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霞
(甘肅省臨夏縣田家炳中學,甘肅 臨夏)
相較于傳統教學,多形態教學的實施更加符合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并為課堂教學提供多樣化的發展途徑和組織形式,切實保證學生主體的有效學習。同時,將多形態教學融入高中英語課堂中,既可以豐富學習環境、改善教學關系,又可以提升學生參學、研學以及互學的興趣。對此,本文從問題、原因、策略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分析。
縱觀現階段高中英語教學情況,其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
興趣是學生認知探索的關鍵誘因,也是語言學習的主要動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對英語依然存在抵觸、消極、應付、犯難等情緒,難以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力,導致學習大多處于“牽著走”“被動學”的狀態。
英語作為一門基礎性語言學科,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將對自身語言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然而,大多數學生對英語交流缺乏主動性,并存在“難開口”“不想說”“不好意思講”等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自身語言的發展。
清楚自身定位,了解自身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與發展。當前英語教學中,部分高中生對自身英語水平存在不清楚、難把握等問題,加之缺少適宜的學習策略和計劃,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步履維艱。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大多數教師仍然局限于應試思維,過于關注分數和成績,缺乏對學生綜合性的考量和全面性的培養,進而影響學生主體的個性化發展。
英語作為高中教育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對學生的素質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依然采取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重復練習等學習模式,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了學習效益,還使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了抵觸心理,這對之后的發展產生一定阻礙。
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客觀的評價內容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起到指引、激勵的效果。但在當前教學中,教師仍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得學情反饋,難以發揮導向調節、診斷教學的作用。階段性教學都會有一個終結性評價,如單元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其目的是檢測學習和教學的階段性效果,為下一階段的“學”和“教”提供調整方向。答卷評價是常用工具,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實際的學情出發,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嘗試采用多種形式并指定多種評價制度。例如,英語教學評價方式,除了平時的普通考試之外,評價可以設計為口語測試、演講、話劇表演等方式對學生評價,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處理好評價環節的操作,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求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學生成才的標志,也是教師和學生追求的共同目標。身為外語教師,在思想上堅定外語教育的信念和方向,自覺地踐行通過外語教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平時的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明確反映核心素養的價值觀,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就是關注學生的變化和發展,實際教學內容必須基于核心素養目標。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選修7 Unit 1“Living well”的閱讀課中warming up 討論環節討論殘疾人的生活話題,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讀后環節中討論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通過活動發展邏輯思維、開展合作學習,教學設計都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地體現了教書育人的目標。
備課是教學實施的目標導向,也是保證課堂學習有效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學情,注重教學備課,立足主體、細讀文本、把握課標,為其提供完整的教學流程和學習計劃,進一步推動教學實施的生本化、質量化以及專業化發展。
1.掌握學情
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對此,教師應從學情出發,充分了解和掌握學情,以此定位目標,分析難易,保證知識與目標之間的有效融合。如在必修1 Unit 1“Friendship”的備課中,考慮到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已有一定的詞匯基礎和語言功底,但個體之間仍存在差異性,對此,為保證學生整體的參與效果,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貼合單元主題,采取交際教學的方法,讓學生用英語單詞描述自己的朋友,一方面可以緩和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緊張感,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保持良好的互動。
2.擬定目標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根據具體學情擬定適宜的學習目標和教學任務,使學生有目標、有方向、有策略地展開學習活動。如在必修1 Unit 1“Friendship”的備課中,教師可以將“熟悉本課單詞(outdoors、spellbound等)、短語(go through、in order to 等)”“掌握閱讀技巧,提升文本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交際原則”等作為教學目標,以此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3.創設語言情境
語言情境是教學布置的基礎環節,對學生的課堂體驗和學習感受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英語與其他學科不同,其單一化的學習語言知識,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通過語言情境的創設,既可以滿足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趣味需求,又使其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和諧。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和單元主題,創設相應的學習情景,以情激趣、以景促學,保證教學實施的整體效果。如在必修1 Unit 3“Travel journal”的學習中,本課主要講述王坤與王蔚兩人騎山地車旅行的事情,并圍繞湄公河這一地理位置展開說明。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其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有關湄公河河流的特點以及地形特征等方面的視頻資料,通過圖文并茂、情景呈現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深度,提高其綜合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依照閱讀材料制訂自己感興趣的周邊游、自由行等旅游路線,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生活技能,又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推動其全面發展。
互動交流是師生之間教學關系的直觀體現,良好的互動與順暢的交流,既可以幫助教師直接地了解學生,掌握學習難點,調節教學策略,又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鍛煉交際能力,使學生的語言運用更加自如。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組織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感與協作性,這對學生的語言發展能起到推動作用。如在必修1 Unit 4“Earthquakes”Reading的學習中,本文主要講述1976 年唐山大地震前后的故事,基于學情,為使學生了解地震所帶來的可能性傷害和減少損失的方法,并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以Earthquakes 為話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對地震發生前后的情景以及如何緊急避險的方法進行討論、交流,一方面使學生對地震災害產生更多的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學生自我安全保護的意識與能力,并結合主題情境豐富其語言詞匯,以此達到語言實踐能力的提高與拓展目標。此外,教師還可以就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進行小組分析,如Mountain torrent、tornado、sand storm 等,進一步提升互動交流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課堂提問一方面可以反映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深度,深化其內在理解,使閱讀更具效率。同時,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還應把握兩個要點。
1.針對性。課堂問題作為研學深思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客觀表現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語言問題,以此檢驗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學習質量和認知狀態。如在必修1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Reading 的學習中,該部分主要講述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使用現狀和發展歷程,為提升學生對文章核心部分的理解,幫助其了解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對此提出以下問題:①Do you think it matters what kind of English you learn?②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③Do you think Chinese will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instead of English in the future?
2.層次性。課堂問題作為教學實施的一個重要工具,其問題內容的設計與引入將對學生的能動化思考產生直接影響。對此,教師應保持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把握問題的層次性與導向性,使學生能夠在環環遞進的探索中發現本質、解析答案。
綜上所述,以學情為導向、以發展為目標,著力構建多形態教學模式,不僅能提升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與動力,還能使英語教學更具多樣性與多元化,也為學生的語言發展提供更多可能。同時,開展高中英語多形態教學活動,教師還應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鞏固理論基礎,積極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交流,拓寬文化視野,更新教育理念,從而為教育改革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