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人們自身職業以外的各種社會性文化娛樂活動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和輔導,對社會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主動接受各種藝術的熏陶,思想意識水平和審美水平得到不斷提高。針對新形勢下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數量基礎龐大,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廣泛,參與的對象數量極多。我國群眾文化本身發展時間比較長,是最早產生,也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化藝術活動形態。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表達自己對于理想的追求和精神方面的寄托,創造了圖騰崇拜以及祭壇舞等多元化的形式,在封建社會時期也紛紛出現了很多比較優秀的文化作品以及群眾的歌舞形式。中國共產黨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歷來非常重視,即使在復雜的戰爭環境中,仍非常重視對群眾文化的關注與建設,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基于黨領導下的群眾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和豐富,其內涵更加深厚,形式更加多樣。目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生產力,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必然要求,可以凝聚并且激發全國人民的力量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工程中,對于我國的經濟、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為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就需要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發揮群眾的重要作用,讓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使整個社會的交流更加緊密,建設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
首先,新形勢下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當前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閑暇之余,也追求著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層次,經濟實力的提升讓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這就要求有關部門真正關心人們的生活,對人民群眾進行耐心、正確、積極的引導,了解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需求,讓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方便,使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政府提供的溫暖[1]。
其次,新形勢下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有利于加速現代化建設。當前,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也對提高群眾的文化修養產生了更多的關注和認同,在發展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要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原則,使全民的文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為群眾文化的建設與建設提供更多的支持,讓整個社會處于和諧發展的穩定狀態,為人民群眾提供富足穩定的生活。
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群眾的思想引導以及社會進步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當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形式過于單一,有時甚至還會受到某些封建思想和陋習的影響,存在陣地流失等問題,因此,導致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時效性不高,難以引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當前,我國群眾文化在形式方面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經費方面的制約,導致科學合理的文化建設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各地區群眾文化建設呈現發展不均的情況,有些地方只在傳統的節日開展娛樂活動,群眾文化的實際建設成果并不明顯,同時參演人員也不專業,他們缺乏訓練,導致最終的表演效果不理想,無法對群眾產生吸引和影響,更難以激發群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雖然很多地區組織開展業余群眾文化活動,包括廣場舞等,但是由于在活動過程中,音響設備配置不足,導致參加的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尤其是農村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會更加單調,很多地區的群眾通過打牌等方式去應對枯燥的生活,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2]。
經濟并不發達以及偏遠地區的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更是困難,這些地區更容易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有的地區農民群眾缺少科學知識,仍然保持著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思想上還受到封建迷信的余毒,這些都使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受到極大的阻礙和限制,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難以得到順利快速的提升[3]。長期處于封建迷信的思想、陋習甚至環境下,人們的思想與行動自然會因其不良影響而落后,當群眾文化工作和有的地區的落后行為無法完全相同時,可能遵循的理念也并不完全一致,這些落后觀念勢必會對正常、健康、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形成阻礙,甚至抵觸、抗拒接受群眾文化工作,從而使群眾文化的開展面臨極大的困難。在這種封建迷信的環境下,群眾難以順利提高自己,顯然也無法提高生活質量,他們的生活只能長期保持在一種相對落后的狀態和水平,和當前城市發展過程中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積極的態度之間無法完全融合,對于群眾的美好生活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和限制。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更快,也在逐漸走向一個更新更高的層次。由于社會整體結構的改變,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融合,廣播站文化逐漸被取代,使城鎮中的基礎文化基地建設效果不理想,使文化建設面臨陣地流失的挑戰。雖然我國在基層文化建設方面投入很多關注,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人力資源的配合,但仍有很多地區存在群眾文化活動陣地缺乏的現象,群眾文化工作難以開展或只體現在形式上,沒有從本質上提高人們的思想認知和人們的文化修養水平,這對于群眾的生活質量產生了較大的限制和影響[4]。
要在新形勢下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可以采取的方式和路徑體現出多元化,首先是要促進文化下鄉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可以開設各種類型和形式的免費培訓班,同時在群眾文化中也要體現出當地的特色內容,融合新時代的特色,廣泛征集社會力量的支持和配合,這樣才能夠創設一個良好的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局面,促進群眾文化工作效率的提升。
為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使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足和豐富,提高農村群眾文化素養,鞏固農村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村進步和繁榮步伐,需要進一步關注文化下鄉活動,促進文化下鄉活動順利組織開展。在該活動中要努力發揮文明實踐文化文藝志愿服務人員的重要作用,組織發動演藝群體、群眾健身隊以及鄉村舞臺,參與到演出的環節,對項目進行編排和組織,并由志愿者和當地的群眾共同登臺表演,實現城鄉文藝隊伍聯合互動的目標和要求,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到文藝匯演中,最終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健康良好、文明和諧的農村娛樂環境氛圍,使農村群眾產生更多的幸福感[5]。
為了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品位和層次,可以由有關部門組織文化館和書畫院等部門的專業人員,通過舉辦音樂、舞蹈、健身操、書畫等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的方式去發現在社會中潛藏的具有各種文藝才能的人才,讓相對應的基層文化隊伍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引導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在免費開放培訓班的項目設置上,可以涵蓋成人舞蹈、聲樂、二胡、古箏、電腦知識、美術等多方面的內容,使人民群眾的綜合藝術修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加充實的生活,也有更積極向上的發展動力,使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得到滿足,大力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組織開展[6]。
在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過程中,要應用更容易吸引群眾注意力的方式,將地方文化特色以及鮮明的時代特征有機結合,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獨特,意境也更加深遠。比如說文化宮要在勞動節、國慶節、春節、中秋節等節日,根據節日的特點舉辦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展演活動以及趣味文化娛樂活動,并將其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每年進行提前部署,對工作的內容進行周密、詳細的安排,使群眾的需求得到滿足,更能讓群眾文化工作提高到新的層次,躍上新的臺階,為群眾文化工作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7]。
在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只有真正意義上具有時代性意義和價值的群眾文化工作,才能夠真正吸引人們的關注,讓人們主動參與到其中,配合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群眾文化所具有的時代特點,主要是指要將黨的方針和政策融合在基層的工作中,讓黨的各項方針得到廣泛的普及,使基層群眾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掌握了解社會發展方向,明確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背景。同時,在組織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時,也需要始終保持健康文明為中心的新型正確生活方式,提高群眾的凝聚力,使群眾能夠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文化建設工作開展具有的重要影響,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在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后,通過開展更加合理的文化活動,使用創新的方式抓住群眾的眼球,從本質上提高群眾的思想境界[8]。
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要圍繞人民群眾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始終堅持政府部門的主導地位,讓市場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適當引進社會資源和力量,創新工作體制和模式,讓群眾文化工作的效果更理想。首先是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源,以多途徑的方式參與到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可以為社會力量提供捐贈或者冠名資助等多元化的形式,用于建設公共文化設施??赏顿Y舉辦民辦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大型的文化服務機構,增加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平臺。其次是鼓勵社會資源和力量,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參與政府組織開辦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主要包括各類節慶文藝活動、文化廣場活動、文藝展出活動、文化藝術培訓活動、民俗文化傳承活動、文化下鄉活動等,讓這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活動能夠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順利展開。此外,要發揮農村文化活動尤其是民俗文化活動的自娛作用,形成由文化服務對象互相提供文化服務的新局面,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的建設完善,使之和群眾文化的需求之間產生緊密的連接和匹配,讓農村的文化傳承人、農村的經營性文化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到其中,為社會文化力量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使村民從中獲得收獲[9]。
互聯網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會造成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善于發揮互聯網的價值和作用,規避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讓互聯網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得到體現。比如說可以通過電子產品的方式,使人民群眾在網上也能夠欣賞到各種具有藝術價值的表演;讓人們通過信息平臺去查看社區的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容以及各項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時間,讓人們主動參與其中,為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更有利的條件[10]。
新時期社會不斷進步,人類進入了更新的發展階段,如果要達到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就需要保障公益事業的順利組織開展,讓先進的文化在其中得到滲透和融入,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鋪平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方面也需要投入對于文化工作的支持和關注,盡量服務于大眾,耐心處理好群眾與政府之間的協調與和諧,使人民群眾感受到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對其生活造成的積極影響,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