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璐 栗小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振興重點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打造優化營商環境,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充分釋放遼寧區域在東北亞中心戰略中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城市活力,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這為遼寧及東北地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后疫情時代,科技創新賦能城市發展呈現出強大的引擎效能,科學研究創新的核心是服務能力的創新,同時科學研究的創新、迭代、發展也為社會科學研究加速走向交叉與融合開辟了新的空間、提出了新的命題。應該說,社會科學研究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立足成果轉化產生服務的實踐效能,是社會科學研究及其成果轉化作為區域數字化轉型的工作思路和發展藍圖,其為城市產業融合和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當前,加快科技創新成為時代發展的需求,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學科領域的傳統理論邊界,更在于形成密集關注科學發展實踐動態、實現自身理論研究范式的重建。面對歷史機遇,如何實現社科研究成果的轉化,加速推進社會經濟發展領域的交叉、開放、深度融合,催促社會科學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發展是一個緊迫課題。
在推進社會科學研究中,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與資源配置,推動各類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策源地。社會科學研究服務區域發展的工作路徑決定了其與區域發展需求相結合的實際;其中,高校作為社科研究和專業人才培育的陣地在一定范圍內承擔了三個維度的工作:一是承擔區域發展相融共興的職責和社會發展的責任;二是人才培養學科交叉形成多維度、全方位的成果轉化服務效能;三是推進交叉學科門類的發展壯大,圍繞社會緊迫需求形成研究焦點和時代命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服務區域發展,實現科學研究服務的優勢互補與頂層設計。從四個層面展開。一是社會科學研究引領區域發展。如何發揮社會科學專業學科優勢和創新引領功能,在加速優化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優勢,重點強化高等教育在服務區域發展工作中的引領功能與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聚集功能。二是社科研究方向立足服務社會。社會科學研究積極服務區域發展,其在形成自身發展規律的同時也需承擔社會責任。在研究成果生成后加速推進研究成果在社會化應用領域的采納、轉化,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密集開展的相關研究,現實意義凸顯。三是學科建設形成學科交叉。多學科交叉已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托藝術學理論學科的人才、智庫、陣地、成果轉化優勢,推進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與學術領域的前沿探索,實現社會科學學科資源整合和學科發展引領。四是推進成果轉化。通過理論研究提出研究的思考與理路,形成報告、決策建議等區域發展的標志性成果轉化;完成視覺規劃及產品生產,融合城市文旅板塊與新基建領域,推進在地轉化。
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引擎與動力。社會科學的研究從三個方向出發:一是學科交叉為社會科學成果服務城市發展與社科研究在實踐領域的創新突破,服務區域發展,形成學科引領,交叉學科下社科研究成果為城市發展服務持續助力;二是社科研究成果多領域、多維度開放交流為服務城市發展持續助力,社科研究中注重在文化、教育、科技、旅游、資源開發等多領域融合,構建多維度開放交流平臺,以社會科學服務城市發展;三是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強化社科研究在時代發展中歷史機遇。“十四五”時期,遼寧正面臨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歷史機遇期,加速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是不斷取得振興發展新突破,是激活創新發展潛能,順應產業結構發展需求、做好“三篇文章”的重點工作。圍繞遼寧“十四五”期間發展布局,發揮社會科學研究積極服務區域發展優勢,以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奮力推進新時代遼寧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加快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和產學研用一體化,構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貫通,助力遼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當前,我國的社科研究更加強調原始性、前瞻性、引領性創新,注重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新知識的源頭儲備。社科成果轉化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綜合優勢,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與資源配置,推動各類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打造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策源地。
社科研究成果轉化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創新發展的能力,在推動區域振興發展的實踐中能力不可小覷。在政產學研的四維模式中,社科研究成果的技術供給方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是需求方,科研項目通過企業轉化生產,企業通過科研成果提升自我核心競爭力,社科研究成果轉化案例與路徑是通過產學研模式去執行,其也是社科研究能力與社會服務結合的體現,其中政府在搭建校企合作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監督方也是鼓勵方,激發了科研成果轉化動能與效率。以首批“興遼英才計劃”團隊科研成果轉化為例,分析其轉化路徑與機制。一是形成數字科技服務科研成果轉化個案,打造公益服務數字化與產業聯動。立足數字遼寧和數字鞍山建設,完成了鞍山高鐵西站視覺升級系統搭建模塊,在打造鞍山城市創新工程項目的同時形成了成果轉化——即高鐵沿線視覺升級改造成果如壁畫等系列衍生產品,成果轉化實現了遼寧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文化服務產業化、市場化,用文化創意產業效益推動公益事業發展,文創產品反哺城市經濟增長與城市振興發展。二是形成高品質城市公共服務場景搭建個案,通過“文化+工業”賦能城市新基建打造城市智慧公共服務透水磚展示系統搭建模塊建設。打造“新字號”,利用化工產品的廢舊顆粒壓縮成產品并以文化創意賦能,研發創意設計透水磚,以專利技術與環保理念,打造海綿城市,塑造文化品牌,搭建城市文旅創意景觀,讓城市新基建搭建鞍山城市智慧新場景;同時該項目已成為成為2022年遼寧高等教育“雙碳”示范項目;三是形成創意設計服務城市文旅產業發展案例,通過“創意+設計”打造城市文旅“IP”。社會科學科研團隊將創意設計優勢賦能工業生產實現“0”成本轉化,助力遼寧兩家文化產業規上企業實現復工復產,直接經濟及間接效益超1400萬元;通過創意設計、藝術科技賦能,設計以創意手繪城市海綿系統地磚、葫蘆島手賬、葫蘆島文旅地圖為代表的城市文化創意產品,形成城市文旅視覺規劃引領,助力文創企業疫后復蘇。四是形成科學普及服務產品轉化創新經驗,通過“文化+科普”引領產品創新。以紅色文化資源引領產品創新,將紅色文化資源與產品結合,打造建黨百年紅色手賬,以科技創新、文化賦能打造高附加值科技型、創意性文化產品,通過產品設計、推廣進行科學普及。五是形成文化資源服務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經驗,通過“文化+公共服務”創建城市視覺識別系統。利用區域資源、結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鞍山高鐵西站等城市公共服務主題場景,推廣城市新形象。在城市視覺識別系統打造過程中融合地域文化,通過將文化資源與公共文化服務應用場景結合,做到文化推廣與宣傳;六是形成文化產業服務鄉村振興個案,通過“文化+產業”引進帶土移植轉化項目。助力“原字號”深度開發,“興遼英才計劃”團隊依托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數字科技結合,研發打造“百姊鄉村振興滿繡荷包”,助推鄉村振興,建設鞍山首個滿繡鄉村振興車間,帶動就業。項目工作及成果受到全國人大代表團的關注,產品作為全國兩會遼寧好禮帶到2022年全國人代會上;不僅將傳統文化創新傳承,而且通過成果轉化助力鄉村振興,是社科成果轉化服務城市建設的有效案例。七是形成傳統文化創意發展個案,通過“中醫文化+創意”打造遼寧中醫藥文化產業提升工程。依托我城市產業融合發展優勢與人才優勢搭建團隊改造升級“老字號”,助推鞍山文旅及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鞍山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形成三期成果:一期產品百姊鄉村振興滿繡中藥防疫荷包,獻禮二十大;二期產品打造中醫藥健康食品;三期產品打造中醫藥與岫玉資源結合產業,一期產品效益超千萬元。以上已成型的成果轉化示范案例均在助力城市發展中取得了相應成績,在借鑒成功示范模型的同時因地制宜、推陳出新。
社科研究融合知識、人才、技術、成果、科研集中的優勢,因此社科研究形成成果轉化能夠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意產業發展起到促進與推動作用,并且社科成果的在地轉化已成為地方經濟產業振興的重要助力。知識經濟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主導經濟形態,府校、校企聯合等合作形式,能夠將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產業中,共享科技成果帶來的經濟效益。積極推進政產學研四維聯動過程在,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建立高校、企業與政府三位一體的合作機制,推進科研項目成果在地轉化并推廣應用,實現科研與社會振興相結合,其政策分為四個方面:一是緊密結合《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政府工作報告需求,形成社會科學學科資源綜合發展優勢、交叉優勢,加速推進規劃編制應用與實踐成果轉化。二是有效依托“興遼英才計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等科研工作基礎,促進遼寧區域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旅游產業協同發展與視覺服務成果轉化。三是充分釋放中國博士后人才平臺與博士后基金資源,同享博士后產業園區建設與基地建設成果,推進文化科技融合博士后科技成果轉移示范區建設。四是精準對接文化科技融合、政產學研四維聯動需求,依托成果轉化實現社會科學對科技創新的發展引領。
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必須依靠社科研究的智力支持,社會科學成果服務城市振興發展已是必然趨勢,加快遼寧省社會科學成果在地轉化,從而服務遼寧區域振興發展,科研成果轉化服務遼寧發展的優勢與發展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地理區位優勢,政產學研用持續融入城市發展。遼寧在地理位置上具有融入京津冀快速道和加速形成沈陽都市圈的天然優勢,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構建以沈陽、大連“雙核”為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其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港口優勢,能夠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為高校社科成果形成與轉化提供了便利條件與未來發展基礎。二是人才資源優勢,打造人才高地培育引進復合型人才。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培育優勢凸顯。在人才資源發展上做出一系列方針政策,依托省內高校資源,著重人才培養,在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上,綜合考量市場需求與產業結構,能夠支撐遼寧吸引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三是產業基礎優勢、數字經濟化發展賦能鄉村振興。通過產學研合作與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形成產業融合發展與引帶效應與產業融合升級打造的實踐個案,發揮數字產業優勢,激發鄉村數字經濟的活力,以社科成果創新驅動、科研技術創意賦能來帶動產業發展與鄉村發展。四是學科專業優勢,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城市發展新突破。依托政產學研四維一體化經驗,融合學科交叉與科技創新,形成學科交叉與學科領域融合,引領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社科研究項目以數字產業賦能城市發展,凸顯省內學科建設的科研優勢,以文化科技融合助力特色文化建設,結合前期成果轉化路徑基礎,形成成果快速轉化、在地轉化、飛地轉化的示范,助力遼寧區域創新發展。
后疫情時代,成果轉化走向數字化,向文創2.0邁進。讓文創產品真正有“文化”將是文創行業邁向2.0時代的標志。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形成成果在地轉化,以理論為支撐,探索服務社會發展與成果轉化的成熟經驗、完善路徑與示范模型意義凸顯?!笆奈濉睍r期,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融合不僅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促進產業數字化與科學研究前沿問題結合的關鍵?;ヂ摼W+和泛娛樂時代的到來,粉絲經濟火熱發展,文創IP的價值正在被不斷重構和認可,其需要頂層設計的介入,實現產學研聯動、依托科研資源持續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社科研究成果的轉化能夠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的發展,其作為服務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能夠凝聚社科成果轉化力量,讓成果轉化從供給側、需求側和服務側三個維度全面發力,促進遼寧振興發展,主要形成四個層次的經驗模型:
一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模型。文創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數字化時代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發展生態。尤其是5G、VR/AR、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創產業正式走入數字時代,促進科技創新為驅動的“文化+”產業融合創新,賦能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文旅行業競爭優勢、科技行業新穎體驗,實現全產業鏈式的跨界連接,助力文創產業新發展,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新思路。二是以政產學研協同發展為導向的四方聯動模型。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政產學研協同發展政策和機制。實現社科研究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要加強政策整合,建立健全各部門統籌規劃,提高產教融合工作的治理能力。特別是針對戰略新興行業要建立產業發展數據庫。以此為基礎,動態更新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群和產業群的無縫鏈接,培養適應經濟發展所需各層次應用型人才。三是以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為載體的智庫共建模型。歷史發展、文明繁盛、人類進步離不開先進思想的引領。打造智庫共建模型,開展智庫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識,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強化智庫成果轉化。重視科研成果的推介和轉化,廣開渠道,探索多元化成果轉化機制,擴大科研效應,為科研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提供廣闊平臺。四是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為平臺的引智服務模型。加強人才基礎培育建設、實施創新驅動,優化創新環境,打造創新人才聚集高地形成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集聚機制,打造文化產業人才高地。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途徑、形成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的雙輪機制、建立專業人才使用和政策扶持制度,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文化創意是時代之需,成果轉化為創意設計提供更多機遇。
在成果轉化服務遼寧發展場景中,形成三個層次的意義。一是科學研究的數字化。強調成果轉化推進科技創新驅動與文化科技融合,隨著數字經濟、數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經發展為一種新的行業形態和新的動能機制。以項目為載體、以文化科技創新產品產業化生產為契機,實現數字化的生產、應用和成果轉化產品化。二是成果轉化的場景化。搭建應用場景、精準對接需求,聚集優質和特色資源,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智力支持水平,持續賦能區域發展。依托場景化搭建,推動深化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服務支撐數字產業發展、智造強省建設,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持續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發揮城市及區域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綠色、智慧、低碳場景。三是社會服務的可視化。成果轉化緊跟國家政策與需求,打造城市智研空間。促進視覺空間規劃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前沿,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路徑,依托可視化的景觀、景區、展示、圖面、產品等展示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服務城市發展,也為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和產品的商業性轉化提供創新思路。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社科研究作為科技創新服務城市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社會科學成果轉化過程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路徑經驗與模型,為區域發展提供新思路與新成果。面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機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成為賦能遼寧全面振興發展的助推器,對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創新持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