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妍 李敬學
“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1]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著名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以仁和禮為精神內核,以倫理道德作為思想底色,以德治仁政作為理想社會治理追求。他繼承和發展了周代以來的“敬德保民”思想和禮樂文化傳統,并且創造性地將其仁學精神納入其中,由此實現了道德哲學精神上他律道德與自律道德的統一,政治哲學精神上道德與政治的合一。在春秋末年周文疲敝、禮壞樂崩的大亂之世,“為了使社會秩序由‘無道’走向‘有道’,孔子設計了一個治國方案:在內容上,要求當政者依據‘仁者愛人’的準則,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正己開始,達到正人的目的,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在形式上,要求當政者‘以禮治國’,通過道德教化,使人們從內心自覺去遵循作為社會生活總的行為規范的‘禮’,以求得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因此,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德政禮治”[2]。
在道德化的理想政治秩序建構設想中,孔子認為,居于上位的為政者發揮著“以己正人”的引領性作用,由此對其提出了“為政以德”的勸誡,進而形成了儒家特有的以仁禮論、正身論、民本論、德治論等為主要內容的政德思想體系。孔子的這種政德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其思想言行錄《論語》一書中。古人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讀《論語》是我們學習和了解孔子、儒家修身立德智慧和治國理政思想的一條重要路徑。今人修身為國、修養政德,也大可從中汲取精神滋養。仔細品讀《論語》,我們認為,孔子的政德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論語》中,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政者,正也”是孔子理解政治的核心命題,也是其政德思想的重要立論基礎,因為這一簡潔凝練的思想命題直接回答了政德何以重要的問題。政德何以重要?孔子又具體從兩個方面予以了論證:一方面,政令通達與否關鍵看為政者“身正”與否,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另一方面,社會風尚的好與壞主要取決于為政者引領的好與壞,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孔子認為,只有為政者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才能保證政令的暢達,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社會風氣。他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所謂“政”的重要內容應該是“正”,即為政者以德正己、為政以德,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表率作用,感召廣大民眾、引領社會風氣。他十分堅信這樣的道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為政者率先以德修己立身,老百姓起而效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道德治理、道德教化的社會治理目標,營造出人人好德、人人向善的美好社會風氣。
孔子以“正”論“政”、以“德”論“政”,說明了為政者的政德修養之于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影響。因此,在政治生活中,為政者應自覺以德修身正己,將提升政德修養作為自我的政治使命和擔當。孔子認為,為政者以德修身正己,是實現儒家德治理想的重要基礎,因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唯有為政者率先做出道德表率,方可期望老百姓起而效仿,由此逐漸形成人人爭做君子、人人向善向上的美好社會風尚。這也就是孔子論君子何以從“修己”說起的道理所在。《論語·憲問》中,當弟子子路問孔子關于“君子”的道理時,夫子漸次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說法,從這三種說法來看,孔子都是把“修己”放到了首要的位置。是啊!為政者倘若不能先修己以成君子,又何以能期望老百姓如是呢?民間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上梁不正下梁歪”等古訓,不正是直承夫子之教而來嗎?整個社會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不正是需要居上位的“有道君子”來引領嗎?無“德”何以居其“位”也。
如何才能修身正己?孔子認為,必由乎“禮”。他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說明了“禮”之于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以“禮”立身,就是指將“禮”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論語》中,當弟子顏回問仁時,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的著名命題,并強調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人只有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視聽言動、一思一慮合乎“禮”,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仁),養成君子的理想人格。“如果說,孔子對君子人格內在要素的規定可以歸結于仁;那么,他對君子人格外在表現的規定則可以歸結于禮——君子的所有外在表現均須合乎禮。所以,他說∶君子‘約之以禮’。”[3]
同樣,對于為政者而言,修養政德當然也是如此,也離不開“禮”的外在規范和約束,也需要做到克己復禮、以禮立身。所不同的是,為政者修養政德所要嚴格依循的“禮”,不僅是指道德層面的規范、準則和要求,更是指政治層面的法律、制度、規章、紀律和原則等[4]。孔子的“禮”論代表著政德修養的他律原則,它說明了體現政德要求的外在規范和約束之于政德養成的重要性。換句話來說,為政者修養政德也要做到“克己復禮”,嚴格以政治層面的各項法律、制度、規范、紀律和原則來要求自己。正如人的道德養成需要外在的道德規范的約束一樣,對于為政者而言,政德之養成自然也離不開與政德要求相應的外在的“政德規范”的約束。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如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點是周代的禮樂文化傳統,其所以能創立儒學的關鍵“哲學突破”在于以“仁”釋“禮”,攝“禮”歸“仁”。由此,“仁”和“禮”構成了孔子思想的一體兩面,成為了儒學這一人文傳統的主要精神內核[5]。那么,在孔子的儒學思想體系中,“仁”和“禮”的關系具體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從道德哲學精神來看,如果說“禮”主要指向規范,指向道德養成的外在約束的話,那么,也可以說,“仁”則主要指向德性,指向道德養成的內在自覺。同樣,就政德修養而言,如果說孔子的“禮”論代表著政德修養的他律原則,說明了體現政德要求的外在規范和約束之于政德養成的重要性;那么,也可以說,他的“仁”論則代表著政德修養的自律原則,說明了體現政德要求的內在自省和自覺之于政德養成的重要性。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又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他認為,外在的禮樂程式如果失去了內在的仁愛精神作為依據,那么只會流于形式,有時甚至會異化為“吃人的禮教”。言下之意就是說,如果徒有道德規范而沒有人的道德自覺,那么道德養成恐怕只是一句空話。
其實,政德養成又何嘗不是這樣,若只有“禮”的他律而無“仁”的自律,同樣難成其功。對于政德修養而言,為政者的“仁”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政德自覺,是一種理想信念,它是為政者修政德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這種“自覺”,一切體現政德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紀律或許只會流于形式,根本難于發揮引領為政者加強政德修養的作用。從孔子的政德思想觀念出發,筆者認為,所謂“政德自覺”,大體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政者在政治生活中要深刻認識自我政德修養之于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為政者在政治生活中要自覺嚴于修身正己,堅定理想信念,將“講政德”作為自我的內在要求,將“講政德”作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覺行動。
“修己安人”是《論語·憲問》中孔子對君子理想人格提出的道德修養要求。正如前面提及的,當子路問君子時,夫子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一步一步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主張。“修己”與“安人”,說明了道德修養指向自我(立己達己)與指向他人(立人達人)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對于政德修養而言,如果說以仁、禮修身更多地體現前一方面的話,那么,孔子對為政者提出的以民為本、博施于民的要求則主要體現后一方面。
據《論語·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己以安人、立己而立人、達己而達人,這就意味著,為政者“講政德”不僅要有對自我的修己正身的要求,更要有對百姓的博施于民的責任,做到“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做到“養民以惠,使民以義”(《論語·公冶長》);做到重民愛民、富民教民。據《論語·子路》所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當冉有在衛國看到眾多的人口,向老師請教治國理民之道時,孔子提出了從“富民”到“教民”的治理主張[6]。可見,在孔子看來,為政者要以民為本,博施于民,絕非一句泛泛而談的宣傳口號,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做到“愛民”“養民”“富民”“教民”等具體要求。
以上我們主要從“以上率下,身正令行”“以禮立身,克己復禮”“以仁為本,仁為己任”“以民為本,博施于民”四個方面,概括了孔子的政德思想。誠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論語》中有關孔子政德的思想資源顯然也遠不僅限于此。雖然《論語》成書以及孔子其思,時隔今天已經兩千多年,但我們堅信,時至今日,這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講政德”仍有重要的啟迪意義。黨員干部“講政德”仍大有必要從孔子、儒家那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從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精神滋養,是我們黨一以貫之、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7]“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不僅治國理政、讀書治學,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的政德修養也應以歷史為師,以古人為友,從中國古代孔子等杰出思想家那里汲取修身立德、養成政德的重要精神滋養。
“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是對為政者的基本要求。”[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時代黨的建設,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講政德”的時代要求。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9]那么,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干部應該如何做到“講政德”“立政德”呢?對此,筆者認為,黨員干部除了要自覺加強黨史理論學習、加強對黨紀國法的學習之外,還要以史為鏡,以古鑒今,從孔子等古代先賢圣哲那里汲取和借鑒政德修養的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