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露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于“編輯”一詞的解釋:對資料或者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從事編輯職業的人亦被稱為“編輯”。從介質上來說,編輯有傳統的報紙編輯、刊物編輯、圖書編輯、廣播電視編輯,以及由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這些年來不斷涌現出來的新媒體編輯,且新媒體方面的從業者越來越多,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充實了編輯隊伍。具體到圖書編輯,從其工作的性質來區分,有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從其在工作中的側重方向來區分,有主要負責編校稿件的加工編輯和多方面統籌、全流程跟蹤、各方位營銷的策劃編輯。本文的論述對象為宏觀概念下的圖書編輯,兼具加工編輯和策劃編輯的特性。
從被靈感捕捉的那一瞬間,到以成品的形式出現在讀者眼前,每一本圖書的出版,都涉及眾多的環節,流程繁瑣而復雜,編輯在這樣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智慧,并啟動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與素質。概言之,圖書編輯需要“三心”“二意”,才能勝任這一工作。所謂“三心”,指的是能力,從始至終貫穿編輯工作的整個流程,為“用心”“悉心”和“花心”;所謂“二意”,講的是素質,探討的是編輯應具備的個人特質,為“意志”和“意思”。現試論一二。
“策劃力是編輯的生命線,也就是創意從編輯大腦的某處滋生,從而展開一切”[1]4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編輯的構思而發展出來的作品,尤其是非小說類。通常出版圈子里會傳出訊息,有位作家正在尋找出書的構想,而有位編輯正好掌握了合適的傳記題材,或是想到一個可以寫書的爭議性話題。也有可能是編輯先有了最初的構想,然后嘗試找作家繼續發展這個題材”[2]。由此可見,創意是無中生有的產物,是閃現于編輯頭腦中的靈感,其產生的結果便是選題的出現,從而開啟圖書生產的第一個環節。
毋庸置疑,一名稱職的圖書編輯,策劃選題是其重要能力。而創意從何而來,選題如何誕生,離不開編輯的知識廣度、認識高度、思維深度,以及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策劃敏感度。編輯“必須架起好奇的天線感應四方”[1]1,做一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之人,才會時刻接收到靈感的叩訪,創意的來臨。編輯應該經常處于一種“捕捉”的狀態。“然而茫然無所覺不會產生創意,創意必須以某個事物為核心,從中翻轉出來”[1]59,生活中的一個焦點事件,網絡上的一個熱搜,和朋友在聚會中談論的一個話題,一篇文章中的某句話,下班路上偶遇的一幕場景……總之,無論是國家的大政方針、社會上的民情民意,還是作者的創作火花、身邊的點滴小事,都是編輯瞄準的對象。在普通人眼中,它們不過是茶余飯后的談資,但在一名將“用心”融入血脈,并已形成職業習慣的編輯眼中,這一切都變得那么不同,都暗藏著可被挖掘的寶藏。具有較強策劃能力的編輯會敏銳地發現其中的創意點,也許,一個獨樹一幟的選題就會從中脫胎而來,一本優秀圖書的出版之旅即將從此啟航。
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40件物品中的改革開放史》,其選題策劃即源于一場舊物展覽。其時,太原美術館正在舉辦改革開放40年百姓日常生活物品的展覽,本書責任編輯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敏銳地覺察到物品背后的故事和真情,以及中國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軌跡,這一切正好是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真實例證,與當年的熱點話題十分契合,于是立刻和策展人聯系,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雙方進行多次溝通,確定下圖書立意、體例,順利完成了本選題的策劃。圖書出版后,四個月后即再版,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本書反映了廣大民眾的心聲,也成為體現改革開放歷程的一部信史,十分有意義。
當策劃的選題經論證可以實施之后,接下來編輯要做的工作是約稿、審稿、編稿等。約稿,是與作者打交道的行為。即尋找作者、聯系作者、向作者發出約稿信息。編輯可以在自己既往的作者資料庫中篩出合適人選,也可以通過同行推薦、朋友介紹、網絡查詢等多種方式找到能夠完成選題的作者。“和素未謀面的人溝通非常困難。作者是人,有其個性和能力,可替代性不高,亦即策劃和作者經常是一體的,因此編輯必須設法讓作者接受稿約”[1]76,找到合適的作者后,說服其按照自己的設想開始稿件的寫作,由此開啟一段雙方都感覺順暢愉快的合作,并非易事。編輯和作者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讀者奉獻優質的精神食糧,但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出發點不一樣,雙方意見常常會出現分歧。如何做到既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又能將自己的想法完美實現,需要的是編輯清晰的采稿思路、精準的語言表達、平等的友善態度、強大的共情能力,只有這樣,編輯才能讓作者與自己達成共識,共同走下去。
審稿、編稿是與書稿打交道的行為。面對書稿,編輯要在方方面面進行恰當的處理和加工。這些步驟考察的是編輯的認知水平和文字功底,均為編輯業務能力的重要表現。“編輯是讀者的代表,是第一個讀者,但同時也必須以編輯的身份來‘閱讀’”[1]92,當作者交回稿件后,審稿和編稿環節來臨,這就意味著編輯就要發揮自己的業務能力了。編輯應對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知識均有所了解,對社會輿論、各種思潮、方向大勢都能準確把握,方可把好書稿的審查關,不出任何方面的疏漏和差池;在文字方面,編輯對字詞、語法、修辭、邏輯等的運用必須熟悉且精通,才能完成一本書稿的編輯任務。編輯書稿的過程是瑣細而繁雜的,大到整部書稿的體例,小到一個生詞的用法,都需關注,不能掉以輕心。在編輯的案頭,《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工具書必不可少,以備時時翻閱;書稿中出現的每一處引文、數字、年代、人名、地址、圖畫等,都得留意,并認真訂正,必要時應及時和作者訂對核實。只有時刻警醒,編輯才能對書稿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處理。與此同時,編輯還要做文案工作,例如推出最基本最常規的作者簡介、內容梗概,這些文字應簡潔而獨特。而出現在封面或封底的“推薦語”則更加考驗編輯的思想深度和文字功底。再以《40件物品中的改革開放史》為例,責任編輯擬定的推薦語為“邂逅光陰中的舊物,品味大時代的小故事,觸摸生命的質感和溫度”,精煉溫馨,既概括了本書的內容,又點明了本書的主旨,充滿濃濃的情感,令人回味。
俗話說,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即為此意。圖書出版后,瑕疵愈少,愈顯考究,編輯付出的辛勞愈多,而這樣的辛苦恰恰是讀者看不見的。用盡所有精力去做——悉心,方不負編輯初心。
此處“花心”,意指在營銷活動中,多花費一點心思,多琢磨一些事情。每位編輯的心愿都是自己做出的圖書,能夠被讀者看到、認可、喜愛,如果進而對他們的人生帶來有益而深遠的影響和啟示,那就更令人欣慰,因此,讓終端讀者了解圖書、購買圖書,就是編輯在圖書出版之后的關鍵任務,需要花時間、下功夫完成,并不比之前的工作輕松。
讓讀者了解圖書并被激發起購買欲的方式很多,傳統的有連載圖書章節,組織人員撰寫書評,召開新書發布會、作品研討會、作者見面會等;進一步的策略還可以營造概念、制造話題,引領讀者對相關圖書產生興趣。《學習的革命》在1998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作者是美國人珍妮特·沃斯和新西蘭人戈登·德萊頓。本書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這是一本講述學習方法的書,圖書宣傳方于是在這一方面營造概念、制造話題,告訴讀者:本書徹底顛覆了人們既有的學習理念,讀之可以在短期內獲取最大收益和最佳成績;副標題“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更是吻合世紀末人們的特有心態——由于面對新世紀的即將到來產生了不確定感因而格外希求進取。當各種營銷手段共同使用并行之有效之時,《學習的革命》一書的暢銷神話便誕生了。
來到互聯網時代、手機智能時代,新的圖書營銷方式產生了,且形式更為多樣。利用各種平臺進行宣傳、直播帶貨屢見不鮮。圖書編輯應針對每本書的不同特性,琢磨出獨屬于“這一個”的“金點子”。2022年6月,29歲的新東方老師董宇輝在“東方甄選”直播間1小時售出2萬冊《蘇東坡傳》,令人驚嘆,而能夠選定董宇輝推介《蘇東坡傳》的出版社編輯是有眼光和魄力的,其必對董宇輝的文學功底進行過考察,對董宇輝的影響力充滿信心。董宇輝的口才情懷與知識儲備與此書高度匹配,導致這一波營銷行為極為成功。
總之,編輯在營銷圖書時,應“因書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3]156,盡可能花樣百出,不妨多多“花心”。
一本圖書的面世,從開始到結束,從來不是編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編輯必須獲取各部門人員的通力協助,才能順利完成圖書出版和營銷的全流程。設計、照排、校對、印制、發行,這些崗位上的每位工作人員,都在為圖書的出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編輯是所有環節的主導者、拍板者,是最關鍵的責任人,要確定圖書的設計風格、版式排版、校對正誤、印制成本、發行方式等事項。
編輯“應把書的封面設計考慮進去,向美術編輯提出自己的設想和建議。只有把握了書的內容的基調,美術編輯才有可能用構思、色彩去表現內容。對于圖書的創意與策劃者,如果不能對封面提出獨到設想,就不能算是稱職的”[3]113。在編輯提出自己的建議后,由于美編對文本不夠熟悉,或者理解有偏差,或者過于執著于個人風格、視覺效果,設計出來的封面、版式仍會出現與書稿內容不符、氣質不搭,面目平庸、新意不夠等現象,這時編輯便要站在通盤考慮的立場上,與美編再次甚至多次溝通,以實現自己的設想。當然這期間雙方是平等的,編輯要以理服人,要善于傾聽和接納來自對方的有理有據的建議,不可一意孤行。設計如此,在圖書出版流程的其他如何環節亦如此。如在印制環節,編輯需對印制人員提出建議:圖書采用何種工藝,使用什么紙張,甚至在哪里印刷;在發行環節,編輯需對發行人員提供圖書的成本費用,和發行人員針對各種情況共同商議圖書的價格和印數。
一言以蔽之,編輯在整個圖書出版的流程中,都應有自己的思路與構想,并將之準確傳達出來,使共事者真正理解并且樂于接受和配合工作。一個沒有自己主意的編輯是不稱職的,而一個有主意卻難以貫徹下去的編輯也是不稱職的。敢于并善于體現出個人意志,才是稱職的圖書編輯。
眾所周知,編輯應該是雜家。“雜”指涉獵面廣、知識面寬,而一名編輯能夠成為雜家的深層驅動力是對世界的好奇和對生活的熱愛、充沛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感知力,這樣的人必視野開闊、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因此,本節探討的內容“做一個有意思的人”,是超越技術層面的話題,涉及編輯的人格特質、人生態度、理想情懷等諸多方面。對于編輯而言,具有如上特點,不但能夠衷心地熱愛本職工作,主動地進取和創造,最終從編輯匠成長為會編輯家;同時,人生還可以無限拓展。
縱觀中國近代史,很多名家都曾經有過從事編輯工作的經歷,例如魯迅、郁達夫、沈從文、茅盾、葉圣陶、張中行等。在魯迅的人生中,編輯文學報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魯迅主編過的文學期刊達十余種之多,如創辦《文藝研究》季刊、文藝報紙《十字街頭》等。魯迅認為,編輯書刊能“造出大群新的戰士”,正因如此,他對編輯工作盡心盡力。郁達夫的編輯功夫十分了得,可以同時編輯數種報刊,事必躬親,風格直率。他參加過《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的編輯工作,主編過《大眾文藝》《華僑周報》。20世紀20年代是副刊盛行的時代,許多作家、學者都通過創辦刊物來表達自己思想和立場,沈從文也在此期間開始了自己的副刊編輯生涯,他創辦和主編過多種文藝副刊及文學刊物,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編輯思想。茅盾曾入職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后又編輯雜志并撰寫稿件,還曾擔任過《小說月報》的主編。《小說月報》在茅盾的主持下煥然一新,有了新氣象新影響,以至于成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標志性事件。葉圣陶這樣評價自己:“如果有人問起我的職業,我就告訴他:第一是編輯,第二是教員。”他主持出版過《開明國語課本》《開明新編國語課本》等國文教科書,編撰過《國文百八課》《精讀指導舉隅》《文章講話》《文心》等國文輔導讀物。張中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長期編輯中學語文教材,影響十分深遠。編輯,僅僅是這些名家的附加身份,除此之外,他們還是著名的作家、優秀的教育家、積極的社會活動家、素養深厚的學者,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在眾多領域大放異彩、成就斐然,源于他們豐富而有趣的靈魂。擁有一個豐富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有意思的人,離勝任編輯工作甚至更多職業,不遠矣。從此,大千世界,精彩就在眼前,風景滿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