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 明 孫鳴陽
2017年,山東省委印發《山東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方案》,明確提出:齊魯故地山東需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發揮領頭雁的帶頭作用,截止到2025年,達到基本形成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目標,努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體系、普及教育體系、實踐養成體系、保護傳承體系、傳播交流體系[1]。
近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時代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而至,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必將在此背景下適應時代潮流,才能讓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坐落魯北地區,作為齊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濱州市,可謂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都,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特有的民風民俗也是多姿多彩。濱州市政府及社會各界在傳承發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采取了很多舉措,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較好進展,但融入數字新技術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相對滯后。因此,依托已融入各個領域的數字新技術,推動山東省濱州市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作迫在眉睫。
本文以“智能+”時代為背景,以新興數字化技術與濱州傳統文化相融合為研究對象,即從大數據技術與濱州傳統文化相融合、物聯網技術與濱州傳統文化相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與濱州傳統文化相融合等多方面探索濱州傳統文化在數字新技術領域中的傳承創新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濱州的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濱州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實現濱州傳統文化傳承的創造、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傳承與創新,讓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里源遠流長;互動與共鳴,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的舞臺上大放異彩。[2]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奮斗創造,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飛速發展的數字技術,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了新的空間和路徑。在實踐中,可以把數字技術運用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經過歷史沉淀、積累的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文化的總稱。傳統文化包括服飾、飲食、居住形態、建筑方式、民間舞蹈、音樂、美術等多種領域,是反映一個民族特質、風俗、文明和精神的總體表現,是連接一個民族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也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與世界溝通,提升其對外形象的重要手段。濱州作為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傳統民間藝術異彩紛呈,如發源于惠民的木版畫及剪紙、無棣扎染等民間工藝,具有深厚的鄉土氣息,獨具藝術風格。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五大數字技術正勢如破竹地滲入各個領域。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采集,通過云計算技術進行信息傳輸,物聯網技術進行信息的交換和通信,區塊鏈技術進行信息共享,使各技術智能化,五大數字技術可以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五大數字技術,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助力山東省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從而帶動濱州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大勢所趨。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最早提出大數據(BigData)的概念,將其稱為第三次浪潮的精髓[3]。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指出:大數據技術是一種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等方面遠遠超出傳統數據庫的軟件工具能力,其特點可歸納為數據規模海量、數據流轉快速以及數據類型多樣和價值密度低。由此可知,大數據的特點是數據量巨大,當然巨大的數據量也是大數據的價值,正是需要利用大量的數據,將“碎片”拼接,化零為整,找出數據背后事物的本質。但并非只是單純地找到數據即可,單純的數據量的積累不一定能反應出事物的本質,因為還需要找到數據之間的關聯性。
由此可見,數據的價值在于深度挖掘,找到數據內在的關聯性,并分析相關數據之間潛在的關系,有利于促進數據挖掘,搞活數據從而產生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利用大數據技術,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即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數據流通與數據交易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雖收集大量數據,但不能從中找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創造其巨大價值;利用大量數據,分析手段單一,不能深層次地挖掘隱藏價值;對于數據的處理模式不夠平滑,應對問題不能對癥下藥,過多高端處理模式尚未打開并得到應用等。
物聯網是通過將無線射頻識別(RFID)、無線網絡、無線感測設備、影像偵測等技術與物體高度整合,形成一個網絡,使這些物體成為具有智能的對象,對象之間可作自動識別和智能管理,并實現物體之間的互動識別和信息傳遞。物聯網最基本的概念是將各種不同的智能對象鏈接成一個可與人類互動的網絡,并賦予智能對象存取因特網的能力[4]。通俗地講,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大量的數據進行收集和使用時,安全和隱私問題必將成為最大的風險。
由于濱州市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正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涉及文化傳統相關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和推廣的基礎設施需要逐步建設,另外在使用觀念導向、研發投入以及大規模基礎網絡和系統軟件構建等方面,都需要很高的資金注入。同時,使用物聯網技術助推各領域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低于所投入的技術成本。因此,目前的物聯網技術主要在大都市及都市周邊地區集中進行示范性應用和推廣,尤其是在網絡能力指標表現突出、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的城市及地區,比如濟南、青島等千兆城市。
就整體而言,濱州市文化傳統的智能化還處于人工智能的低層次階段,距人工智能基本達到全面普及程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濱州市對人工智能還不夠重視,缺乏人工智能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對人工智能專家“請進來”“用起來”的落實重視度不夠,無法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人工智能與濱州傳統文化產業融合的內驅力不足,進而導致傳統文化產業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層次較低,二者融合發展深度不夠。另外,傳統文化要求保留傳統特色,排斥新技術的介入,這也極大地限制了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此外,雖然濱州市有個別企業正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試圖打造新型文化產品,但多數因為種種條件限制而在過程中夭折,或是很難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優越性,仍未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普及與推廣。
作為蘊含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濱州市,仍然面臨堅持傳統手工制作為主的擁躉,認為數字化、智能化會影響破壞這一秩序,在接受新事物、新概念上會有一定的困難,新舊文化易產生碰撞沖擊。因此,目前看來文化產品的生產仍以手工制作為主,智能化制造工藝尚未廣泛普及。人工智能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產品制造的銜接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有待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傳播、傳承、陳展等領域的創新還有待提高,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產業發展還有更大的空間與未來。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數字新技術的應用正處于全面推廣階段,數字新技術與濱州傳統文化相融合已順風扯帆。因此,濱州數字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經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應用大數據等數字新技術,需要政府加強基礎投資力度,保護有價值的數據,推廣和普及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成立大數據網絡統一管理機構,實現技術的共享共用。
濱州政府可以使用公共資金建設各種類型的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數字藝術館等,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大眾傳媒資源,借助專業機構深度解讀數據要素,創造知識性價值,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技術的應用價值。例如,運用大數據來講好濱州故事,做好濱州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對增強濱州市民的文化自信、維護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建立數字圖書館,通過數字圖書館,讓濱州民間文化(呂劇)、濱州民間美食(鍋子餅)、濱州民間工藝(扎染、木版畫、剪紙)等傳統文化走出去,同時也將濱州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物媒技術利用物聯網、AR/V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將世界進行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對世界中的信息空間和用戶空間實現互聯并進行整合,使世界與信息空間、世界與生活空間相融合,實現“人—機—物”三元空間的信息流動和傳播[5]。
物媒時代的到來,各地都具有其獨特的條件,通過各地域制造產出的特色文化商品,帶動各地地域文化的“物媒流”以潛移默化的傳播方式滲透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形成“物物相連”“物跟著傳播走”的低成本高覆蓋的精準傳播方式,即地域特色商品通過傳播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帶動起來、活起來。比如游客來濱州旅游,可以利用手機二維碼掃描濱州的特色美食(邢家鍋子、濱州芝麻酥糖、沾化蝦醬、無棣大山燒雞等)、民族工藝(木版畫、剪紙、扎染等)、景區(中國孫子兵法城、杜受田故居、唐李庵等)相關介紹,就能把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特色工藝品的制作工藝及風景名勝的歷史文化背景以三維模型、沉浸式全景視頻、動態圖片、立體文字等多樣形態的信息呈現出來,同時,體驗好的人還會通過各種形式發布到網絡平臺進行經驗分享,并且留言欄中的信息也會被更多的人關注,一些好的建議還會被推送和置頂,傳統文化在無形中快速傳播,促進濱州傳統文化在全國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萬物中的各主體、各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有著內在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在“云時代”的今天,傳統文化與數字新技術能否無縫銜接,傳統文化中的衣食住行各要素與產業能否深度融合,各傳統文化創新主體與相關產業的生態能夠有效和可持續。全鏈條科技創新生態,需要各個相關實體之間、各要素之間以及它們與經濟發展之間不斷產生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個具有內生和協同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
在5G數字時代,數字生態迅速崛起并已蔓延至各個領域,但在傳統文化領域的應用依然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一些三、四線城市,數字化、智能化普及率低,經濟發展緩慢。反之,大力發展與倡導數字化、智能化,誰快人一步就能先搶到發展先機,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比如柳州現代螺螄粉產業園區運用“5G+互聯網云監管”,建立螺螄粉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成品銷售的全程監管機制;瀘州基于5G的數字化無人工廠,實現傳統白酒釀造系統智能化,由傳統模式走向量身定制;常州運用的“5G+AI缺陷檢測”系統,1-2秒就能完成瑕疵檢測,比人工識別快30倍。由此可見,應打破固有思維,摒棄固有觀念,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大力倡導普及數字化、智能化,構建全鏈條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這樣才能搶占先機,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數字中國戰略、助力弘揚傳統文化正當其時,數字智能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數字新技術的應用將促進全球一體化的加速發展,本文以基于“智能+”時代的數字新技術賦能濱州傳統文化傳承為研究問題,運用大數據統籌分析濱州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現狀,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優勢,深入研究濱州市的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和新模式,實現文化、精神以及知識的重新鏈接,促使經濟化社會加速發展,打造數字化先鋒時代,推動濱州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實現濱州傳統文化傳承的傳承、創新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