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懷 郭桂村 李 臣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工作,謀劃推動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從事體育運動,發展全民健身,于個人而言有利于我們強身健體、身心愉悅,于社會而言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使社會更加和諧,于國家而言“體育強則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國民體格強健與否直接涉及國家強盛與否。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激發了國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推動了興建體育場館的熱潮。我們國家每4年舉行一次的大型運動會有全運會、城運會、全國體育大會、民族運動會以及農民運動會等。運動會的舉辦給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體育場館資源,卻也留下了場館賽后如何利用的難題。而且我國很多大型場館建設之初是為了滿足其比賽需要,功能單一,賽后利用困難,也有很多都是為了突出“大”而去進行建設,給后期的維護帶來了諸多不便,政府財政每年都要在這些“大場館”上邊耗費大量資金,且場館無法有效利用。
2020年人民網北京10月10日電,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發展群眾體育意見》要求要提升場館運營水平,推動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工程。[1]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運動場所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我國大量體育賽事場館賽后利用情況不容樂觀,場館閑置,利用不足甚至是廢棄。為什么本該相輔相成的兩個因素突然變成矛盾,這其中的原由究竟是什么?[2]基于此,以第七屆全國農運會體育館為例,筆者對目前中國多個城市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公共體育服務現狀進行深度的研判與系統的考量,擬解決體育場館資源所存在的人才資源缺乏、場館運營成本高、場館活動少利用率低、收費高及場館使用審批困難等難題,借助國家政策努力思索如何有效利用賽后大型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努力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
本屆全國農運會共設有15個大項,16個比賽場館。為了服務本次農運會,南陽市政府充分利用當地縣(市、區)、高校和企業原有的比賽場館,按照農運會的要求加以改造和提升;新建9個大型體育場館(地)、改建7個場館(地),城區承辦農運會的場館主要集中在白河兩岸附近。排除學校內部場館后,能夠對公眾開放經營的場館主要有體育中心的游泳館、武術館和綜合館3座場館以及南陽市體育場以及白河水上運動中心。體育中心的3座場館附近有較為便利的交通以及較大的人口基礎,但是在南陽市體育場附近,雖然交通方便,但是距離人口密集區較遠,位于南陽市城區的東北角。據筆者2021年4月17日在南陽市中心城區調研,民眾對這些大型場館的看法為“體育場館都在城市的邊緣”(受訪者1),雖然“較喜歡體育中心游泳館的環境,但不愿在路途上花費太多時間”(受訪者5、6),即使“中心城區沒有大型體育場館,現在交通雖然方便,但去農運會體育場館的路途太遠”(受訪者2),“偶爾去一次就行,沒有太多整塊時間”(受訪者8)。總體而言,雖然大眾對大型體育場館需求很大,但體育場館地理位置的邊緣化導致除場館附近一帶居民之外的民眾不能經常性的前去使用。場館資源分布不均及過度的邊緣化也給民眾帶來了一些不滿的情緒。
從表1可以看出南陽市農運會所建設的16座場館中,在原有基礎上改建的場館有7座,新建9座。[3]16座場館中,綜合性場館12座;單一性場館4座,主要以水上項目和場地有特殊需求的運動項目為主,所以呈現出以綜合性場館建設為主,單一性場館為輔,為的是更好的利用資源、節省成本以及針對后期綜合性場館功能轉化——通過簡單的內部改造,可以適合更多大眾體育項目的開展。據筆者2021年4月15日在南陽師范學院與南陽醫專科調研,師生對于農運會后給學校遺留下來的體育場館表示非常滿意,“利用高校原有體育場館資源進行改建擴建利己利群,大型場館做到了以多功能場館為主,為后期開發利用留下了很大空間”(受訪者1),“賽后經過簡單改造,即可用于日常教學,亦可繼續承擔政府性體育賽事活動”(受訪者1、3),“高校內場館除正常上課時間外,均對大眾免費開放”(受訪者4),“惡劣天氣來臨時,可在館內上課,不耽擱教學進度”(受訪者4、7)。由此觀之,南陽市政府在建設大型場館之初有考慮過賽后利用的問題,場館性質在多功能場館的基礎上滿足當時農運會比賽所需,學校場館后期經過簡單改造,用于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滿足教學以及學生比賽使用,并承擔部分政府性比賽活動,比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等。
表1 第七屆全國農運會場館分布一覽表
第七屆全國農運會的項目設置是以“農業、農村、農民”為初衷,遵循農味與趣味并重的原則,共設了15大項的比賽,分別為田徑、武術、游泳、健身秧歌、舞龍舞獅、釣魚、中國式摔跤、龍舟比賽、毽球花毽、籃球、乒乓球、風箏、象棋、自行車載重和民兵軍事三項。[4]其中民間傳統項目共有10項,分別為:象棋、自行車載重、舞龍舞獅、毽球花毽、風箏、龍舟、釣魚、健身秧歌、中國式摔跤和武術項目;和奧運會相同的競技類項目4項:田徑、籃球、游泳、乒乓球;以及民兵軍事三項。
1.3.1 奧運會項目場館后期利用情況
奧運會項目主要包括:田徑、籃球、游泳和乒乓球項目,主要在南陽市體育場、南陽市體育館、南陽理工體育館、南陽市游泳館和南陽師范學院體育館舉行。除去學校體育館,奧運會類項目主要是在南陽市體育場及南陽市中心體育館舉行,這兩個大型場館是農運會期間投資花費最多的新建場館,農運會之后,兩大場館均遇到了活動賽事少、維護費用高、專業管理人才嚴重不足、難以正常經營。
以奧運會項目場館為主的南陽市體育場、南陽市體育中心氣勢恢宏,但是兩大場館綜合利用情況還是不容樂觀,不能向大眾廣泛開放。據筆者2021年4月13日上午10時及下午16時在南陽市體育場及體育中心調研發現:“體育中心籃球館以每小時600元的標準對外開放,主要承擔政府性質的體育賽事活動,群眾可憑入場券進場觀看比賽或參加活動”(受訪者9),“南陽市體育場自新冠疫情以來除政府性活動或單位申請使用外未對民眾進行開放,體育場內天然足球場以每小時1500元的標準對外開放”(受訪者11),“游泳館的大型常溫性水池是游泳愛好者的聚集地,也是南陽市居民夏天的避暑勝地,很受歡迎”(受訪者13)。綜上所述,奧運會項目場館因功能單一,在后期利用方面主要以承擔賽事活動為主,以及用于舉辦展銷活動場所,用于滿足群眾文化娛樂需求,傳遞體育精神,且賽事活動可消解民眾工作生活壓力,場館一直以來采用“低收費”方式對外開放,但只有游泳館利用、運營的最好。
1.3.2 民間傳統項目后期傳承情況
據筆者2021年4月份在南陽市的調查走訪,10項民間傳統項目中,舞龍舞獅、龍舟、健身秧歌等項目節日性氛圍比較強,節日時南陽的大街小巷或是白河河道上總能看到這些項目的身影;近年來,每到端午節,南陽市水上運動中心就會迎來各縣區以及單位的代表隊前來進行龍舟比賽,增加節日氣氛。象棋、風箏、釣魚等項目民間愛好者也很多,公園、廣場、白河沿岸、麒麟山莊釣魚場等隨處可見愛好者的身影。河南工院于2019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校內毽球比賽,2019南陽市中國式摔跤項目教練員培訓班于2019年3月7日在南陽市體校隆重開班,隨后南陽市體育局將中國式摔跤列入2019年全民健身計劃賽事當中。自行車載重項目隨著經濟的進步發展,在農村多以電動車、電動三輪車等交通工具運輸農作物等,自行車已經漸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消失。
2021年9月24日,由南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市體育局、市體育總會承辦,市釣魚協會、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協辦的2021年南陽市全民健身大會“寶豐杯”釣魚比賽,在南陽市麒麟湖全國釣魚基地拉開序幕。全市各縣市區、市直各單位積極參與,全市共有46支隊伍230名運動員參加。據筆者4月16日在對傳統項目比賽場地的調研,大眾表示“南陽醫專曾承辦農運會的毽球比賽項目,會后場館被改造用于滿足學校日常教學使用”(受訪者3),“河南工院體育館曾承擔中國式摔跤項目比賽,農運會之后,場地被簡單改造用于滿足河南工院的體育教學活動。并從2019年開始組建并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毽球比賽,并將毽球比賽作為一個常態化的賽事活動”(受訪者12),“唐河縣體育館曾承擔農運會舞龍舞獅項目,后期每年縣運動會開幕及重大節日都有舞龍舞獅項目在此開展,并且還依舊保留了民族傳統項目當中的秧歌、劃旱船等”(受訪者14)。可見部分農運會項目場館受項目特點及參與人群特征不能繼承與發展與之對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但農運會后民族傳統類項目的發展傳承在地方并沒有中斷。雖然前期政府的主導地位并不明顯,但是在近兩年來在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大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健身活動,動員各單位及高校積極研究與動員社會工作者與學生參與傳統項目活動,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傳播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2021年8月3日,國務院日前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逐步增多,人民群眾通過健身促進健康的熱情日益高漲,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5]而政府職能部門利用體育場館進行社會化服務,是其基本責任與義務,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對于服務提供者與管理者,均具有重要價值。[6]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現大型體育場館仍存在著對外開放度較低、服務質量不高、社會效應偏小、投入大收入小等問題,其價值尚未得到有效而充分的發揮。
從物質生產角度看,體育消費也屬于一種消費文化,而消費水平和結構取決于社會生產力,取決于社會經濟給人們帶來的物質財富的多少。[7]根據南陽市教育局官網數據顯示:低收費標準下“體育中心室內籃球場每小時600元、體育場天然草坪足球場每小時1000元、體育場人工草坪足球場每小時500元”;[8]而鄭州市大型體育場館在低收費政策下其收費標準為:周一至周五籃球場每次每人10元(無時間限制),周六至周日籃球場每次每人20元(無時間限制)。[9]如在周六,以一場標準5人制籃球賽場地收費(5名首發,7名替補)為例,在南陽市打一場需要600元,而在鄭州市為480元。根據圖1可明顯看出南陽市人民可支配收入與鄭州市相差9000元,但其球場收費標準已經超越其鄭州市球場收費標準,所以南陽市的“低收費”場館并未帶動周邊群眾體育消費熱情,很少有個人或者球隊去使用。[10]過高的體育活動入場費用讓人們望而卻步,場館收費標準與居民消費水平的不對等,直接削弱了居民的體育消費欲望,降低了居民體育運動需求。
圖1 2018—2020年南陽市與鄭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撐,《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要求當地政府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可是困于政府財政等方面因素,國家計劃在地方上卻久久不能“落地”,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大量場館存在運動項目單一且傳統,網球場均為閑置狀態,社會體育指導員缺失致使體育場館場地閑置,體育資源嚴重浪費。“2020年人民網北京10月10日電,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發展群眾體育意見》要求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制度,在組織社區體育活動、指導科學健身方面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1]
筆者調查發現,城市缺乏專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制約城市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瓶頸,缺乏專業指導員所帶來的問題,首先反映在體育運動的組織缺乏科學性和指導性,其次表現在體育項目的開展上,技術含量較高的現代運動項目,如網球、足球等項目缺乏專門性指導,接觸這些項目的人群是以在校的學生為主,并不能夠使這些項目得到普及,也就影響了項目的開展,如此狀況之下,場館便陷入了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在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背景下,為使體育場館得到充分運用,全民健身更好推行,政府應放眼未來主動購買服務,為場館、小區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方便人民進行體育運動,調動其積極性,建立更加廣大的體育群體,為下一步體育產業發展進行布局。再次,人民身體健康,疾病減少,生活幸福,進而推動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事業持續發展、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以下簡稱“健身設施”)供給和服務水平不斷改善,但仍存在健身設施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等問題。整合好地方大型體育場館資源,積極向居民開放,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健身需求,是各級人民政府應履行的重要公共服務職能,是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大型體育賽事場館在建設之初為了達到賽事舉行的標準以及展示城市形象,耗費了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賽事結束后缺少成熟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場館好似“一次性產品”就此消失在人們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場館設施勢必會老化,然場館缺少收入來源,單是靠地方政府財政撥款,難以維持高昂的維修改造費用。再加上在建設過程中盲目追求大型化,忽視了建設資金的后期回收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很多大型場館建設標準高、面積大、經營成本高,如果以過低的價格向公眾開放,會導致資金無法及時回收,還會加劇場館老化程度,[11]單純依靠一些政府性活動如車展、玉雕展、全民健身活動日等活動或是賒店男籃、天冠排球等聯賽無法實現場館盈利,因此很多大型場館都陷入了運營困境。
移動支付、線上購物、智能家居、人臉識別等現代科技的產物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中,5G的到來更加推動了這個萬物互聯時代的發展。看電影手機APP一點就行,出行直接手機訂票,就連高鐵、火車等交通工具也按照人們的需求,用手機網上購票后直接刷身份證就可以乘坐,再也不用人工排隊買票取票等,人們的吃、穿、住、行一部手機全搞定。2012年全國第七屆農運會的成功舉辦給南陽市留下了很多體育場館,南陽市大型場館的一切設施及對外開放辦法都還是9年前的產物,但現在的經濟水平和人們的消費需求已經不是9年前的水平和需求。
科技產物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變得簡潔、高效,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科技元素的注入更能給人們帶來新鮮感,能夠讓人們擁有更加豐富的運動體驗,比如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運動手環,既便宜又能給人們提供授時、運動反饋、計步、心率、接聽電話等,很方便的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并且通過大數據交互或云端交互將這些信息實時反饋到手機上,呈現在人們眼前,增加了人們的運動體驗。可目前南陽市大型場館依舊依托現場預約或者電話預約服務的方式,在工作人員工作時限或臨時會議等因素的影響下,往往聯系不到相應場館負責人,無法正常進行體育活動。且宣傳工作做的比較保守,等客來的運營方式無法聚集民眾進到場區進行體育鍛煉,場館缺少電子顯示屏、抖屏等設備,無法活躍民眾運動氣氛。
2016 年10月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意見》、2021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等一系列國家舉措,將全民健身一步步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次。推行全民健身政策勢必需要對健身場地設施做進一步的布局,但目前全國各地大型體育賽事場館卻仍處于未開發的處境,大量的體育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浪費,本該與國家戰略相輔相成的賽后體育場館利用,現在卻變得矛盾,我們需要改變當前現狀讓體育投入指標與其產出指標相結合。大型體育場館亟需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方案來重新點燃場館在建造之初影響力的火種,讓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相結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承辦2012年全國農運會賽事的場館多為政府性質的場館,在建設之初已考慮了后期功能轉化利用,所以除部分特殊性比賽場地(游泳、龍舟、釣魚)外,其余均建設為綜合性場館。但因其管理模式單一,未能有效的給場館帶來穩定的營收,僅僅是靠南陽市兩家企業定期進行體育運動比賽(賒店籃球比賽、天冠排球比賽),并未靠比賽帶動其周圍附屬產業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農運會后南陽市大型體育場館可以通過委托專業機構運營、租賃的模式,不斷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工程,公開招標將農運會后大型體育場館委托給專業的體育場館管理機構進行運營,以此方式使南陽市現有的兩個大型場館活躍起來,體現其社會功能,服務一方民眾,打造南陽市體育運動的標志,讓曾經讓南陽人為之驕傲的南陽市體育場再展雄風。認真領會國家全民健身計劃文件所傳達的精神,制定場館合理的收費政策,認真落實國家文件要求的“要提升建設運營水平,完善大型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政策,支持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1]參考其他一線大型體育賽后場館的利用及收費標準,而不是一個標準一成不變,政府要明確體育場館的公共性、公益性,促進其對外開放和社會化服務、[12]要真正想著如何調動人民的鍛煉熱情,了解其影響體育場館消費動機的原因,做到場館建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其服務于人民的意識和社會化服務質量。
大型體育場館的管理必須由專業的有經驗的體育人才來經營管理,體育賽事運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收入、帶動城市體育運動的發展。以凱迪拉克體育中心(前身為北京五棵松體育館)為例,凱迪拉克體育中心一直以來堅持“以體為主,多種經營”理念,擴大產品經營項目,“由過去單一的五棵松體育館,相繼改建五棵松體育館訓練館為 M 空間,擴建籃球主題公園——HI-PARK,打造亞洲最大四季冰場——五棵松冰世界體育樂園,修建文化體育廣場,建設商業區——hi-up 等板塊,將凱迪拉克體育中心打造成為一個集體育、文化、教育、娛樂、生活五位一體的體育商業綜合體,提高場館收入渠道”。[13]凱迪拉克體育中心成功的經驗還在于其依托奧運場館背景,借鑒國外成熟的管理經驗,堅持“以體為主,多種經營的”多元化經營模式。當下我們亦可以借鑒凱迪拉克體育中心的運營理念及其經驗,借助農運會的背景,依托專業的體育管理人才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借鑒凱迪拉克體育中心等其他體育中心成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辦法,學習借鑒凱迪拉克體育中心的“BOT”+運營模式對大型體育場館進行專業化的運營,可以有效避免資源的浪費,更好的落實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以及使場館不再需要政府財政的補貼,達到自主營收,實現投入和產出的雙贏。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遍流行,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14]很多時候政府是無人可用,人民大眾是無人可仿,無人可問。如何才能讓各種體育場館都得到有效利用,讓人民大眾積極主動地自愿參與到全民健身運動當中去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當下隨著“產+學+研”一體化培養的教學模式的推行,這一困境正在得到改善。隨著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既需要各層次的理論人才,也需要各層次的應用型人才,[15]地方政府要與各省屬體育院校,與其就場館管理及社會體育發展方面所需人才種類達成協議,劃分好各自的責、權、利,政府要統籌“政校企”三方的優勢資源,開展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改革,三元主體各司其職,密切配合,[16]為我省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為地方體育事業的發展增磚添瓦,為南陽市體育場館管理注入新鮮血液,讓其盡快回到正軌上來。
國家《十四五 體育發展規劃》要求要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充分發揮科技、數據等核心要素在體育產業創新發展中的作用,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深入,技術層次已經相對成熟。體育場館借助科技力量,用新的方式重新煥發場館活力,搭建智慧場館是未來大型體育場館發展的一大趨勢,且“智慧體育作為一種新興體育業態,不僅在為百姓健身生活提供更加美好的體驗,也在為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賦予能量”。[17]當前傳統的體育場館已經不能滿足這個科技元素遍地的時代,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所以我們要順應科學技術的變革浪潮,滿足人們對產品技術“高大上”和“驚艷”需求的同時,解決用戶在場館運動時體驗不佳及場館管理效率低的問題。開啟場館+思維,利用互聯網+體育運營模式,通過數字傳媒傳播體育文化,鼓勵大眾體育發展。建立完善的預約制度,通過即時通訊工具、手機客戶端、官方網站、電話等多種渠道開放預約并做好信息登記,確保進出館人員可追溯。開發相應軟件,軟件應集場館預約、健身咨詢、常見運動損傷治療及預防、體育指導咨詢、動態的場地人流數據、體育培訓報名、及網絡購票等功能于一體,做到足不出戶,一次性預約成功。硬件方面在各體育館外利用電子巨幕,滾動播放體育類賽事精彩集錦、國家全民健身相關新聞、傳統體育類小視頻(如舞龍舞獅、秧歌、廣場舞、龍舟)宣傳其體育文化、我市體育賽事活動等宣傳體育政策、吸引體育人群、鼓勵大眾參與;利用人工智能等將場館內外裝飾起來,運用AIOT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使場館融入更多科技元素,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以此來助力南陽市大型體育場館的科學化發展。
總之,解決好大型場館賽后利用問題,不僅是為地方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尋求新的出路,更是對國家2030健康中國的責任擔當。要解決南陽市乃至我國當前賽后大型體育場館科學化運營的困境,針對農運會后大型體育場館維護費用高、入場運動消費高、缺少專業體育人才、投入巨大難以回收成本等問題,我們亟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改:改造場館功能改革場館運營機制,其目的在于盤活目前地方上萎靡經營的體育場館,充分利用閑置體育資源,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一站式的體育消費需求;加快人才引進,我們需要更專業的人才來經營管理專業的場館,加快“政校企”培養模式的推進,為中國場館賽后利用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增添智慧元素,開啟場館+思維,利用互聯網+體育運營模式,借助抖屏等通過數字傳媒傳播體育文化,通過最新的AIOT技術以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增強人們的運動體驗;推進路徑:以南陽市體育場作為試點,學習借鑒成功場館的經驗,對南陽市體育場進行新一輪的開發利用,待模式成熟之后再用于南陽市體育中心及其他場館資源的科學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