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月
作為我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的王志信,以獨特的音樂思維方式對江蘇民歌《孟姜女》進行了再創作,將流傳已久的古代愛情故事再次搬上了舞臺。作曲家將原曲中單一的結構段落改編,形成具有結構嚴謹、情感對比強烈的自由變奏型多段的曲式結構。他將傳統的音樂元素巧妙運用到作品,又在傳統中融入了西方的音樂元素,使作品更具感染力。①作曲家在這部民族藝術歌曲中,根據故事的情節、人物情緒,配以旋律的線性變化,豐滿的和聲張力,以及節拍及速度的變化來達到情感的表達。在歌曲《孟姜女》的創作中,作曲家借鑒西方傳統歌曲中的通譜歌形式,將民歌單一樂段結構的主題進行了發展與創新,賦予了原曲更具戲劇化的藝術效果。可以說,在這首民族藝術歌曲的創作上,作曲家基于傳統民族音樂元素,賦予了其現代藝術美學的特征,使民族性與時代性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的創作中,作曲家基于江蘇民歌《孟姜女》“起承轉合”四句體樂段的一部曲式結構,通過運用變奏的手法,構建為具有大型敘事曲體裁的自由變奏型四段體結構。整首作品是運用民歌主題以及“板腔體”的手法將其延展而成的,由引子、A、間奏1、A1、間奏2、B、間奏3、A2及尾聲九個部分組成。從引子到A1變奏的27小節中,運用了D徵六聲的民族調式調性(加變宮),其中A樂段是民歌主題的首次出現,旋律委婉哀怨,表現出孤守空房的一個婦女的形象。從間奏2到對比主題的B樂段中,樂曲轉調進行到D羽六聲的民族調式(加變宮)。這種主音不變、宮音變化的轉調方式,在增加音樂色彩對比性的同時,也使得樂曲呈現出了“統一”的效果,并表現出女主人內心思念、憂郁的情緒。A2樂段作為全曲的最高潮,作曲家通過連續上行的旋律線條和密集伴奏織體的結合,表現出女主人公孟姜女無助、焦急與期盼的情緒。
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是作曲家基于原民歌主題音調進行的裝飾性變化,形成一個具有“起承轉合”性質的新主題,四樂句落音分別A商、D徵、E羽和D徵,節拍為4/4拍。主題A(6-13小節)在旋律進行上主要運用了大二度和小三度的級進發展手法,呈現出細膩優美的藝術特性。在變奏A1(18-27小節)中,樂曲的旋律起伏變化較大,音樂的流動性與敘事性也逐漸增強,凄涼哀怨的色彩也更加的濃郁。在A2(58-59小節)中,音樂經過B樂段的對比發展,主題再次出現,與樂曲開始的情緒形成了呼應,哀怨、傷痛的情緒也更為突出,并且該主題配以連續十六分音符的伴奏形式,表現出主人公激動的情緒。
在這首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中,作曲家通過調式調性及音色彩的對比變化,塑造出女主人公孟姜女這一音樂形象的兩面性——“柔”與“剛”。在樂曲的前三個段落A、A1和B中,通過原民歌主題及其變奏,表現出孟姜女柔軟細膩的人物性格,以及凄涼孤獨、哀怨委婉的思夫心情;在最后的A2樂段中,通過主題音調變化再現的手法,表現出生動鮮活、悲中有怒的形象。總而言之,作曲家通過自己獨特的想象力與藝術構思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個癡情悲慘的古代女性形象。
在樂曲的四個主題樂段中,作曲家借助四季的變化,分別表現了孟姜女這一人物不同的心理特點和形象特質。在樂曲的A樂段中,歌詞為“正月里來是新春……”,通過新春團圓佳節團圓的氛圍突出表現了對夫君的思念之情;在A1樂段中,歌詞為“牛郎會織女……”,以此表現對夫君思念、期盼歸來及深感無奈的情緒。在這個變奏主題中,起伏跳進的旋律曲調比A主題的情緒更加濃郁,音樂的情緒更加細膩,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旋律中切分和附點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完美地展現出孟姜女盼望重逢的激動心情。在B樂段中,秋季天氣的轉冷,女主人公表現出焦慮擔憂的情緒;在最后的A2樂段中,大跳的音程進行與板腔②的運用,強烈再現了女主人風雪中不顧天氣嚴寒與路途艱險,毅然決然地尋找丈夫,也很好地渲染了擔憂焦慮的情緒,以及在得知死訊后傷心欲絕的情緒。在整首民族藝術歌曲中,作曲家通過主題旋律的變奏、織體及節奏的變化,表現出女主人公思念、期盼、擔憂、悲痛以及憤恨的情緒。
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作為一首具有較高難度的女高音作品,其獨特的藝術形態與豐滿的人物形象,需要演唱者很好地運用演唱技巧來進行塑造與表達。因此,對這首作品在演唱技法上的分析,也成了歌曲藝術魅力呈現的前提與關鍵。
氣息是歌曲演唱的基礎,只有良好的氣息支撐才能確保人物形象和音樂風格的完美呈現。在《孟姜女》這首歌曲作品中,由于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情緒特征,所以就需要演唱者依據樂譜速度、力度來對氣息進行控制。例如在A1樂段的第二樂句中,弱起“那是”二字的演唱就需要運用腰部的力量,在演唱前進行快速的換氣,并保持樂句的連貫性及其平穩地過渡。在樂曲八度跳進的音程中,演唱者要通過后腰氣息的支持,在咬住字頭后進行深吸氣,保持上顎處于一個積極的打開的狀態。其中,在“是”“新”“盈”“城”等帶有倚音的字的演唱上,要運用弱聲演唱,合理地運用哼鳴的位置。在A2樂段“大雪紛飛……”這一樂句中,時值長達十六拍,為更好地表現出樂句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演唱者可以在“雪”字上進行換氣,以此確保八拍長音的“飛”字在演唱時能夠有充足的氣息進行保持。
咬字歸韻與發音的準確與否,也將直接影響歌曲作品演唱的韻味。在歌曲《孟姜女》的第一部分A中,是一個兼具抒情性和陳述性的段落,作曲家標注為“稍慢、委婉、哀怨地”的情緒術語。因此,演唱時咬字要平緩自如,渲染出祥和幸福的節日氛圍,從而表現出自我的獨孤。其中在第10小節的“妻”字上,要保持住“i”的發音;在12-13小節中“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的“造”字上,要以飽滿的氣息進行演唱,“城”字上則要以情帶聲。在第二部的A1樂段中,作曲家標注為“稍流動”的情緒術語,咬字與發音要連貫流暢,突出樂曲的力度,并運用哭腔突出深情和懇切的神情。其中,在樂曲第20小節的“女”字上,要保持住“ü”的發音。在第三部B樂段中的“情”字上,演唱者咬字發音時要輕柔一些,避免過重的咬字導致聲音的僵硬。在之后“再把心口一絲熱”這一樂句的演唱中,咬字時則要堅定有力。在最后一個部分的A2樂段中,要注意字頭、字腹、字尾之間的快速轉換,例如在“雪、飛、疾、衣、過、里”等字要突出強調字頭,并在咬字后進行準確快速的字尾歸韻;在最后“聲聲血淚……漫青山”的樂句中,要一板一眼清晰地突出每一個字,以此表現出悲憤、痛苦的情緒。
潤腔作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中一種獨特的裝飾性演唱技巧,在聲樂演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波音、滑音、顫音、直音等裝飾性潤腔在歌曲《孟姜女》演唱中的運用,表現出孟姜女不同的人物形象;哭腔、甩腔、花腔等的音色潤腔技巧,則突出地表現出女主人公哀怨、悲憤及痛苦的情緒。本文中將著重從對前倚音潤腔技巧、頓腔潤腔技巧和速度及力度潤腔技巧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前倚音潤腔技巧
在A樂段的第7小節中,“是”“新”二字中運用了前倚音,使得樂曲的主題比原民歌更加地婉轉曲折,并且這種十六分音符的前倚音技法給人一種延綿哀怨的感覺,也很好地表現女主人公孟姜女柔美的人物氣質。在第9和13小節中“盈”“城”字中的前倚音,是一個相同的大二度下行的形式,也突出了女主人公無奈的思緒。在第二部分A1樂段第21小節的“河”字上,是一個上行的小三度的前倚音形式,增加了樂曲的流動性,表現出夜里銀河的璀璨奪目。在第三部分B樂段40小節“針是情啊”這一樂節中,旋律是一個連續二度級進式的下行,其中“情”字的上二度前倚音,將相思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看到,在整首民族藝術歌曲中運用了20次的前倚音,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中要充分地運用前倚音的裝飾性潤腔技巧,以此豐富樂曲的旋律、情感色彩和語氣修飾,增強樂曲韻味,使歌唱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貼近生活。與此同時,在前倚音潤腔技巧的處理中,演唱者也要做到“字正”,避免出現“倒字”現象的發生。例如,在A樂段第一樂句第7小節的“來”字處理上,雖然作品中沒有對該音進行標注,但是為更好地突出字正的效果,演唱者可以在“bb1”音的前面加入一個上行二度的前倚音“a1”。因此,在這首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的演唱中,要合理準確地運用好前倚音潤腔技巧,以此表現和突出女主人公多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及歌曲的韻味。
2、頓腔潤腔技巧
在這首歌曲的演唱中,也要依據樂曲的節奏進行,對其中的字詞進行頓腔潤腔技巧的演唱處理。樂曲段落中“戶”“空”“花”等的十六分音符與休止符的配合,不僅使音樂有了呼吸的氣口,也極大地增強了樂曲的表現張力,突出了哽咽和悲傷的思緒之情。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要合理準確地運用好頓腔的演唱技巧,通過腹部的氣息,在十六分音符處通過關閉喉、咽及聲口,表現出音樂彈性的特質,做到聲斷氣不斷和字斷意連的效果。例如,在第三部分B樂段的“菊花煮酒空相望”中,“菊花”二字原本為一個專有的名詞,但是為了更好表現出花落的情景,演唱時要運用頓腔的技巧處理為斷開的效果,從而突出孟姜女的幽怨、哀愁。
3、速度及力度潤腔技巧
在一首聲樂作品的演唱中,樂曲的速度及力度的掌握與控制,將直接地影響到樂曲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在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中,較大部分的地方運用了速度潤腔。例如,在樂曲的前三個部分均為舒展的慢板,所以演唱時整體要以訴說的語調呈現出委婉哀怨和苦悶的情緒。在最后一個部分的A2樂段中,速度變化為快板,音樂的情緒激烈且達到高點,與志強平和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尾聲部分則是自由的、慢一倍的速度,其中“哭倒長城……”的旋律呈現出一個上行的線條,并在第二次重復的“白骨漫青山”這一樂句中以漸慢(rit.)的速度進行標注,所以要堅定有力地演唱出來。在力度潤腔方面,也要處理好樂句在強弱上的對比與變化。例如,在第二部分A1樂段“逢”字的處理上,旋律是一個下行的帶有大二度的倚音形式,演唱的力度要以漸弱形式的變化,表現出對于重逢的期盼與無奈的之情。
總而言之,《孟姜女》作為一首戲劇性與故事性極強的民族藝術歌曲,在演唱中要依據美聲的發聲方法,將傳統戲曲的腔板體和民歌演唱技巧融入到人物形象塑造和藝術表現中,以此展現出人物的“剛柔并濟”的特性。在作品的整體把握上,則要根據人物性格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前段部分的演唱處理上要表現出相思、柔弱與無助;后段部分的演唱處理上,則要表現出悲痛、堅韌及憤恨。
民族藝術歌曲《孟姜女》是作曲家基于我國傳統民歌進行的改編創作,是中國民族聲樂在新時代的傳承、革新與發展。在這部聲樂作品中,王志信通過運用自由四段體的曲式結構,描繪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幻、人物不同的形象與心境,展現出女子相思、悲痛以及憤恨的情緒。可以說,作曲家在創作中不僅完美地保留了原民歌主題的旋律音調和藝術特征,而且也通過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完美地契合了當代人的音樂審美意趣。■
注釋:
① 邱晶晶.論王志信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J].大舞臺,2015,(01):151.
② 板腔體也被稱為“板式變化體”,它是中國傳統戲曲與曲藝音樂集合的一種體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