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霞
欽州市中醫醫院 廣西 欽州 535000
貧血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多指多種外周血象異常引起的病理表現,并不是特定疾病,而是多種疾病都可引起的表現。貧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紅細胞生成減少,如造血干細胞異常、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造血調節因子異常等導致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如紅細胞本身發生異常、自身免疫異常、生物或理化因素等;失血過多,而其中失血過多最常見的比如消化道的慢性失血。由于患者機體耐受度差異較大,一些患者早期表現不明顯,容易忽略。當貧血現象嚴重時,再行貧血診斷與治療時,治療效果會受到影響。在診斷學的日漸發展下,出現較多的貧血診斷方式,為盡早了解貧血的引發因素,科學地診斷在臨床上有重要作用。臨床對貧血的病因研究中得出,骨髓細胞形態學對貧血的診斷導向積極,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本研究主要就診斷貧血病因中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的應用做如下綜述。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由于紅細胞容量測定較復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我國血液病學家認為在我國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就有貧血。久居高原地區居民的血紅蛋白正常值較海平面居民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癥、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腫大及巨球蛋白血癥時,血漿容量增加,此時即使紅細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釋,血紅蛋白濃度降低,容易被誤診為貧血;在脫水或急性大失血等循環血容量減少時,由于血液濃縮,即使紅細胞容量偏低,由于血紅蛋白濃度增高,容易引起漏診。
由于身體無法制造足夠的血紅蛋白(一種將氧氣輸送到血紅細胞和身體各個組織的蛋白質)。發生此情況時,人體會有乏力、心情憂郁、易怒不安之感。嚴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暈厥、冷漠、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畏寒等感受。
頭痛、多夢、注意力不集中等均是貧血缺氧所致的神經組織損害癥狀。小兒貧血會躁動不安、哭鬧,嚴重者會對智力造成影響[1-2]。
蒼白為貧血皮膚黏膜的主要表現,貧血是機體經神經體液調節可科學分配血容量,與次要臟器比較供血會變少。另外,因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與血紅蛋白含量減少,患者皮膚會變得暗淡、粗糙、缺乏光澤均是貧血黏膜的主要表現,還與貧血原發病有關[3]。溶血性貧血尤其是外溶性貧血,會引起黏膜與皮膚黃染。
貧血是紅細胞中合成眾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可降低,促使氧將曲線右移接觸,組織獲得較多氧。輕度的貧血表現不明顯,稍活動患者呼吸會加快,且伴隨心悸、心率加快。貧血加重,活動量較大,癥狀越明顯。重度貧血時,即使處于平靜狀況下也會致使氣短[4]。長時間貧血,心臟超負荷工作供氧不足,會致使貧血性心臟病,且伴有心律失常。
人體出現貧血時消化腺分泌會變少,腺體會萎縮,患者消化功能會受到影響,腹部脹滿,食欲下降,大便不規律。長時間慢性溶血會合并膽道結石。缺鐵性貧血會發生吞咽異物感。巨幼細胞貧血與惡性貧血會導致牛肉舌、鏡面舌等[5]。
血管外溶血會出現無膽紅素高尿膽原尿,血管中溶血會產生血紅蛋白尿與含鐵血黃素尿,嚴重者會出現游離血紅蛋白對腎小管造成堵塞,繼而引起少尿、急性腎衰竭。長時間貧血會對睪酮分泌造成影響,弱化慢性特征[6]。女性在激素分泌的影響下月經容易出現異常,長時間的貧血下會對內分泌腺體功能與紅細胞生成素分泌造成影響。
貧血患者中,男性發病率相對于女性而言略低,與性別分布規律相符合,病因明確的患者占比75%,這說明骨髓細胞學檢查能夠為貧血的診斷供應重要依據。從既往的調查來看,其所診斷的疾病有13種,缺鐵性貧血檢出率最高達21.56%,接著依次是急性白血病、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占比分別為14.71%、7.84%、6.60%。鐵是合成Hb的主要原料,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缺鐵分為3個階段,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ID),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IDE),人體中所儲存的鐵會消耗殆盡,紅細胞中鐵元素匱乏[7-9]。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IDA)。IDA是鐵缺乏癥的最終階段,表現為缺鐵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發病因素復雜,不僅鐵元素丟失較多,所攝入的鐵也不足[10]。患者骨髓象是:紅系增生活躍,幼紅細胞常>30%,粒紅比值下降,中晚幼紅為主,幼漿(偏藍)老核(“碳核”)。骨髓小粒可做化學染色行鐵檢查,骨髓細胞外鐵減少甚至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經鐵劑治療后鐵粒幼紅細胞增加,一段時間后細胞外鐵才出現,鐵染色是臨床有效的檢測方式,是展現鐵存儲的金標準[11-12]。臨床治療時,應為患者補充鐵劑,改善患者貧血癥狀。
急性白血病誘發的貧血在臨床上的常見原因,白血病患者紅細胞代謝會遭受白血病細胞異常增生干擾,致使紅細胞生成下降。另外,一些白血病患者發病時會產生隱性溶血現象,骨髓生成紅細胞時難以代償[13]。急性白血病患者除表現出貧血特點,多數患者會有脾、肝腫大等表現,血常規檢查時會出現異常,血涂片檢查會發現原始細胞,骨髓象中原始細胞超過5%就屬于病理情況,如果超過20%,就可以診斷為急性白血病。骨髓檢查是確診為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式[14]。
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貧血的發病原理是組織破壞后釋放出毒素導致的毒素反應遲鈍變化,鐵代謝容易出現障礙,繼而引起貧血。病原微生物感染性貧血即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患者容易出現發熱、出血等癥狀,血涂片檢查不存在原始細胞,此類型患者骨髓象的粒紅比值會上升,還會發現中毒顆粒、空泡[15]等。鐵染色中細胞外鐵趨于正常,細胞內鐵以陰性呈現。
巨幼細胞性貧血的發生機制是機體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或者吸收障礙引起,患者發熱、出血等表現會減少,血涂片檢查無原始細胞,主要呈中重度貧血,紅細胞形態以大細胞為主(MCW>100fl),缺乏中央淺染區,可見嗜多色性,嗜堿點彩,豪焦小體、卡玻環。骨髓會展現三系細胞會出現巨樣變特征 。檢查血常規時,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一般為全血細胞減少[16]。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全血細胞減少。臨床在診斷中,依然存在有近20%不明確病因,這說明骨髓細胞學檢查存在局限,難以明確對貧血病因進行診斷[17]。另外,骨髓細胞學變化特異性不足,難以明確具體病因[18]。雖然經骨髓細胞學檢查能夠初步排除原發性血液系統疾病,但依然需聯合其他項目輔助檢查[19]。我院所測定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中,患者的全血細胞數目會減少,繼而出現出血、發熱、感染等。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原發與繼發肝細胞受損有直接聯系,繼而致使骨髓血細胞破壞,檢查骨髓血細胞時,容易出現病態造血[20]。研究時,可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與我院實際狀況,改進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在貧血病因診斷中意義積極,能夠盡早對貧血的病理類型進行診斷,敏感性較高,治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基因檢驗、骨髓活檢等各類檢驗方式的發展下,可聯合其他項目輔助檢查分析和診斷,使疾病診斷更為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