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蓓
馬郢社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地處皖中江淮分水嶺,地勢起伏落差大,水利設施薄弱,自然資源匱乏,是典型沒有山、沒有河、沒有景點的“三無”村。
如果時光回溯到七八年前,不要說戲劇節,連看場戲對這個小村子都是奢望。但正是在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馬郢得到快速發展,使首屆“馬郢戲劇節”的舉辦成為有可能實現的愿望。與此同時,在此背景下的青年人的思政教育與戲劇、鄉土文化有了創新融合的新路徑。
2015年之前,馬郢村從未接待過一位游客,短短幾年時間,通過黨群干部創新的發展模式和不斷努力,這里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生活體驗目的地,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累計接待200萬游客,成為合肥市800萬市民以及周邊城市六安、淮南、蚌埠等城市居民休閑娛樂度假勝地之一。
合肥市第六批選派干部2014年11月來到了長豐縣楊廟鎮馬郢社區,通過選派干部與全體社區居民的努力,馬郢社區摘掉了“貧困帽”,村民走出了“貧困列”,由他發起的公益項目“馬郢計劃”把貧瘠的生態資源“變現”使馬郢村走上了致富路。
對當下的馬郢村,鄉村振興戰略是讓廣大鄉村農民獲得更強的幸福感,同時促進鄉村現代化建設,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人才是關鍵。用青年農民熟悉的、具有家鄉特色的方式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調動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青年農民心甘情愿回到鄉村建設美好家園的關鍵。
近些年,馬郢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板。退休閑不住的老人、在城里創業碰壁的年輕人、不同行業的創客、熱愛鄉村的返鄉人,以及眾多志愿者,都在這方土地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和未來一段時期的方向。馬郢村取得的成功離不開大量年輕創客、年輕人才的進駐,同樣,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吸引人才、年輕人來到鄉村創業、扎根同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近幾年,合肥圍繞青年人才的興鄉、返鄉、下鄉,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撐采取了諸多行動。如大學生暑期的“三下鄉”、100多名青聯委員針對鄉村振興組建科技、規劃服務團等。
只是對蓬勃發展的鄉村而言,人才需求的量還是非常大。這就必須對原有鄉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進行改革,否則繼續采取開會、念材料、背規定式的單向灌輸,“宣傳闡釋不到位”的問題將繼續存在。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立足現實、著眼創新,結合鄉土文化向農民、年輕人正確傳達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這是國情,也是我們的文化特色,這從馬郢村就能看到。選派干部來馬郢三年了,目前在做一個農場項目,這個項目包含有機生鮮栽培、鄉村旅游體驗、自然教育等。在參與馬郢建設期間,加深了對農村的理解和認知,也更加認可馬郢計劃。未來,伴隨著創客業態的不斷增加,這里將有更多的新項目。馬郢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王義強的說法極具代表性,他在這里找到了鄉土味和價值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根植現實、緊跟時代,文藝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并反映人民的關切,文藝才能充滿活力。作為參與和觀察馬郢發展的一員,筆者深受這方鄉土的感染。自2018年起,筆者通過資料收集、深入采風,創作了以馬郢發展為背景的原創多幕舞臺劇劇本《幸?!?。2020年在全面脫貧這一特殊年份里,筆者將該劇作為學生畢業大戲進行排演。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教授說,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雖然近半數中國人被轉移到了城市,但城鎮化的道路仍碰到不少問題。與此相應的是,中央政策也從城市化發展到城鎮化發展,再到鄉村振興,邏輯不斷遞進和變化。這說明,“鄉村的問題才是最后的根源性問題”,只有解決了鄉村問題,前面的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2]。為此,教師組以此次原創舞臺劇的創排為突破口,在教學組織中,讓學生走進鄉村,按照既定計劃去指導學生開展生活和藝術的積累。同時,推進社會實踐、采風等,為學生積累創作素材提供幫助,“沉浸式”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提升他們的責任和使命感。在接觸劇中一個個原型人物,如“龍蝦哥”“邵老師”“瓜嫂”、第一書記……以及通過創業者對當下鄉村發展的切身介紹后,學生發現鄉村原來也可以很“潮”、創業者中也不乏踏實肯干的“網紅”。于是,最初的抵觸排演逐漸過渡到了飽含深情、自信塑造劇中人物,不少人甚至和人物原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關鍵的是,這次創排讓學生加深了對國家戰略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這次排演對藝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直觀有效地補充,在推動青年人走進鄉村的同時,調動了青年人心甘情愿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積極性,符合未來我國經濟建設重要一環的整體需要。
近期,在馬郢舉行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戲劇、鄉土文化創新融合交流研討會”上,安徽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學院院長王琰說,青年的特點是最積極和最富有生氣的,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思政工作在立足現實、著眼創新的同時,更應結合戲劇專業和鄉土文化的特點,“以現身說法、親身演繹的方式向青年人正確傳達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
因此,這種“融合”就是摒棄以往照本宣科、大而化之,用口號、文件去解讀文件,而是吸收鄉土文化中的養料,結合戲劇藝術的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得到鄉土事實的印證。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年輕人。
馬郢,離壽縣不遠。當年,楚國在這里筑烽火臺,保障楚國都城“壽郢”的安危;在戰亂之時,換來一方安康。這才讓楚國后世子民為念“郢都”,樂于將村鎮綴以“郢”命名,“馬郢”正是來源于此。
豐收喜樂會、村晚、馬郢小劇場、馬郢朗讀者等一系列主題品牌文化活動讓馬郢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地”。這些年,甚至連中華頌“小戲小品”活動也連續三次來到馬郢,游客和村民零距離欣賞了孟廣祿、白燕升、李小峰等眾多戲曲藝術家的表演,對當地鄉村文化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更讓都市里的市民找到了鄉愁的落腳之地。
在馬郢舉行的研討會上,安徽商報社新媒體部主任馬翔宇認為,著名戲劇家熊佛西在20世紀30年代主持的“農民戲劇實驗”,可以被認為是早期戲劇人對中國鄉村振興的一次探索。鄉村與戲劇的關系可以用密不可分來形容,當年,大字不識的中國農民,是通過看戲傳遞經驗和智慧的,在中國大地存活的數百個劇種,蘊含了大量民間智慧和傳統文化。
回到馬郢,創客們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他們依托合肥方言,將當地的順口溜“挖芋頭”與馬郢的“紅薯節”相結合,《來馬郢,挖芋頭》主題歌成了網紅曲。不僅如此,馬郢還通過打造“戲曲小劇場”,通過戲曲的演出,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
凡此種種,讓馬郢“火”了,也使馬郢有了讓年輕人天然接近的因子。有人還將馬郢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偏遠小鎮——克里德小鎮做了橫向的比較??死锏滦℃偽挥谑ズ采矫},海拔2712.72 米,距離最近的大型機場約五個小時車程,鎮上常年居住著約350位居民。由于當地原有的銀礦產業沒落,小鎮了無生氣,但一批戲劇人拼力建起的劇院竟成為當地重新支撐起經濟與連結人們情感的重要因素。除日常演出外,每年戲劇表演季,美國各地的戲劇愛好者都會趕往這個小鎮,帶來人流量也帶來生氣和經濟。
安徽省作協副主席胡竹峰認為,“馬郢正在進行一場試驗”,一場讓戲劇走向鄉村、走向民間的試驗。與此同時,通過鄉村戲劇文化去拉動和促進當地的建設、發展,也慢慢探索出了自己的經驗。如果說,古希臘戲劇的源頭發端于鄉村對葡萄酒節的慶祝,或者,阿維尼翁戲劇節等聽起來更洋氣,但對當地而言,戲劇節的舉辦最關鍵的還是在于能否還戲于民,讓游客、村民愛看戲,更關鍵的是吸引更多年輕人親近鄉村,進而發展愛好并去建設鄉村。這些,都讓馬郢的創業者感受到了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需要更多具有鄉土文化傳承能力的精英,戲劇人才當然是該精英的一部分[3]。作為此次馬郢戲劇節的提出者“石榴(網名)”,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在馬郢找到了故鄉創業的熱情。對更多大學生來說,通過對鄉土文化傳承精英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目標、鄉土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和鄉土文化中誠信、勤勞、淳樸、勇敢的精神與青年人思政教育相結合,這樣才能更高效地促進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
通過此次原創劇目《幸?!返膭撆偶跋嚓P座談會,筆者發現,鄉村市場對戲劇的渴求是可以挖掘的,創排也可以推動戲劇人才在鄉村的新型創業,提升學生對國家、未來的自信。并且以高校教師為依托與鄉村攜手,可以解決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不足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輔導、帶動,讓青年學生自己擔負起身上的責任,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相關路線、方針和政策。
在座談中,有大學生表示:目前很多農村現實題材作品的模式化問題突出,許多劇情構思高度雷同、驚人一致;也有老師表示,比如扶貧戲,許多作品誤把題材當作主題,為寫扶貧而寫扶貧,卻沒有深刻挖掘扶貧背后的社會意義、審美意義,這就失去了作品應有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安徽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章玉政認為,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農村不再是封閉落后的地方,信息傳播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農民的文化需求內容會更加豐富、更加多元化。當前,農民欣賞戲劇既是娛樂,也是享受傳統文化,不同的地區又因為語言、民俗和文化底蘊不同而呈現出“多元化”現象。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戲劇融合,不妨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梳理,對高校周邊鄉村振興的鄉鎮、村進行梳理,篩選其中的典型案例。案例篩選的依據可以包含發展模式、發展人物、地理位置等。
二是整理,對這些案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以及在新媒體盛行背景下,用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編輯整理,改變以往對鄉村發展進行介紹時的模式化、套路化,用新方式講好新故事。
三是組織,除戲劇表演專業學生外,其他對口專業學生也都可以針對性組織走訪這些典型的發展案例,邀請鄉村干部、鄉創人物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延長學生住村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零距離接觸、感受的機會。
四是座談,針對所觀、所聽、所想進行座談,請學生代表講述自己的感受,針對不同專業開展創作大賽,激發青年人的創業激情。同時,邀請專家介紹當前國家鄉村振興的發展狀況、政策導向,提升學生的認識[4]。
路徑雖然看似簡單,但其中涉及的資源離不開政府以及主管部門的主導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鄉村振興缺少青年人身影的現狀。畢竟,鄉村的文化振興和鄉村思政教育中的正向能量傳播的主力是青年人,想真正實現青年人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理解和支持,創造和諧鄉村精神文明環境,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
鄉土文化帶給青年人的是一種故鄉文化的認同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民族文化的來源。其中,戲劇是由演員——青年人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文化、鄉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和融合,需要將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建設目標與戲劇化、本土化、自然化、生活化的文化結合,需要多種多樣的滲透,培養青年人的地域認同感、文化認同感,進而使青年在思想認識上得到升華,提升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