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暉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日本的近代文學史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在劇烈的社會變化大背景下,涌現了一大批同時受到東西方文化熏陶的極具才華的作家,誕生了許多具有思想價值、給后世帶來深遠影響的文學作品。對日本近代文學的探究是國內日本文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在考察了2010-2020年間出版的7本高校日語專業日本近代文學課程的教材[1-7]后發現,入選最多的作家為森鷗外和芥川龍之介,7本教材中均收錄了他們的作品。其次為島崎藤村和夏目漱石,分別有6本教材選用了他們的文章。從作品風格來看,既有小說、評論,也有散文、詩歌。其中,多次出現了翻案小說,包括尾崎紅葉的《金色夜叉》、芥川龍之介的《鼻子》、太宰治的《清貧譚》以及中島敦的《名人傳》《山月記》?!督鹕共妗肥菍γ绹膶W作品的翻案,《鼻子》是對日本古典文學的翻案,《清貧譚》《名人傳》《山月記》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案,可見國內學界在編纂文學教材時并未忽視對翻案小說的介紹。
翻案小說是日本文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分類,不同時期的翻案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思潮變化,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翻案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學家接觸世界、展開與外界聯系的嘗試。前面提及的在日本近代文學選讀類教材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名作家都有創作翻案小說的經歷,五篇翻案作品中,《金色夜叉》[8]是明治長篇通俗文學的代表作,不僅在日本國內獲得了極高的贊譽,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廣為傳播。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日本翻案小說的研究多集中于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案上,對于尾崎紅葉的翻案作品研究略顯單薄,本文便以《金色夜叉》為例,分析尾崎紅葉的翻案創作對原著的受容與變容。
“翻案”是日本一種獨特的文學創作形式,是指在參考借鑒國外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作家基本不改變主要情節,兼用翻譯加原創的手法對原作進行改寫,融入日本本土元素或置換為日本的時代背景,用來反映日本的社會現象,屬于一種文學的“二次創作”。在江戶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翻案小說”,主要是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翻案,特別是明清通俗小說在日本廣為流行,對《水滸傳》《三言二拍》《剪燈新話》等進行翻案創作的故事不少成為了經典,如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中就包含翻案作品,三游亭圓朝的《牡丹燈籠》是對《剪燈新話》中的故事的翻案。
到了明治時期,歐美作品大量傳入日本,開始出現了以歐美作品為藍本的翻案小說。如黑巖淚香的《鐵面具》《巖窟王》等,是對大仲馬小說《鐵面人》《基督山伯爵》的翻案,淚香的翻案作品更接近于翻譯,只是將人名地名日本化。研究明治翻案小說的日本學者堀啟子經過調查研究后指出,在明治文學家中享有盛譽的尾崎紅葉,其作品《不言不語》《金色夜叉》也存在對美國作家Bertha M.Clay小說《Between Two Sins》《Weaker Than a Woman》的翻案痕跡[9]31。
尾崎紅葉文學創作之旅的開端,可以追溯至1885年,他與山田美妙、石橋思案、丸岡九華等人一起創辦了明治時期的重要文學團體“硯友社”,并開始刊行雜志《我樂多文庫》。紅葉的英語能力相當出色,自學生時代起便閱讀了大量的英美大眾小說,為自己的翻案創作奠定了基礎。紅葉的第一篇翻案文學,可追溯至1889年4-7月間發表的《大和昭君》,該小說取材于阿拉伯民間故事《天方夜譚》中的短故事《丈夫與鸚鵡》。據趙海濤的調查統計顯示,紅葉單獨翻案的作品有23部,與他人合作發表17次,從翻案作品的來源看,閱讀的皆為英語文本,但原作者的國籍包括:法國、俄國、意大利、德國、阿拉伯、美國、丹麥及中國,可見其翻案的來源之廣[10]。
酒井美紀在其博士論文中將尾崎紅葉的翻案創作范式分成了四類:第一類,選取原作的部分情節,將背景轉移到日本,進行了較大的創作改動;第二類,情節基本遵照原文,將故事背景移植至日本;第三類,舞臺和故事情節沿襲原作;第四類:對其學生或朋友翻譯后的文章進行修改加筆后,以合著的形式發布[10]。從故事情節的創作性來看,本文重點討論的《金色夜叉》屬于第一類。
19世紀后半期美國流行一種平裝本小說,內容多為通俗、情節夸張的驚險故事等,由于出版商把這類書定價為十美分,此后這類小說被統稱為“十美分小說 (dime novels)”,又被稱為“廉價小說”。Bertha M.Clay所著的一系列作品都屬于這類“廉價小說”,定價低,受眾廣,盡管這些作品在當時頗受歡迎,但并未名留青史。有趣的是,名不見經傳的Bertha M.Clay的多部作品在日本被翻譯或翻案出版,包括未松謙澄、黑巖淚香、尾崎紅葉、菊池幽芳等人都以她的作品為藍本發表過文章,其中還誕生了不朽的名篇。
據尾崎紅葉的好友巖谷小波回憶,某日紅葉告訴硯友社的同伴們:“最近讀了一本外國小說,一名男子被強大的情敵奪走了初戀女友,憤慨萬千的這名男子在前女友結婚的當天,無法忍受教堂傳來的鐘聲,一直逃到聽不見聲音的地方。這個故事實在有趣,我打算對它進行翻案,發表在讀賣新聞的小說專欄上?!盵11]之后誕生的便是在讀賣新聞上連載5年之久,引發社會熱潮的《金色夜叉》,而紅葉言及的外國小說便是Bertha M.Clay的《Weaker Than a Woman》[12]。
原著中的女主角維奧萊特是居住在英國鄉間的一位絕世美人,她與故事的男主角——貧窮的律師菲利克斯相愛并訂婚,然而有一天富有的貴族歐文搬到了附近居住,歐文被維奧萊特的美貌所吸引并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在歐文巨大財富的誘惑下維奧萊特背叛了菲利克斯轉而與歐文結婚,備受打擊的菲利克斯從此專注于事業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維奧萊特與歐文維持著沒有感情的婚姻,幾年后歐文去世,維奧萊特想要回到菲利克斯身邊,但菲利克斯最終決定與一直以來支持著自己的青梅竹馬的伊芙結婚。若干年后進軍政界、家庭幸福的菲利克斯在倫敦與再婚后成為公爵夫人的維奧萊特重逢,盡管維奧萊特看起來一如既往的美麗高貴,但卻掩蓋不住在無愛的生活中度日的孤獨與寂寞,故事到此結束。
《金色夜叉》基本上保留了前半部分的故事結構,但對后半部分進行了極具日式風格的再創作。在《金色夜叉》中,男女主人公變成了間貫一和阿宮。貫一與阿宮原本情投意合,定下了婚事。然而美貌的阿宮被叫作富山唯繼的財主看中,無法抵御財富誘惑的阿宮解除了與貫一的婚約,嫁給了富山。多年之后,改頭換面的貫一已經成為了一名富有的高利貸者,冷酷而無情?;楹蟮陌m對富山毫無感情,夫妻之間日漸疏離。阿宮與貫一偶然重逢后,便不斷給貫一寫信訴說自己的懊悔與情感,但始終未獲得貫一的諒解。直到某日貫一遇到一對相愛且不愿向金錢屈服、決定殉情明志的男女阿靜和狹山,頗受感動的貫一幫助成全了這對有情之人,也開始重新審視阿宮的心情。遺憾的是,《金色夜叉》連載之時并未寫完,直至尾崎紅葉去世,尾篇只寫了三章,小說以阿宮的一封來信中斷。
兩部作品的故事都是圍繞著女主人公對愛情和金錢的抉擇以及男主人公受到的人生影響而展開。在愛情婚姻觀上,兩部作品都秉承了只圖金錢舍棄愛情的婚姻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一觀點,但在對人物的行為敘述上有著較大的區別,特別是在女主人公的塑造上?!禬eaker Than a Woman》中的維奧萊特性格果斷,在接受了貴族歐文的求愛后,直截了當地與菲利克斯當面訣別,坦言自己厭倦無名無利的貧窮生活,向往著富有和奢華。在被菲利克斯質問是因為自己不夠富有才遭到拋棄嗎的時候,給出了肯定的答復。對維奧萊特而言承認自己的變心和物欲并不是難以啟齒的事情,把心底的想法徹底地說清楚,兩個人才不會留有牽絆的余地。但在《金色夜叉》中,同樣的二人訣別的場景,面對貫一的指責與質問,阿宮只是哭泣著說自己不會忘記他。對于阿宮來說,因為金錢拋棄戀人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盡管她的內心有各種考量,但在面對貫一時卻完全說不出口。在貫一直言“是對我這個未婚夫不滿意?還是想嫁給有錢人?理由無非這兩點,你告訴我,沒什么可顧慮的”時,阿宮也未給出明確的答復,而只是懇求貫一的原諒,兩人之間的分別是貫一單方面的決裂,阿宮在感情上依然抱有留戀,這也為后文阿宮不停給貫一寫信訴說悔恨留下了伏筆。
如此對比來看,與維奧萊特不同,紅葉筆下的阿宮具有日本女性的“恥”意識和優柔寡斷的性格,哪怕同樣拋棄了戀人,在傳統的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影響下,阿宮認為這是難以啟齒的作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物欲。在與昔日的戀人重逢后,維奧萊特也曾希望重修舊好,遭到拒絕后依然表示自己并不后悔曾經的選擇,而阿宮卻在貫一面前哭訴自己的悔恨。堀啟子認為,讓女主人公承認自己的錯誤并懺悔是尾崎紅葉潛意識中重視“婦德”的女性觀的體現[9]41。雖然《金色夜叉》并未完著,但從停筆的最后三章已經可以看出,貫一對阿宮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從這兒來看,又或者紅葉給阿宮增加悔過意識是為了讓她完成自我的救贖,實際上是對阿宮的憐憫,而這種基于男性視角的憐憫使得阿宮這個角色,缺乏原著中維奧萊特的獨立意識,依然是唯唯諾諾以男主角為依附的存在。
在兩部作品的敘事重點上,從標題就可以看出差異?!皐eaker than a woman”一句通常被認為參考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名言:“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在原著中菲利克斯對維奧萊特說“像你這種連女人內心的愛情都舍棄了的人,比女人更脆弱?!彼浴皐eaker than a woman”實際上是對女主人公維奧萊特的控訴。而“金色夜叉”一詞中的“夜叉”原指傳說中的厲鬼,在小說中指代遭到拋棄后化身為冷酷而無情的復仇使者的男主人公間貫一,意味著紅葉敘事的重點放在了男主人公的蛻變上。
在故事的轉折方面,兩部作品都把男主人公經歷挫折后醉心事業獲取了財富作為對女主人公后來境遇的諷刺,但Bertha M.Clay的小說作為“廉價小說”,主題沒有脫離愛情故事的范疇,依然是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群體的私小說,給菲利克斯安排的結局是婚姻美滿事業成功并成為了政治家,成功躋身上流社會,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結局。故事背景所在的19世紀末的英國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于當時的人而言,成為中產階級名利雙收就是一種成功,Bertha M.Clay也無意深挖社會背后的矛盾,單純表達了對在金錢與愛情之間抉擇的價值觀的審視,而尾崎紅葉并未局限于此。明治時期的日本處于資本主義變革期,資本家的興起、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使得知識分子的金錢觀、價值觀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劇烈的沖擊。紅葉給貫一安排的出路是成為了一名高利貸者,通過壓榨其他人來獲得財富,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品性,實際上也未獲得幸福,這使得整部作品較之于原著多了悲劇色彩,并非一個完美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通過對《金色夜叉》與《Weaker Than a Woman》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尾崎紅葉在借鑒美國文學的同時,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女性觀價值觀,并未對美國小說中的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全盤接受,指出了在被物欲腐蝕的社會中哪怕擁有了財富卻仍然得不到解脫的矛盾。雖然有翻案的痕跡,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創作,將脫胎于美國文學的故事與日本社會結合到一起,對純愛的刻畫依然基于傳統的日本古典思想,這也是《金色夜叉》能得到民眾喜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