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周曉馥
(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社會責任”一直是各國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從孔子時期就以承擔責任為重點教育內容,作為18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點的一部分,社會責任已經被《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納入生物學科四個核心素養之一,在生物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應該得到生物一線教師的強烈重視。
在最新的課程標準中,高中生物教學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主要是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從而讓學生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以提高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其培養的重點是“擔當和能力”[1]。通過對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可將社會責任要素的培養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如圖1所示。
首先對社會責任培養的課程目標進行分析。以2017版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為研究對象,并和2003版的課程目標進行了對比。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2003版和2017版課程目標的比較
從2003版和2017版的生物學課程目標對比來看,新課標主要由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更改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科學思維、生命觀念、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四方面。原有的三維目標與如今的核心素養并不是徹底分開的,它們之間既存在相同的地方,也有著一定的差距[2]。
它們的共同點是:高中階段生物學教學的目標都是以發展學生的素質為目的,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3]。而它們的區別在于:“核心素養”的要求更為廣泛,它超越了“三維目標”的原有要求,在對學生的社會性、可持續發展性乃至全面發展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要遠高于原有的“三維目標”。其實學生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是人生的一種過程,“三維目標”并不能作為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生物學的學習應該是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形成過程[4]。對二者進行內涵和價值的分析梳理,我們不難看出,兩者的內涵與價值都是緊密聯系且保持一致的。
教科書作為教師教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的工具和載體,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并影響著整個教學活動。高中生物教材當中的大部分知識點都融入了社會責任,這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是極有幫助的[5]。
例如:細胞呼吸在農業上的運用:農作物要及時松土,增加土壤中的空氣濃度,以利于根的呼吸;光合作用在大棚種植方面的應用:合理密植;間作套種;適度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增強光合作用等[6]。教師應該在相關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體會生活,豐富自己,承擔起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這樣才能實現真正地做到“用教科書教”[7]。
情境教學是課堂教學當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良好的情景教學,可以將整個課程的重要知識內容與日常的生產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而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8]。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主觀意識。情景教學的種類繁多,包括常用的問題情景教學、生活情景教學以及實驗情境教學等。高中生物學教學創設情境的素材非常多,比如學生在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社會的熱點議題等。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為例,孟德爾謹慎地選擇了實驗用材料——豌豆,又精心選擇了7對性狀,經過8年的努力,才得出了遺傳學重要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9]。從這一經典的情景案例當中,同學們能夠深刻地領悟到科學家們對追求科學的嚴謹、堅持與毅力。
生物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則包含著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要適當運用生物學的思維特點去闡述生命存在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生命的社會責任。而對于全新的生命觀念的構建,既離不開生物學的科學思維方式,更離不開對生物學的科學探究,兩者應相輔相成,融會貫通[10]。以“人類遺傳病”為例,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檢測方式及優點,還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運用:遺傳病不一定都是家族式,遺傳病人的后代也不一定會得病并代代遺傳。對于未出生的胎兒可以進行產前診斷以判斷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以及是否需要終止妊娠[11]。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學,做中教,人人得進步。”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的實踐教學中,不能單純地重視生物學知識的教學,更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經歷,引導他們從自身的生活當中去學習更多的生物學知識,培養他們社會責任[12]。
同時,在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還可以運用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讓學生對所學的生物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得以加深,提高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的主動應用性,真正意義上地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去發現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加以解決,提高他們的生物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舉個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例子,人們因天氣炎熱而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這是因為溫度的上升使神經—體液調節網絡發揮作用,從而使人體分泌汗液以達到降低人體溫度的作用[13]。這樣的例子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一些生活常識的理解和應用。
任何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總是密不可分的,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生產與生活當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因此,生物學的學習應該融合到社會實踐當中。也就是說,生物學教學不能只是校園內的課堂教學,還應該加強戶外的實踐教學,讓生物知識與生活聯系得更為密切[14]。
讓學生深入大自然的懷抱,并從中找尋生物學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這不但能夠使學生學習到生物學知識,而且還能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目的。比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樹活動中,在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的同時對其講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例如,樹木能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維持空氣的更新,能夠有效地調節氣候,保持生態平衡。培養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由此可見,通過實踐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是意義重大的。
總而言之,社會責任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素養,對于學生成長十分重要。高中生物教師要將社會責任的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并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在高效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同時將獲取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和服務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