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紅
(甘肅省隴西縣思源實驗學校,甘肅 隴西)
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因為人的審美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漸漸形成并發展的。在素質教育下,美育在初中教育階段的地位明顯提高,而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初中音樂教學實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故此,音樂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背景對音樂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以確保初中音樂的美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在現代音樂教育中,美育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展現,對育人效果有直接影響。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有非常多的類型與形式,而不同的音樂類型所能抒發的情感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有效感知不同的音樂類型,促進學生自我情感的完善。與其他學科展現出來的美不同,音樂中的美主要是讓學生在體驗中進行感知,并逐漸可以認識美、欣賞美以及創造美,以此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另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得到提高,這既是當前初中音樂教育工作的重心,又是該學科教學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所以,相關教育者在實施音樂教學時需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特別是他們的審美能力,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真正達成預期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
從初中音樂教育現狀不難看出,教師愈發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但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及體制的影響,不少教師并未認識到音樂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甚至將音樂看作一門放松、休閑的課程,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科的認識也不全面,以至于難以實現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施行了較長的時間,但仍有很多學校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過于關注智育,對美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音樂素養的良好發展受到阻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另外,互聯網時代下,各種外來音樂文化及內容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學生缺乏參與音樂課堂學習的欲望,故而造成初中音樂教育質量低。
受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學校與教師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教學中也就缺少過多的投入,在此情況下,教師對自身專業素質及執教能力的提高也不夠重視,或者學校在聘用音樂教師的過程中設置的聘用條件過于寬泛,導致音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較低,這就間接造成了音樂教學理念的滯后,無法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中,一些教師雖然改變了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引入小組合作、開展音樂游戲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并未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長期下去,不僅難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還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現階段,一些音樂教師還未完全適應新課改給音樂教育工作帶來的變化,以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未關注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或者沒有真正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此情況下,音樂課程仍處于被動地位,對音樂學科也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這自然也就難以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且不利于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有的教師對音樂的美育功能缺乏深刻認識,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對音樂理論與技能的傳授,學生審美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高,而這也影響到了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
初中生雖然對音樂有一定的認知,但在審美、認知等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教師若是依舊采取灌輸式、單一式的教學手段,不但難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認知,還可能造成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降低。為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必須在進行音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根據該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征與音樂能力,合理創新教學方法,提升音樂課堂的吸引力與影響力。一般而言,初中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他們的身心特征,營造輕松、活潑、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融入音樂課堂,進而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的教學中,假如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民歌旋律的特點、和聲效果、襯詞的作用等內容,學生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也就不會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更別說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此情況下,教師就要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感受音樂之美。以這一音樂曲目為例,教師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為學生簡單介紹民歌的有關內容,隨后以視頻的形式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音樂曲目,并利用暫停、循環等功能讓學生進行欣賞,切身感受音樂曲目中傳遞出的情感。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這首歌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穿上民族服飾,合作演繹這首歌曲,使音樂課堂更具趣味性,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很大幫助。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或教材,還要注重音樂實踐,讓學生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美的認識,獲得創造靈感,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合理利用互聯網搜集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不斷欣賞各種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形成對美的正確認知。比如,在《夜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雅尼及《夜鶯》的相關資料,如電聲樂隊及常見形式、與《夜鶯》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刻感受現代電聲音樂與中國古典音樂融合的魅力,這對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了解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作相關的音樂作品。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創作小組或興趣小組的方式,讓學生針對音樂創作的相關內容展開深入交流,這既能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讓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音樂創作能力得到提升。
課堂的互動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在過去的初中音樂課堂中,多數教師由于采取“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一直都處于被動地位,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還極易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能主動發現美、感知美和創造美,進而影響美育的效果。故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地、自然地去發現音樂中的美,以此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智斗》的教學中,教師在新課導入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一段京劇,然后為學生簡單介紹京劇,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說一說京劇都有哪幾類唱腔,而《智斗》又屬于其中的哪類唱腔。隨后可以繼續向學生介紹京劇的四種藝術特征,即唱、念、做、打,并提問學生:《智斗》中都涉及了哪些藝術特征?這種教學模式既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又可以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由此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為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引導學生感受美是美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常見的手段就是在教學中,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個性特點,合理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快速掌握音樂知識,增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以此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良好發展。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既靈活,又多變,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使課堂教學更具效率,這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極大的保障。比如,在《青春舞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此音樂曲目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了歌曲創編活動。活動開始階段,教師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青春舞曲》,讓學生認真聆聽與感受音樂旋律,盡可能記住歌詞,然后播放相關的舞蹈視頻。隨后,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一些音樂器材依次發放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與排練,最后進行匯報演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合理創設了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也在創編的過程中增強了情感體驗,達到了對這一音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強化了自身的審美意識與能力。
在現階段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有效提升的關鍵要素。在高質量的審美教育中,學生可以充分感知與體驗音樂獨有的魅力,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這對學生全方位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音樂教師應正視初中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并根據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持續探索有效的審美教育途徑,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