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英
陶行知先生說:“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教師不應該只是單純地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要求,[1]而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小學是閱讀學習的黃金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在指導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設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最重要的基礎,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閱讀伴隨其成長,讓閱讀伴隨其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年齡特征,低年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應側重于“喜歡”和“能夠閱讀”。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在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喜歡書籍的問題上,筆者認為教師要以身作則,自身愛閱讀的形象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言語不可替代的。[2]低年級教師要放下姿態,蹲下身來,和學生一起閱讀屬于他們年齡段的書籍,讓他們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首先是感受書籍的魅力。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繪本是低年級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課外書籍,為了讓剛入學一年級的學生喜歡上閱讀,教師可以或者經常津津有味地閱讀繪本,或者給他們講一些繪本上有趣的故事。教師應該系統地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學生就會不知不覺被所載故事的書籍所吸引,并迫不及待地想借這本書讀一讀。因此不管是每天早上的閱讀時間,還是課前三分鐘,或者是每周的藝體活動課,都是教師閱讀繪本和講繪本故事的好時機,當學生聽到教師所講的有趣故事時,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
此外,圖書室是一個安靜閱讀的好場所,教師可利用每周綜合課的時間,帶學生到圖書室閱讀。在安靜的閱讀環境中,師生共讀,學生不知不覺會受到書籍的熏陶。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這樣的場所及時進行現場指導,使學生樂在其中,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書籍的魅力。
其次是喚起學生閱讀的欲望。閱讀中師生的互動尤為重要。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讀書過程中聲音、語氣、語調、表情、肢體動作和情緒狀態等。學生聽完一本書或者一個故事后,教師進行開放性提問,可提高閱讀效果。例如,教師給學生講《小房子變成大房子》的故事,講了一半時,教師可以問:“還是一樣的房子,可是小老太太有時候覺得小,有時候覺得大,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會突然產生興趣,這時教師再追問:“你們想知道結果嗎?”學生會爭先恐后地要老師告訴他們,此時教師神秘地說:“如果你想知道答案,聰明豆圖畫書系列都是獻給最最聰明的孩子的,趕緊去閱讀吧。”這時他們會饒有興趣地去閱讀老師放置的故事繪本。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可見,課堂上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低年級學生閱讀書籍以興趣為主,他們不懂得如何有效地閱讀。[3]這就提醒教師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好閱讀方法和技巧。
其一是文字插圖法。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閱讀時常依賴拼音,對于大多數拼音讀物,學生只讀拼音不讀文字,不利于漢字學習。因此,教師應特別強調視覺雙線,以便在閱讀時實現拼音和文字相結合,為學生自主閱讀打下基礎。讀物中的精美圖畫對兒童的視覺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低年級學生更喜歡繪本的原因正是圖畫富有吸引力,邊看圖邊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而且能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因此將文字與插圖結合起來是閱讀的一個好方法。
其二是邊讀邊思法。低年級學生喜歡出聲朗讀,很少在閱讀中思考。因此,教師應該根據閱讀內容提出一些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提高閱讀效果。特別是在二年級下學期,教師要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不出聲、不指讀,高度集中注意力,堅持手腦并用,并學習加批注、標重點,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其三是閱讀摘錄法。摘錄是閱讀成果的書面記錄,對好詞佳句進行摘錄有很多益處。教師可每周布置幾次摘抄,學生在默讀時遇到美文佳句,要及時摘錄下來,這對寫話表達是一種很好的提高方式。
低年級學生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較薄弱,因此他們的閱讀材料主要靠教師和家長的推薦。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的重點,由課堂教學帶動課外閱讀,用課外閱讀豐富課堂教學。教材中的文章是經過精心挑選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教師可圍繞語文教材向學生推薦書目。例如,學習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丑小鴨》之后,教師可向學生推薦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安徒生童話》,一些學生就會從家里帶來這本童話書,并饒有興趣地讀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將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通過書籍去探索知識的欲望。
現在的書籍分類很多,比如故事、人文、自然、地理、科學、手工……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材拓展相關知識,會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樂趣和重要性。教師要依據學段要求推薦優秀讀物,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一般可推薦拼音讀物和圖畫為主的繪本,對高年級學生可推薦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和一些著名的外國名著,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時兼收外國文化精髓。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釋放出來。”為了鼓勵學生多閱讀,教師可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釋放他們的創造力。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組織讀書俱樂部、讀書演講比賽、課本話劇表演等。結合班級圖書漂流活動,每周進行閱讀打卡,最終根據打卡的天數和篇數評“閱讀之星、閱讀小冠軍、閱讀小博士”等獎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還結合每年的校園讀書節活動,開展了“連環畫創作”“詩歌朗誦比賽”“推薦好書”“書簽制作比賽”“古詩競技賽”等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樹立信心,培養興趣。
通過正確的引導與指導,學生真正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每天中午的閱讀時間,教室里學生都沉浸在課外書籍閱讀中,真正把“讓我讀”變成了“我想讀”“我喜歡讀”。如今,閱讀已經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和一種有意識的行為。
“世界上最動人的皺眉是在讀書苦思的剎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讀書時那會心的微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教師應該加強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喜歡閱讀、學會閱讀,在書海中自由馳騁,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