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美霞,折瑞蓮,劉 艷
(1.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學,陜西 神木;2.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二中學,陜西 神木)
“五育并舉”是指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素質教育外顯于行,內植于心,內化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基本素養。基于“五育并舉”的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相通互融,將知識轉化為成人成事的經驗沉淀,實現以學致思、以思成事、以事成人,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真正參與者、社會活動的踐行者。
學校課堂是實現“五育并舉”的主陣地。聚焦學科整體育人功能,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推進全面育人的“課堂革命”向縱深發展與延伸。“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現實中“五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和體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主體不分、主次不清,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師育人觀念有了一定的改變。首先,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絕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側重學生智育的發展,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教學方面,采用加課補課、強化訓練、套題演練等方式千方百計來提高學生分數。但對音樂、美術、勞動教育、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等課程,則認為這些都是常識性學科,可有可無,致使陶冶學生情操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學工作形式化、流程化。部分教師雖然組織學生參加了一系列社團活動、垃圾撿拾等活動,但這類活動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圖片資料,應付上級檢查;另一方面活動組織形式單一,缺乏深度,根本無法實現“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目的。其次,“五育”組織形式表面化。“五育”要想從根本上浸潤學生心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陶冶學生的情操,就必須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學與做的實踐中才能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升,將系統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行為習慣。由于大多數教師組織的活動缺乏挑戰性、親和力和吸引力,作秀成分濃郁,因此根本無法達到鍛煉學生的目的。最后,“五育”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應用性。部分學校圍繞“五育”制訂的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的內容空洞、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與操作性。有的教師照搬照抄名校“五育”校編教材和實施方案,與所在學校學生的知識承載能力和認知范圍不符,致使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參與實踐活動,從本質上違背了教育初心。因此,教師應依據本地區區域特點和學情,選編符合學生實際的項目開展“五育”,確保教育活動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淳樸善良心性的形成都依賴于一定數量“五育”活動的開展。要想讓行為漸變為習慣,就必須借助常態化的“五育”開展活動。根據調查與實例分析,大多數學校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急需解決:首先,教育軟硬件配備不到位。“五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必須具備一定的場域、資金、師資等,但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僅借助空洞的理論夸夸其談,所選的案例又違背學生生活和實際年齡。這種用語言傳授理論,用話語詮釋案例的形式,既艱澀難懂,又缺乏生機與活力,漠視了學生的地位,缺乏親身體驗的愉悅,所以依托說教式開展“五育”根本無法使學生融入活動,無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其次,“五育”活動的開展必然會增加學校人力、物力和財力開支。在學校經費捉襟見肘的背景下,學校千方百計減少和壓縮開支,說教式“五育”理論既經濟實惠,又不違背教育政策,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最后,教育行政部門考核評價的指向性束縛“五育”的開展。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教師考核排名,中高考核算以“三均率”為依據,學校為了完成相應的考核任務,千方百計地加強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的時間、資金、物力投入,并將最優秀的教師安排到畢業班,這種管理模式必將影響“五育”的全面落實。可見,在校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大多數學校和教師重眼前輕長遠、重智育輕德育、重成績輕實踐,致使“五育”實踐被輕視。
首先,“五育”開展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健康成長,各項活動組織與開展必須能有效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力推以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的核心素養深度形成。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大部分學校“五育”的開展走了形、變了味,與“五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受到家長的質疑、公眾的批評。如將“五育”中的勞動教育異端化。勞動教育提出的初衷是通過勞動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創新創造,同時利用實踐活動,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教育貫穿于學生教育全過程,貫穿于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最基本的勞動知識與技能,領悟勞動的意義與價值。親歷實踐勞動過程,養成善于思考與觀察的良好習慣,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其次,充分利用勞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勞動之愉悅,感受勞動之艱辛和收獲之快樂,增強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最終使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觀念深植學生心靈深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但實際勞動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將勞動教育作為懲罰犯錯或行為失范學生的一種方式,學生犯錯之后懲罰其勞動,這樣就扭曲了勞動教育的本意,在學生內心從小就滋生了勞動就是懲罰錯誤者的一種手段。長此以往,會使學生逃避勞動、漠視勞動,尤其是對體力勞動者滋生鄙視的思想,這極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最后,將“五育”低俗化、戲劇化和娛樂化。無論國家頂層設計還是教育行政部門,都將“五育”放在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來實施,但基層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知短淺,認為“五育”是學生放松、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
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對“五育并舉”的價值認識模糊,重視不夠,“五育”育人價值發揮不足;家庭、學校交流合作不到位,師生評價體系不健全。要想使學校“五育”活動真正發揮實質性作用,就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反思不足,深化新時代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重構。
基于“五育并舉”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首要問題是提高教師對“五育并舉”要義的認識。首先,使教師充分認識到“五育”的目的是培養“三觀”正確、行為規范、品德良好的好少年。教師要充分利用“三個課堂”,使課堂成為踐行“五育”的舞臺,使課堂既有愛的溫度又有育人的深度。例如,神木市第十一中學賈美霞教師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要求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教師指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將其改造成有創意的藝術作品,然后將設計思路創新點與其他同學分享。賈美霞教師一邊傾聽學生的心聲,一邊結合本學科特點開展“五育”,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勤儉節約、舊物回收循環利用等環保意識。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這既讓學生體驗了創新的成就感,又激發了學生自我表現和表達的欲望,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成果展示有助于學生頓悟美、欣賞美、感知美,提升自我創新的能力和審美意識。其次,“五育”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刻理解“五育并舉”的價值含義,知其意,明其情,曉其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濃情愛意及無微不至的關懷,明白“五育”實踐活動對自我人生軌跡的影響。正如著名教育家張伯岑先生曾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又如折瑞蓮教師在綜合實踐教育時為了讓教學富有濃情、彰顯親情、流露溫情,他在教學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先利用典型事例進行情感教育,感染學生、激勵學生,直擊學生內心深處,使學生精神層面受到一次洗禮,隨后基于學科特點,組織學生開展社區親情關愛活動,女同學給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整理內務等,男同學清理社區垃圾、修剪綠籬、收拾草坪等。教師將每一個學生辛勤勞動、愛心奉獻的場面制作成美篇發布到微信家校群,家長、教師蜂擁點贊。這樣“五育”活動既是學生愛心付出的過程,又是自我價值的體現過程;既是良好美德再塑造的過程,又是多元教育價值理論深度滲透的過程。總之,在實踐中認知“五育”的價值與深意,有助于跨越文本理論局限性,幫助師生共同成長,由單純的育人向育人成事轉變。
“五育”是一個基于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育人體系。教師在育人過程中應有效整合教材資源,尋找多學科融合節點,使課前課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高效融合。如劉艷教師在社團活動中以“賣場”為主線,組織學生將自己剩余的圖書、玩具、手工藝品帶到學校賣場,進行物物交換或買賣。在賣場中,學生一邊展示一邊介紹,千方百計推銷自己的商品。借助簡單的商品交換,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商品交易的基本常識和規則,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初步理解,從小培養學生理財置物的經濟意識;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豐智益慧、體驗商品買賣獲取收入的喜悅,體驗與同學分享知識的成就感。同時,這樣的實踐活動將課堂從教室轉移到室外,組織形式別開生面,使學生活力十足,興致盎然。立足“賣場”的育人實踐,體現勞動創造價值的真意,使“五育”有了更高的立意和站位。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將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有效融合,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開發課程精挑細選,重新定義與建構,統籌為一個符合區域特點的教育實踐理論,將三個課堂、五項管理與“雙減”政策緊密結合,認真研究、提煉要義,精心設計“五育”新思路、新方案,打通師生間生疏隔閡,拆除課上課下間的壁壘,增強師生的活動體驗快感。學生只有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真切體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從深度活動體驗中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及情趣愛好。可見,依托形式多樣的活動實踐彰顯了“五育”融合,將體驗愉悅、興趣激發、智趣激勵高效聯通,使“五育”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
根據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將461例患者分組:將冠脈正常組和冠脈粥樣硬化組合為非冠心病組(117例);冠狀動脈狹窄≥50%為冠心病組(344例)。按冠脈狹窄累及冠脈血管支數分為:單支病變組112例、雙支病變組125例及三支病變組107例。根據冠狀動脈病變積分,分為3個亞組:低分組(<5分)52例,中分組(5-1 0分)135例,高分組(≥10分)133例。
古人云:“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一本育人的經典教科書,萬事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知其味、曉其理、健其體、勵其志,基于真實生活的“五育并舉”理念,打通校外校內人為邊界,讓外界的良風新俗吹進校園,激蕩在校園每一個角落。聚焦學生真實生活,學生內心真實需求的“五育”,才能疏通學生與社會的網絡組梗,尋找一條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童心張揚的生長點。如張麗娜教師為了讓學生牢記歷史、緬懷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搜索有關抗美援朝、有關長津湖的歷史資料,同時將篩選的歷史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全面了解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情況,隨后利用社團活動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長津湖》,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在聽覺、視覺層面對學生形成沖擊,心理上產生共鳴。張麗娜教師組織學生參觀神木市革命舊址,打掃某某烈士陵園,圍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主題,開展重溫入團誓言以及愛黨、愛國一系列實踐性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觀看電影、撰寫觀后感,對學生進行了一場精神與心理上的洗禮,血與火的歷史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中,使學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學生通過參觀革命烈士陵園,邀請革命英雄講人生經歷等活動,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更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融合教育。
總而言之,教學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根據知識內容有差別地開展活動,使教育素材的高度整合與科學配置,教學任務與教學方式高效優化組合,實現教育管理與“五育”實踐深度融通,培養學生敏于思考、勤于實踐、樂于探究、勇于質疑、善于協作的優秀品質。在“五育并舉”的牽領下,強力、有效、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鍛造一批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勤于探索的社會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