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三實驗幼兒園 張乃蘭
沙水游戲因原生態、低結構的特點而深受幼兒的喜愛,幼兒對沙水游戲總是百玩不厭、樂在其中。沙水區內,幼兒以沙水為基本材料,借助各種工具動手操作、實踐探究,進而發現沙子和水的各種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你聽!他們時不時發出的驚呼聲,讓“小人國”里驚喜連連;你看!游戲就從他們挖沙運沙時偶然出現的“大坑”中生發了。每次自主游戲時間,幼兒就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嗨翻天”,他們在游戲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解決,在解決中收獲。
運沙時偶然出現的“大坑”
梓卓和幾名幼兒手持小鏟子,“開”著工程車,到他們常去的地方玩游戲。游戲看似簡單重復,但他們卻樂在其中——有的負責指揮,有的負責挖掘,有的負責運輸。不知是誰提議了一句“我們快點把沙運到工地去”,幾名幼兒馬上就行動起來——有的幼兒往運輸車上裝沙,有的往小桶里裝沙,有的把小盆也拿過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一盆盆、一桶桶、一車車的沙子都裝滿了。為了能多裝點沙子,幼兒還不忘用小鏟子用力拍打。熱火朝天的運沙游戲進行了一段時間,他們共同挖沙裝車的地方就出現了一個大坑。幼兒圍著大坑驚呼他們的“杰作”,淼淼還不斷地驚叫——“哇,哇,他們都陷下去了”。過了一會兒,梓卓推著運沙的車子準備把沙子運往“工地”。因為車輛超載的緣故,車輪在沙地里行走時有些費勁,他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檢查輪胎,又給工程車“加油打氣”:“你是最棒的工程車,加油!”苦盡甘來,沙子終于被運送到了工地,梓卓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幼兒看著超級“大坑”,看著工地上用沙子堆成的“小山”,個個臉上充滿了成就感,興奮得手舞足蹈。
教師分析與反思:小班幼兒基本處于平行游戲的階段,沙地游戲中幼兒“各自為政、互不干涉”。一個“坑”卻巧妙地把他們“牽”在了一起。他們一起加油、一起喝彩,在挖沙、倒沙、再挖、再倒沙的過程中,初步獲得了分工合作的經驗。在運沙過程中,車輪陷進沙地,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這也是他們獲得進步與收獲的最好體現。
大坑中的驚喜
第二天的戶外自主游戲開始了,幼兒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大坑”處繼續他們的游戲。他們一邊挖坑一邊交流著今天的“計劃”——把坑挖得更大一些。這時負責挖坑裝沙的舒舒忽然發現了一個小貝殼,她驚喜地叫道:“快看,我找到了一個小貝殼。”大家非常羨慕舒舒能夠找到小貝殼。聰雅羨慕地說:“給我看看吧!”舒舒趕緊藏起來生怕自己的小貝殼被聰雅搶走。聰雅見狀生氣地說道:“我不和你玩了。”舒舒很快說道:“你會還給我的,對吧?”聰雅滿口答應。看了舒舒的貝殼,聰雅也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小貝殼,可是她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于是失望地對舒舒說:“我們一起挖貝殼行嗎?”舒舒輕輕地點了點頭。這時其他幼兒紛紛加入到尋找小貝殼的大軍中……幼兒時不時把他們尋找到的寶貝——“小貝殼”拿到我面前炫耀。回到班級后我和幼兒一起進行了游戲后的分享反思,幼兒對貝殼的興趣不減。我趁機和幼兒一起在網上了解了更多大小、形狀、顏色各異的貝殼。另外,我還借助家長的力量搜集了不同種類的貝殼投放在材料區,于是晨間活動時,有的幼兒用涂料、太空泥給貝殼“大變身”,有的幼兒討論誰的貝殼更大、誰的貝殼更多,有的幼兒悄悄向同伴說他的貝殼像扇子……

教師分析與反思:第二天的游戲中,幼兒帶有明顯的計劃性——一起把“坑”挖得再大一些。可突然出現的小貝殼吸引了舒舒的注意,也吸引了更多幼兒加入尋找小貝殼的游戲中。教師順勢結合游戲后的分享與反思環節,運用多媒體及材料庫里的各種貝殼拓展幼兒的認知,讓幼兒的游戲變得更具趣味性、挑戰性與知識性,同時教師巧妙將室內外游戲結合,發揮出游戲的最大價值。
大坑清潔員
一陣陣寒風帶來了冬娃娃,也吹落了梧桐樹上調皮的小樹葉。這些小樹葉像翩翩起舞的蝴蝶,飛來飛去落到地上找媽媽。幾片小樹葉被幼兒所挖的大坑“吸引”了,飛到大坑里安了家。幼兒來到大坑跟前開始觀察落葉。梓卓說:“我們要把所有的樹葉都清理干凈。”航航發表了不同的意見:“我們不是來挖坑的嗎?”梓卓喋喋不休地開始了他的游說:“可是我們要先用鏟子清理完樹葉再挖坑,明不明白?”其他幼兒沒有響應,他繼續說:“不管樹葉是多是少,我們都要把它清理干凈再挖坑。”“清理完成以后再挖坑?”“先撿樹葉行不行?”……見其他幼兒都不接航航的話,我忍不住問道:“為什么要堅持先把樹葉清理干凈?”“因為我喜歡干凈的大坑。”梓卓低著頭嘟著嘴說道。接著他又委屈地說:“你看掃落葉的爺爺多累呀!我們可以幫助他。”這句話一下引起了其他幼兒的共鳴——“對,我們一起幫爺爺勞動,他就不累了。”其他幼兒也七嘴八舌地說道:“我們也喜歡干凈。”“我們一起幫爺爺撿樹葉。”聽著幼兒的討論聲,我悄悄地退出了沙水區。有愛心的小家伙們都在奮力地清理著大大小小的樹葉,聰明的梓卓沖我笑了笑,我回應了他一個豎起的大拇指,而他還推來小車裝垃圾。時不時又有一片大樹葉淘氣地飄落下來,引得我那愛勞動的小寶寶們追逐嬉笑。
教師分析與反思:“小人國”的小事不簡單,從幾片我們忽略的落葉,幼兒能聯想到“掃落葉的爺爺”并且因為“一起幫爺爺撿落葉”改變了原先堅持“先挖大坑”的想法——這讓我非常驚訝和欣喜。愛在小小的幼兒的心里萌了芽,這時的我也悄悄退出游戲,因為我們的“小小清潔員”才是游戲的主宰者,這樣的游戲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有情在,有趣在,同時教師也在幼兒身上學到了很多……
幼兒的學習是在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進行的。“工地運沙”“篩沙”游戲是生活經驗的再現與重組,幼兒能把工地的一部分場景創造性地再現出來。當大坑中“小貝殼”的興趣點生發出來后,游戲地點從戶外遷移到室內,幼兒借助興趣進行藝術創作、分類比較,拓展了新知識、新能力。幼兒在整個過程中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索和嘗試,并在困難之時迸發智慧的火花,這讓在場的教師欣喜不已。
幼兒時刻觀察著大自然,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驚喜。“小小清潔員”的游戲是幼兒觀察到門衛爺爺經常打掃落葉,進而感受到爺爺勞動的辛苦所生發出的游戲。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沒有因為同伴的質疑而放棄,說明幼兒具備堅持不懈的品質,同時其社會能力在這一刻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自覺地模仿同伴的行為。他們有的模仿他人的行為,有的模仿他人的態度,在互相碰撞中調節情緒,學會合作幫助。他們以沙為媒、以自主游戲為線,在共同體驗的愉快氛圍中共同成長。


沙水區游戲給了幼兒親近自然、釋放自我的機會,因此深受幼兒的喜愛。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始終是游戲主體,教師一直是游戲的支持者——教師敏銳地發現“貝殼”這一興趣點和生長點。和幼兒討論時,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科普了有關貝殼的知識,同時在區域內投放豐富的貝殼材料,將游戲從室外遷移到室內,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而且推動游戲縱深發展。在“大坑清潔員”的游戲中,因幼兒的年齡小、表達能力有限,幼兒對梓卓的號召無動于衷。教師則適時地借助提問啟發幼兒,但不干涉幼兒自主選擇,讓幼兒產生“勞動共鳴”,從而有了共同目標,這時教師悄悄退出,讓幼兒的游戲繼續生發。
沙水游戲是涉及幼兒各個發展領域多種經驗的綜合游戲,由于沙水自身的多種特點,使其極具探究價值。同時沙水材料的開放性適宜幼兒表現多種想法,使其具有探索與表現的雙重特點,對小班幼兒來說非常合適。幼兒在沙水游戲中不斷地思考、解決一個又一個小困難,持續獲取新的經驗,并將內化后的經驗又靈活運用于后續的新問題之中。自始至終,幼兒都專注投入地進行游戲,沒有游離和退縮,這說明有挑戰性的游戲內容、豐富的游戲材料、高質量的教師陪伴,能夠大大提升幼兒的學習效率,所以我們“小人國”的小人們借沙池游戲實現了成長的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