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華
廣西博白縣中醫院 廣西 玉林 537600
心絞痛是一種由心肌血液供應不足,部分心肌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導致心肌壞死的疾病,多見于冠心病,而難治性心絞痛則是以慢性心絞痛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一種疾病,主要指通過優化藥物治療、血管成形術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仍無法有效緩解的心絞痛[1]。根據國外相關研究報道顯示[2],在穩定性冠心病患者中,難治性心絞痛發病率約為5%~10%,死亡率約為1%~22%。通過上述研究分析可以發現,難治性心絞痛可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為了降低臨床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需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措施。針對心絞痛患者的治療臨床多采用藥物治療,常見藥物為硝酸甘油,但在難治性心絞痛治療中無法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因此還需選擇其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3]。近幾年來,臨床學者逐漸提出針對難治性心絞痛的非藥物治療理念,并逐漸證實了相關非藥物治療措施在難治性心絞痛治療中的可行性。本文現圍繞難治性心絞痛的非藥物治療進展展開分析,并整理綜述內容,具體如下。
歐洲心臟病學會于2019年制定的慢性冠脈綜合指南中針對難治性心絞痛的定義做出了明確標準:在阻塞性冠心病的基礎上出現可逆性心肌缺血,引起3個月以上的心絞痛癥狀發作,且通過優化藥物治療、血管成形術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仍無法緩解相關癥狀[4]。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①應用抗血小板藥、抗凝藥、靜脈點滴足量硝酸酯類藥、口服足量β受體阻滯藥或鈣通道阻滯劑等藥物仍無法控制的心絞痛,甚至在應用各種血管擴張藥后病情加重[5]。②冠脈造影證明不宜行冠脈介入或冠脈搭橋治療的彌漫病變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分析相關報道發現[6],在冠心病患者中約有12%為彌漫病變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且由心肌梗死引起的死亡率可高達25%。③行冠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后仍存在一定再狹窄的可能。④心外膜血管開通的所謂“成功再灌注”患者中,仍有20%~30%患者存在梗死區造影劑缺損,微循環水平處于阻塞狀態[7]。
脊髓刺激術是一種微創介入療法,最早見于20世紀60年代,將電極板通過特殊導管插入硬膜外的神經根部,沿神經根部釋放持續、高頻、低能量交流電,對患者脊髓、胸膜外神經造成一定程度的電刺激,從而起到阻斷疼痛傳入大腦,抑制脊髓背角感覺神經元對無髓神經纖維的反應[8]。脊髓刺激術治療原理為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閘門控制學說”,通過置入脊髓硬膜外間隙的電極傳遞電刺激,阻斷疼痛信號通過脊髓向大腦傳遞,使疼痛信號無法到達大腦皮層,從而達到控制疼痛的目的[9]。臨床學者研究發現[10],應用脊髓刺激術進行治療可使患者心絞痛頻率明顯下降,同時還可增加運動時間、減輕疼痛。
冠狀靜脈竇縮窄裝置是由帶有可擴張球囊的沙漏狀不銹鋼金屬網制作而成的,沿右側頸動脈送入冠狀靜脈,跨導絲的球囊導管具有獨特的漏斗形狀,直徑由近端至遠端逐漸增加以符合典型的冠狀靜脈錐形結構[11]。治療原理為通過增加靜脈竇壓力,擴張心肌毛細血管及小動脈,使心室壁的血流灌注重新分布,直接由心腔內供應心室壁血液的比例增加,從而緩解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絞痛[12]。臨床學者納入14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3],其中98.6%的患者成功植入冠狀靜脈竇縮窄裝置,且治療14個月后,患者心絞痛癥狀明顯改善,加拿大心血管病學會分級顯著降低。
心臟體外震波治療是一種無創治療方式,通過超聲定位、心電門控觸發,對所確定的心肌缺血靶區域釋放脈沖式聲能量[14]。治療原理為通過低能量脈沖波對心肌及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機械剪切力和空穴效應,并通過上調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表達,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提高局部心肌血流和毛細血管密度,從而減輕低缺血負荷,改善臨床癥狀[15]。同時臨床學者經過研究發現[16],除上述治療效果以外,心臟體外震波治療還可抑制缺氧狀態的心肌細胞凋亡,起到促進心肌細胞自噬,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通過分析臨床研究發現[17],應用心臟體外震波治療后,相較于治療前,患者治療后的加拿大心血管病學會分級、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分級及6min步行試驗均顯著改善,并通過對患者心肌核素進行觀察發現患者負荷狀態下心肌灌注及缺血面積較治療前明顯縮小。
增強型體外反博最早見于20世紀60年代初,目前已成為國際上廣泛應用的增強型體外反博裝置,其應用原理為在心臟舒張期將增強型體外反博裝置于患者下肢如臀部、大腿及小腿,采用電子控制系統檢查出患者的心電圖R波,并實時推算心臟的收縮期與舒張期,當患者處于心臟舒張期時,增強型體外反博裝置中的氣囊由遠端向近端以50ms的時差序貫充氣,在原有收縮期脈搏基礎上產生舒張期增壓波,從而使心臟冠狀動脈供血增加,同時靜脈回心血量也增加,使患者心排血量增加,提高血流切應力,起到減輕心臟后負荷的作用[18]。增強型體外反博在難治性心絞痛治療中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提高血管內脈動切應力和血管評價切應力,激活切應力反應基因的表達。②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凋亡。③阻止抑脂質在內膜下沉著,減輕腹主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損傷。④改善血管內皮依賴的血管舒張功能。⑤促進損傷內皮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修復,針對冠狀動脈內皮細胞和內膜下彈力纖維結構的完整性起到保護作用。⑥促進循環內皮相關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并對內皮相關基因的局部表達起到調控作用[19]。臨床學者納入難治性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其中采用增強型體外反博治療的患者治療后運動心電圖ST段從基線到壓低≥1mm時間增加,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
目前臨床治療心絞痛常見的藥物在難治性心絞痛治療中已無法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為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為患者選擇合適、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逐漸應用于難治性心絞痛中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包括脊髓刺激術、冠狀靜脈竇縮窄裝置、心臟體外震波治療、增強型體外反博等,且均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脊髓刺激術通過阻斷痛覺的傳播來減輕疼痛癥狀,但無法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級,而冠狀動脈竇縮窄裝置、心臟體外震波治療及增強型體外反博均可對患者心功能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在難治性心絞痛治療中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