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寧 甄冬雪
智利紀錄片導演帕特里克·古茲曼曾評價紀錄片對于國家而言的作用:“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1]。紀錄片長久以來都緊跟時代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一些篇幅較長、內容和畫面乏味的傳統紀錄片也在為適應新媒體而轉型,還有題材老舊、受眾群體的局限等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故宮100》的創作團隊創新性地運用了未來影片的模式——微紀錄模式。本文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央電視臺合作攝制發行的微紀錄片《故宮100》為例,對這部獲獎作品的影像設計理念、藝術手法和鏡頭設計語言等進行探討分析,試圖探究故宮題材微紀錄片的藝術特色。
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資源在新媒體語境下進行影視藝術創作并得到有效推廣和傳播,近年來,傳統紀錄片轉型進而形成適合時代變革需求的微紀錄片,新媒體時代的特性使影視創作發生變革,各大媒體平臺逐步開設微紀錄片板塊并推廣出很多微紀錄片作品,例如鳳凰網的《行者無疆》、搜狐的《搜狐大視野》、愛奇藝的《西藏微紀錄》、優酷的《侶行》《季錄》;南京廣電的《城殤》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央電視臺繼紀錄片《故宮》之后,第二次以故宮為主題合作攝制發行的《故宮100》等多部作品,都以其微紀錄的影像形式大受好評[2]。
以新媒體傳播平臺為載體,創作更加獨特的微紀錄片成為當今時代的需求,也是數字化生存時代紀錄片長遠發展的重要前提。微紀錄片的創作與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創新性結合緊跟時代的步伐,抖音、快手、微視以及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的用戶需求節奏加快,滿足人們的碎片化讀圖與觀影形式,形成更具傳播力、表現力的微紀錄片正以嶄新的形式構建紀錄片傳播發展的新局面。
《故宮100》每集6分鐘的短時長就是為適應新媒體而做的設計,力求在短小的微紀錄片中講述豐滿的、真實感強的故事。創作團隊在攝制《故宮100》的過程中,就已經考慮到新媒體受眾碎片化觀影的特征,將整部影片化分為四個大部分、細分為一百個小部分,這樣微紀錄片既可以獨立成短片又可以組合成長片,更有利于滿足新媒體受眾的不同需求[3]。微紀錄片的制作團隊不僅要注重滿足電視頻道對微紀錄片的需求,還要注重大眾的需求,盡量滿足新媒體受眾需求以及媒介對微紀錄片的傳播趨勢。
故宮一般指北京故宮,別名紫禁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僅是明清時期的皇宮,更是一座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中華文明的聚集地,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歷史基地。故宮作為龐大的建筑群體,多次被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作品的創作對象,影像化的呈現方式也是對故宮歷史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推廣。以故宮為源泉的影像創作有很多,故宮題材影視作品包括《故宮》《解密紫禁城》《紫禁城之謎》《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100》《我在故宮六百年》《故宮新事》《紫禁城》等多部故宮題材的紀錄片影像作品,更體現出故宮是一座歷史文化的藏寶閣,文藝工作者和創作團隊越深入地去挖掘,就越能被它無窮無盡的魅力所震撼。
微紀錄片《故宮100》就是對故宮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以故宮為源泉從故宮博物院延展到整個華夏大地,講述從古至今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該片運用每集6分鐘的時長精巧地講述故宮的100個殿臺樓閣的空間與歷史故事,繼紀錄片《故宮》之后,又一次將故宮呈現在影視語言中,運動諸多特殊視角以及微距離攝影展示了故宮建筑的精致,結合建筑動畫生動呈現了故宮建筑的布局與細節。該片無論在敘事故事、拍攝手法以及技術手段等方面都對微紀錄片的興起發展做出了重大創新。
從《故宮100》的片名和整部微紀錄片的結構模式來看,該片講述了紫禁城里100個殿臺樓閣空間里發生的故事。每集分別呈現出故宮里不同殿臺樓閣的宏偉建筑的細節內容,從午門開始到角樓、金水河,再到前后三殿,再到最后的神武門[4]。該片“以小見大”的影像設計理念,以每集一個殿臺或物件為開端,詳細呈現出有關殿臺樓閣內外的歷史文化與故事經過,不僅升華了故宮建筑的價值,同時傳播了故宮歷史文化知識,使觀眾沉浸在故宮歷史文化之中,表現出故宮歷史文化的生命力,使觀眾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5]。
《故宮100》的創作團隊從宏觀建筑到微觀的影像敘事結構設計,運用宏觀主題線索性敘事轉化為微觀敘事結構形式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將敘事過程分集講述,能夠給觀眾帶來既連續又整體的觀影體驗。這樣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形式雖然是獨立的散點片段,實際上是通過多視角片段產生關聯,形成一個新的生命體,將故宮的元素分散再組合,更加精練地講述建筑的細節,用微紀錄的方式拍攝故宮的角落,將建筑的美學價值提升,讓故宮煥發新活力。設置這樣碎片化的分集結構,運用“以小見大”的影像設計理念講述故宮博物院里100個殿臺樓閣的歷史故事,因此每集不設置過多懸念,盡可能進行單一性的主題表達,更加鮮明地講述一個建筑或是一個典故,碎片化的敘事形式大多采用微觀視角切入,開端直指主旨,契合微紀錄片言簡意賅的創作特性。
寫實風格是紀錄片拍攝最突出的特點,使得畫面語言更真實有看點,《故宮100》每集大部分都采用寫實風格的藝術手法,在寫實特性的基礎上,微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過程是對于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表現過程,使過去的事物重現在畫面中,實現了寫實與表現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這是其美學價值功能的創新。比如第10集“國家儀式”中,合理運用自然光影鏡頭寫實拍攝了每日清晨故宮的門被一扇一扇打開,游客們紛紛進入故宮的情景,完整的畫面構圖表現出游客必經的太和殿廣場,達到寫實風格的藝術效果。運用情景再現的拍攝手法再現了國家儀式新皇帝登基大典的舉行,文武百官朝拜,表現出太和殿廣場上的官員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的畫面,實現了藝術手法的寫實與表現相結合。
與之藝術手法相似的還有第12集“光影時間”中,寫實拍攝了打開午門游客進入故宮,利用獨特的光影鏡頭表現日冕的作用,形成長時攝像記錄,短時播放的美景,達到寫實風格的藝術特色。運用情景再現的拍攝手法,模擬拍攝了歷法之爭,很直觀清楚地向我們展現了康熙和鰲拜午門相約權力之爭的歷史故事,同樣實現了藝術手法的寫實與表現相結合。運用情景再現的拍攝手法能更加清晰明了地將歷史展現給觀眾,比如第14集“金磚墁地”中,情景模擬再現了古人制作地磚的方法,江南的土作為原材料經過很多道工序煉成稠密的泥,最后經過篩選成為金磚的過程,這種對真實的制作工藝的表現過程,使過去的事物重現在畫面中,實現了制作金磚工藝的傳承與推廣;第24集“皇家殿試”中,同樣運用情景模擬的拍攝手法再現了古代殿試的考試畫面以及清代朝廷廢止了實行千年的科舉制度前的最后一個探花從正中御道出宮的場景,此時鏡頭畫面的朦朧感也給受眾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
《故宮100》創作團隊在進行微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對拍攝視角、畫面構圖、鏡頭景別以及運動鏡頭等方面多元化鏡頭設計語言提升了視覺效果。比如第1集“天地之間”,作為一百集的開頭,鏡頭從故宮旁邊的百姓家擺滿菜肴的飯桌切入,推鏡頭到衣柜上的鏡子反射出故宮的樓閣,再過渡到鏡像鏡頭拍攝故宮建筑,形成故宮天空之城的景象。這種主觀干預拍攝視角,利用鏡像做出的鏡頭設計,改變了現實環境,創造出了新穎的拍攝視角,給受眾既熟悉又陌生的觀影感受。第100集“看見看不見”,作為一百集的結尾,鏡頭從不同角度表現關閉故宮大門切入,再用米尺精準測量還原故宮舊照片的位置,還原老照片的拍攝場景以及1900年雜草叢生的太和殿廣場、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等地點與如今故宮現狀形成視覺錯位鏡頭,創造了視覺表現新視角,給受眾帶來了今夕結合與對比的觀影感受。結尾以拍攝孩子們在故宮里的畫面結合孩童聲朗誦《故宮三字經》結尾,為《故宮100》畫上完美的句號。
微紀錄片《故宮100》的成功之處少不了自然光影視角以及運動鏡頭的合理運用,整部微紀錄片每一集都將坐落在故宮位置一成不變的建筑活靈活現地呈現,全方位表現了故宮建筑的功能性與審美性,給觀眾帶來了觀看故宮影像博物館的視覺效果。比如第31集“御門聽政”中,利用月亮的自然光影視角以及運動鏡頭拍攝了故宮樓閣上的吉祥瑞獸,形成獨特的自然拍攝視角表現神獸的靈動體態,運用了寫實風格。又運用移動鏡頭拍攝的同時再現了大臣們行跪拜禮的情景,當大臣們準備起身時便自然消失于鏡頭畫面,體現了寫意攝影的美學特征。該片拍攝視角多以故宮為背景,可以說整個故宮既是見證者也是傳承者,在制作過程中盡量減少了大場景的遠景拍攝視角次數,多運用特寫與近景鏡頭以及借助自然景象的拍攝視角。比如第5集“四面玲瓏”中,多運用移動鏡頭拍攝故宮里造型最復雜的角樓,夜晚畫面切換自然拍攝視角以水為鏡,表現出角樓別致的水中的倒影,鏡像鏡頭設計畫面感和氛圍感表現力十足。第27集“九五至尊”中,運用人物再現表現末代皇帝的身影以及再現朝廷大臣和當今游客相結合,呈現出古今場景對比的獨特鏡頭設計,使受眾沉浸在故宮影像的魅力之中。
運用運動鏡頭和擬人的拍攝手段相結合是賦予故宮事物擬人般活力的一種體現,擬人的角度使受眾更加身臨其境親切地感受故宮建筑與事物的魅力。比如第7集“威猛銅獅”中,以擬人手段拍攝太和殿門口的銅獅,并以第一人稱視角解說道:“我是百獸之王,也曾叫作狻猊?!碛安⒉还聠危锇榫驮诟浇??!边@是紫禁城里最大的看門獅子,在太和殿門前每天看著人們通過午門跨過金水河進入故宮。以擬人手法的第一人稱視角解說威猛銅獅的內心獨白,賦予靜止事物“活”的特點,給觀眾帶來了親切感十足的視聽享受。
與其他故宮題材紀錄片相比,微紀錄片《故宮100》創新合理運用了動畫元素,比如片頭運用動畫特效表現紫禁城的全景模型,展現各個宮殿名稱的動態效果,象征用微紀錄的方式放大每處角落。在科普故宮建筑構造與名詞解釋時經常運用動畫的形式進行講解,比如第2集“至大無外”中,運用建筑動畫技術展示了庭院的結構與釋義,引出現實中國家的庭院天安門廣場,表現國泰民安的景象;第11集“檢閱天下”中,運用動畫制作了古代人們一挑一擔蓋高臺的場景,動畫再現了須彌石座建筑,作為故宮里最大的高臺至今猶存;第40集“宮廷繪畫”中,將《光緒大婚圖冊》運用動畫技術由靜到動、生動形象地展現出畫中的歷史景象,實現了超乎想象的影像表現,使觀眾沉浸在歷史的魅力中。
在運用動畫元素闡釋的同時,離不開解說詞講解的運用,比如第3集“有容乃大”中,寫實拍攝了紫禁城正式的大門,午門是故宮中最大的門以及故宮中軸線的開端,同時運用動畫效果展現并全方位地講解午門的形制類似古代木建筑中的連接部件榫卯,照應主題展現午門的氣魄;第6集“玉帶天河”中,解說玉河即金水河,是指皇宮里唯一的河流,運用動畫展示了故宮前庭是小橋流水的格局,同時解說這是風水中背山面水的尊貴設置以及對五座金水橋象征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傳遞給整個國家的寓意;第18集“鎮殿神府”中,運用動畫技術將道教的璇璣八卦中被視作斗神以及天子象征的北斗七星活靈活現地表現在畫面中,向觀眾闡釋了斗神的由來與象征;第22集“木建筑”中,運用動畫制作出樹木旁邊搭建物的畫面以及用動畫形式表現出紫禁城的木建筑構造,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木建筑群并與國外的磚石建筑形成對比。
與其他以故宮為題材創作的影像作品不同,《故宮100》創作團隊運用了介于傳統紀錄片和短視頻之間的微紀錄模式,使該片同時具有短視頻的呈現特點以及紀錄片的寫實性與故事性。簡短的敘事方式、多元化的傳播模式以及傳統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傳承,形成了“以小見大”的影像設計理念、寫實與表現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多元化的鏡頭設計語言和動畫元素的合理運用等藝術特色。
《故宮100》推出至今都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相對成功的微紀錄片作品,對故宮歷史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推廣的過程中,將持續對大眾產生深刻又長遠的影響。在微紀錄片創作中都應更加重視題材的代表性,對于優秀傳統文化、非遺以及民間文化的影像化呈現是對歷史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對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