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鋒 陳東冬
建立統一大市場的最終目的是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消除商品、生產要素在流通過程中的地域性保護主義和人為因素阻礙,從而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制定并完善了《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此來減輕地方保護主義對市場經濟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的阻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有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指導性綱領,標志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式邁入快車道。
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有五個方面的推動作用。一是能夠有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國土面積廣袤,區域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均有較大差異,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有效的通過市場調節,逐步形成區域分工明確的發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項目重復建設、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同時,也能夠改善并打破區域間的地方制度性差異帶來的不公平市場競爭環境。二是更好的激發國內超級市場活力。我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品種齊全,供需層次豐富,市場規模優勢顯著。但是,受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割裂影響,市場規模優勢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未能轉變成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因此,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把眾多小市場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我國商品世界競爭力。三是有效降低我國外貿依存度。我國能源、糧食等產品進口依賴度過高,總體成本居高不下,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分配國內資源,減輕我國進口依賴。四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讓更高質量的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以更加優質的供給,更加低廉的價格為需求主體提供豐富的選擇空間,有利于推動我國市場形成高質量的良性競爭環境。五是加快推動形成內循環發展的新格局。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暢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發揮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形成以國內市場為依托,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統一大市場范圍內高效流通,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1]。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高速發展,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3.0%[2]。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建設,數字技術不斷創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趨成熟,數字經濟平臺跨地域、信息零延時的基本特征完全符合國內大循環中“集成暢通”的要求,所以,未來加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數字經濟必定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全國統一大市場范圍內的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要實現無障礙流通、資源合理化配置,需要高效的流通平臺和快速的信息傳輸機制,數字經濟平臺完美契合了這一需求。商品和生產要素通過數字經濟平臺,高效集成國內市場,以數字鏈路來打通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堵點,使創新鏈和產業鏈實現跨地域有機融合,構建創新與市場的數字通道,聚合發展動力。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快速推進,數字經濟平臺將不斷完善和適應市場需求,持續推動線上線下相融合,創造出更多商品、要素流通和國家物流樞紐網絡的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同時,傳統互聯網信息平臺將加快完善拓展市場信息交互通道,數字交易平臺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權交易信息發布數字平臺將進行整合統一,進而實現產權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
英國經濟學家John R. Hicks提出技術進步是由市場相對價格昂貴所反映的要素稀缺性誘導的,市場需求引導了創新資源的分配[3]。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能夠有效打破地方保護壁壘,降低同質化競爭,數字技術將會按照市場需求進行迭代更新,數字技術應用軟硬件生命周期必然縮短,促使數字技術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競爭中持續創新。同時,諸如半導體芯片、工業軟件等一系列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的“卡脖子”技術將隨著國際形勢和國內市場創新環境的變化逐步破解,國產軟件產業也會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更新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數字技術供給鏈將形成“中國需要+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新模式,進而促進數字產業全產業鏈的形成,并逐步邁向國際市場最高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受地方保護影響較大,市場割裂較為嚴重,一些地區的落后產業改革重組涉及人員再就業,地方財政稅收等因素影響較大,地方政府不得不出臺一些區域政策扶持企業運營。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后,特別是市場準入等政策全國性統一后,這些企業面臨著全國同行業同等條件下激勵競爭。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是其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這樣就迫使其加快產品升級、工藝改造和管理運營改革。未來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相同環境下的競爭中,市場信息、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等因素將占據競爭的主導優勢,數字化改造升級必然是一些傳統行業的必由之路,各地政府也會出臺相應的政策扶持本地區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改造,這些因素為數字產業化提供了廣袤的市場空間。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持續推動“放管服”深化改革。“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數字政府建設目標,2022年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統籌推進數據融合。高效的社會治理能夠更好地服務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目前,我國“一網通”建設初見成效,基本實現了審批事項網上辦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加快推進,市場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的統一,必然推動各省市政務審批服務網絡由省、市為單位鏈接成全國性政務服務網絡,政務服務也將由現在淺層次的審批事項向更為廣闊的服務范圍延展,數字化社會治理必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首次明確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數據也從資產正式變為生產資料,成為影響和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4]。在統一大市場對數字技術高度依賴的條件下,數據要素交易、流通共享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缺乏科學完善的數據流通共享機制和配套的法律法規,建立一套統一的數據權屬、價值評估標準和交易機制是未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剛性需求。
目前我國核心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能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特別是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依然薄弱,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工業軟件、半導體芯片過度依賴進口。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近年來,我國雖然在關鍵“卡脖子”技術研發方面大量投入,但是目前仍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我國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命脈仍然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
首先,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質量不高,多數企業仍保持傳統生產和銷售模式,產品向定制化、智能化轉型的意識不足,企業自主投入數字化改造動力不夠。部分企業由于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率不高,數字化轉型成本過大,投資回報率過低,導致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不足。其次,產業和工業互聯網在多層級發展不均衡。缺少高質量的區域級、行業級、企業級等多層次產業和工業互聯網平臺。第三,農業數字化發展相對滯后。數智鄉村建設方面從生產管理數智化、流通過程數智化、營銷場景數智化、“三農”金融數智化這四個方面發展仍然停留在淺層次應用。
首先要從國家法律層面制定科學完善的數據確權法律法規,保障數據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開發者享有統一的、公平的數據要素分配權力。特別是在數據歸屬確權方面,要制定一系列公平、嚴謹的法律法規,確保數據要素在法律框架內自由流通。其次,要制定全國統一的數據交易標準,即:“統一確權、統一市場準入標準、統一交易規則、統一數據交易模式、統一數據要素維權機制”,建立公共數據要數開發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使數據要素市場流通和開發標準化、規范化、法制化,搶占數據要素國際標準化流程規范制定權。第三,要加快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分布式公共數據倉庫和數據要素共享交易平臺,以行政省市為基本單位建設多層級數據共享交易信息平臺,確保數據要素在全國統一大市場范圍內無障礙流通。
數字經濟發展核心要素是技術和數據,數據要素的供給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數字信息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尤其是算力和算法的發展水平。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圍繞相關數字信息技術產業最緊迫、最關鍵的“卡脖子”技術,加大核心技術的科研投入,集中優勢資源加強科技攻關。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協調利用好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資源。不斷強化企業在重大專項創新突破上的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用相協調,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新局面。鼓勵企業和科研工作者積極參與開源社區建設,不斷增強我國開源社區的影響了,引導國內外優秀人才加入到我國開源社區建設。
高效的信息網絡和大數據信息平臺是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邁向自主高端的關鍵,而數字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則是數字網絡和大數據信息平臺的根基。我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進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有序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升級[5]”。首先,要加大數字化基礎設施投入。目前,我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進程遠遠不能滿足統一大市場建設現實需要,統一大市場信息共享需要零延時,網絡通信速度需求顯著提升,這就需要加快推進以5G為代表的網絡通信新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通信速率。其次,要工業和產業互聯網作為產業園區配套的基礎設施,以市一級為單位建立全國統一的接口標準,形成互聯互通的工業和產業互聯網。再次,要加快推進網絡硬件設備國產化替代進度。全力提升國產網絡通信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把網絡安全命脈掌握在自己手里。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后,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傳統產業在全國市場激烈競爭下,必須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人力成本和銷售成本。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減少生產誤差帶來的損耗,提高生產效率。產品終端銷售網絡化、信息化能夠有效減少信息延遲帶來的弊端,實踐證明,B2C銷售模式能夠大幅度提高企業利潤,降低終端消費成本。所以,數字化升級改造是傳統產業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必由之路。隨著產業數字化的加快升級改造,必然導致數字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數字產業支撐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布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增強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改造的帶動作用,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降低智能化改造成本,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