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娟 周芬芬
(1.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2.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網民的人數逐年遞增。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10.32億人次,較2020年12月增長2121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手機上網人數達10.29 億人,超過我國總人口的2/3。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然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地,微語言作為網絡語言生活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應運而生。所謂“微語言”,就是指微博、微信、微電視、微電影、微簡歷、微課程等“微媒介”中的社會用語[1]。“微語言”在微信、微博、論壇、抖音等公共平臺上的頻繁使用,使其與虛擬公共領域語言的界限逐漸模糊,那么,如何在網絡公共話語空間合理運用微語言是當下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命題。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多,多元的互聯網生活使得廣大網民對網絡語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微語言作為網絡語言生活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日漸豐富。所謂“微語言”,就是指微博、微信、微電視、微電影、微簡歷、微課程等“微媒介”中的社會用語[1]。在互聯網尚未誕生之前,電視、廣播、報紙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雖然這些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實效性、互動性等方面遠不如網絡媒體,但傳統媒體把關人嚴格篩選合適的話語進行傳播。數字媒體時代則不同,網民們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還扮演著信息(包括微語言)生產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在網絡空間中,微語言已成為公眾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一種方式,為大眾的個性化表達提供了機會。然而,網絡空間中微語言的用語失范現象比比皆是。這些問題的逐漸暴露,值得語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層面的廣泛關注和反思。
微語言是依托于網絡發展起來的,雖然發展時間很短,但發展勢頭卻很迅猛。作為新時代漢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體,微語言憑借自身的特征,已成為網絡話語空間的一道十分靚麗的景觀。微語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草根性。“草根”一詞本來就屬于微語言,用它來形容微語言的特性真是再恰當不過。在過去,語言的創造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精英階層干的事情,和草根階層幾乎沒有什么關系,草根階層所創造的語言只能是在小范圍內應用。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們的語言生活發生的改變。網絡的開發性和自由性使得人人都享有話語權。另一方面,微語言的誕生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產物。微語言的內容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口語化形式普遍,通俗易懂、簡單易學這體現了微語言草根性的特點,比如“給力”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微語言,其實該詞語并非是網友創造出來的,我國古代便有“給力”一詞,經過網友的大量轉發之后,“給力”一詞逐漸流行開來,成為了年度的熱詞。網絡不僅能將毫無名氣的民間詞語捧紅,還是廣大網友們創造詞語的主陣地,像“正能量”“點贊”“朝陽群眾”“給力”這些詞語,不但在網絡世界廣受歡迎,即使運用于現實生活中,也很有韻味。毛主席也曾說過,“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2]微語言順應了群眾的語言,是人民群眾的“發聲器”。
(二)多樣性。龐大的網絡用戶群體決定了微語言種類的多樣性。微語言打破了傳統語法、語義的限制,更加自由的組合方式為微語言的創新掃清了障礙,使微語言的運用更加的靈活、多變。在網絡世界中,人們可以隨意地用數字、字母、符號進行組合,形成全新的交流方式,既省時省力,又幽默詼諧,還能達到最佳的互動交流效果。比如,在網絡社交中,只需要發表一個動態的表情或顏文字,就能表達出此刻的心情,并能快速地將這種情緒傳遞給他人。然而,作為現代漢語的特殊變體,部分微語言的內容和形式違反了漢語言的規范原則,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微語言卻發揮著巨大價值,深受大眾的歡迎。
(三)網絡化。微語言的誕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互聯網,一旦離開了互聯網就會枯竭而亡。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重大事件很難在第一時間傳遞到四面八方,等到偏遠地區的人們得知消息時,事件可能都已經結束很長時間了,難以形成全民大討論的現象。而互聯網時代則不同,熱點新聞事件中產生的微語言能夠在網絡輿論場中迅速傳播,甚至還能讓早已經存在的字詞重新走紅網絡。一些極具生命力的微語言已經從線上走到了線下,成為了社會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容否認,微語言發展的最基礎條件便是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互聯網恰好滿足了這一點,因此,微語言的主陣地仍然是互聯網,離開了網絡,微語言便失去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很難長久地發展下去。
(一)語音失范。在漢語言中,每一個字都有固定的音節,而網民們為了凸顯個性,在交流中經常隨意更改詞語的音節,比如,“崇拜”的讀音應該是“chong bai”,但有人卻故意說成“cong bai”,有些地區受方言的影響,無法正確區分“ch”與“c”,這種情況實屬無奈,但故意顛倒翹舌音則便是對規則的漠視了。再比如“就是”,在福建、廣東等地,人們無法正確區分平翹舌音,便會讀成“jiuxi”,在網絡中經常會有人故意學閩南語和粵語的用法,將“就是”讀成“94”或“jiu xi”。還有故意用錯韻母的,如“我(wo)”讀成“偶(ou)”,現代漢語中“難受”一詞用“藍瘦”代替。
每一個漢字都有對應的音節,但在網絡社交中人們為了提升打字速度,節省輸入時間,就開始嘗試用一些漢字合音的現象,比如“不要”用“表”表示;“這樣子”用“醬紫”代表。微語言中有很多諧音詞,比如“大俠”說成“大蝦”“沒有”說成“木有”“我的神啊”說成“偶滴神啊”等等,這些語言聽起來十分的幽默詼諧,但實際上都具有不規范性。
(二)詞匯使用失范。詞匯運用的不規范性主要表現在隨意重疊、不恰當兼容雙語或歪用詞義等。隨意重疊是指不根據漢語言的規則而亂用疊音,比如“東西”叫“東東”,“ 害怕”叫“怕怕”。微語言的雙語兼容主要表現為漢英結合,比如:“一切 OK”;“ 有事call我”;“C 位”。還有一些純字母的表達,如“yyds”,部分青年用它表達“永遠的神的中文發音縮寫”,但也有人用它表達“永遠單身”,若像“yyds”這樣的“微語言”用于網絡公共空間,盡管能無障礙表達,但這些表達不僅違背了漢語的生態系統,也會是大眾的語言越來越貧乏。而歪用詞義,往往是想要標新立異,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網民的語言中,“可愛”表示“可憐沒有人愛”“賢惠”表示“閑得什么都不會”。這種詞義別解,造成了語言的混亂。
(三)語法失范。語法失范是指語言的語法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微語言作為虛擬世界的一種信息符號,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打破現代漢語固有的語法規則,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語法背離現象。如詞法中的詞性隨意轉換,句法中的句子成分殘缺、語序不當等。像“有事電我(有事給我打電話)”“電我”“他昨天下午你那里了嗎”“ ……的說”“你這個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
(四)語言行為失范。由于網絡環境的虛擬性,使得網民的身份、行為得到隱匿,這就使得不負責任的謾罵、誹謗、謊言,帶有攻擊性的中傷、侮辱的詞匯和語句在網絡上極易流傳。加上并沒有專門的監管部門對網絡語言進行監管,致使很多粗俗、低下的微語言泛濫成災,其廣泛使用對網路語言的健康發展無疑是一種阻礙。
(一)對漢語言的負面影響。漢語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漢語言文字水平使用的高低直接關乎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微語言的用語失范給漢語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損害漢語言的根基。自古以來,漢語言是嚴謹的、規范的,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積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蘊含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優美語言,這也是漢語言能夠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微語言的發展態勢,已經逐漸脫離了漢語言的承受范圍。在未來的發展中,如果微語言的運用只停留在網絡上還好,一旦這些不符合規范的語言形式徹底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將會給漢語言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經過幾千年沉淀和積累才形成的語言風格和格式會遭到徹底的破壞。從這個角度來說,必須要對微語言用語不規范現象加以嚴格控制。當然,保持漢語言的純潔性并非是要徹底消滅微語言,而是要讓微語言在一定的規則內發展。無規矩不成方圓,絕對的自由會使微語言成為損害漢語言的利器。
2.阻礙漢語言的傳承。語言的傳承是語言發展的基礎,現代漢語的創新是在傳承古代漢語的基礎上完成的。微語言的出現大大豐富了漢語言的表現形式,但是,這種異類的表現形式會阻礙漢語言的傳承。眾所周知,網絡是微語言賴以生存的空間,一旦離開了網絡,微語言將變成無本之木,其本質特征也就不復存在了。對于成人來說,他們對網絡和現實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知道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說什么樣的話,但青少年則不同,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對現實與虛擬網絡的界限認識模糊,缺乏對是非對錯的判別能力,他們不懂什么是“微語言”,一些異類的表達方式容易誤導學生。因此,對于青少年來說,一些用詞、表達方式不規范的微語言,對漢語言的傳承和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3]。
(二)對個體的負面影響。微語言的失范對個體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具有負面影響。如網絡流行語中的“潛規則”“土豪”,個體長期受到這些微語言的影響,將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再者,在這些隨意制造的微語言中,有不少錯別字或語法不通的表達方式,不利于學生傳統正規語言的學習,會導致學生漢語水平低下。像“潛水、打鐵、5555、CU、集美”這類的微語言被個體其全盤接受,就意味著原有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達會漸漸邊緣化,同時人的思維變得鈍化,語言的審美和鑒賞力也會退化。
(一)平臺治理。微語言賴以生存的環境是網絡平臺,比如社交平臺、媒體平臺等,因此,首先要對這些平臺進行治理,從源頭上杜絕微語言語用不規范情況的發生。網絡平臺要加強對平臺內部的信息監管,對于屢次使用低俗、色情語言的網民給予封號處理,設置舉報功能,經過仔細審查發現舉報內容屬實后對被舉報賬號進行封號處理,屢教不改的要永久禁止其進入該平臺。目前,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均設置了舉報功能。網絡平臺在發布信息時要進行嚴格的審查,這一點可以借鑒傳統媒體的做法,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特別是對于一些標題驚悚的信息要仔細甄別,避免網絡平臺成為不法分子用來博取公眾眼球的工具。
(二)名人正面示范。所謂名人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士,他們的文化背景、所在領域、年齡性別可能不同,但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名人作為公眾人物,其言談舉止和行為習慣經常會暴露在公眾面前,他們不經意的話語或者動作可能會引發全民模仿。因此,名人在網絡中發表文章和觀點時必須謹言慎行,以免造成連鎖效應,污染網絡空間環境。其次,名人在網絡世界中還可能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作為公共表達的話語主體,名人要充分認識到名人效應的力量,在發聲時應發揮正面示范作用。
(三)官方監管。網絡的自由應該是相對的自由,政府不能放任這種行為發展下去,而是應該積極引導。制定相關政策,加大監管力度,督促網絡平臺依法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運營。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對微語言是疏是堵人們有著很大的爭議,但從語言發展的規律來看,“疏”比“堵”更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語言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有著較強的包容性,在其發展過程中同樣會有優勝劣汰的現象。因此,權威機構必須要對微語言進行科學的疏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限制其使用范圍,最終做到為我所用。
其次,網民低齡化是當前網絡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微語言對低年齡段網民的影響要遠遠大于成人,比如小學生和中學生。對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學生而言,微語言的出現是弊大于利,如果官方機構對這種現象不及時進行干預,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網絡時曾經說過要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4]。因此,官方機構應該進行適當的干預,使廣大網民充分認識到,微語言的使用并不能隨心所欲。
(四)法律約束。法治社會,任何社會活動都必須要納入到法律框架范圍內才能實現社會的法治化建設。我國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部法律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作為網絡空間的交際工具的微語言也不例外。針對微語言迅猛發展的勢頭,國家應當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如明確規定各大網絡平臺都必須實名制,對于違反實名上網的個人和企業明確處罰細則或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增加網絡語言方面的內容。由執行國家意志的相關管理機構制定與推行,可增強其剛性和約束力[5]。
(五)道德自律。微語言用語失范的重災區在網絡,網站、貼吧、微博、微信、手機APP等都難以幸免,造成微語言語用失范的主體不僅包括廣大網民,依托于網絡興起的新媒體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因此,微語言的主要創作者和使用者應該自覺遵從社會規則和語言規范,時刻保持理性判斷,遵守社會公德,嚴守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為凈化網絡環境,維護網絡環境的安寧出一份力。同樣,網絡媒體,特別是自媒體、市場類媒體同樣需要強化責任意識,發揮自律作用,堅守底線。
綜上所述,網絡空間中的微語言用語失范造成了網絡空間環境的污染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有形式的多方協同的格局,才能有效解決網絡空間中的微語言用語失范問題,從而營造健康、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