂生命。《五陵吟》是21世紀初的箏壇新作,其旋法、技法都富有新意,左手對4、7苦音的按顫吟揉,把聽眾帶入無限傷感、哀愁的情愫之中,更是讓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同時配以鋼琴伴奏的和聲織體使得音樂表現力更加強烈,極大程度上對現當代的古箏作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陜西箏派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添磚增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