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蕓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 徐州 221004)
隨著現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研究,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從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如何更好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是未來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課程內容主要是西方音樂史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包括每個時期出現的作曲家以及相關音樂作品,從教學領域來看,該課程的內容是比較繁雜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詳細規定了該課程的課時和教學計劃,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計劃安排得并不太合理,教學內容無法按照規定的課時進行,教師不能深入地、高效率地展開《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的課程教學,更無法保證教學內容的深度以及拓展性方面。由此可見,如果科學運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學生在課前可以在線上進行預習,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增加更多的學習時間,課堂上師生進行研究討論,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和透徹地掌握教材內容。
《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前提。根據教案分析發現,多數教師認為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對不同時期的不同作曲家以及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但是從人才培養和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思維,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最終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的課程內容主要在于講解理論知識方面,音樂欣賞也占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以理論教授為主,學生主要就是記筆記、背重點,通過死板的方式掌握不同的音樂歷史發展時期出現的作曲家和音樂作品。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師生互動較少,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機會也少,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并且該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是卷面考試,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導致大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則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果,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專業人才。
《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這是一門了解中外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音樂史論課程。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對中西方音樂歷史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拓展了學生的藝術視野,為高校音樂教育學生的藝術實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師提前錄制視頻資料發送到平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初步了解,在線下課堂上就不懂的問題或有疑惑的地方與老師進行研討學習,實現更佳的學習效果。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充分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探索這門課程的教學發展之路。
結合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本文提出了將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
線上資源庫,包括課前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點、課程重難點、相關視頻歌曲和音頻材料等等。每節課都有相對應的任務單,課前根據教師發布的任務單,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自主討論。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發問卷調查,針對問題確定教學重難點并進行詳細講解。課程團隊設計和優化了教學課件,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的教學,從而擴大授課的信息量以及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教師通過討論來引導學生利用平臺上的教學內容和資源,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以關于浪漫主義時期的課程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課前讓學生打開平臺上已有的資源庫,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些基礎知識點,掌握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特點。通過課前線上的學習,學生對這一時期出現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作曲家的作品來欣賞。其中,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他的作品包括《魔王》《菩提樹》《小夜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干枯的花朵》等,并且大量歌詞都是采用的著名文學家的詩篇佳作,比如《野玫瑰》這首歌曲采用的是歌德的同名詩詞。基于同學們課前了解的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著重講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和聲樂體裁,并針對每個特點組織欣賞一首作品,通過具體的作品使學生掌握音樂特點。
《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是一門對于理論實踐和問題分析能力要求較高的一門課程。因此,當前提升音樂史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是增強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以及完善實踐教學模式。教師要改變只抄筆記不思考的教學方式,要有針對地設計教學環節,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實踐表演的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互動。相關人員可以開發與教學平臺相對應的教材。相關人員在編寫教材時可以附上二維碼,把教材相對應的視頻或者音頻資料與之關聯,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掃碼進行了解。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視唱樂曲的主旋律,還可以對作品的樂譜進行分析,改變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將其轉換為理論教學加實踐的組合形式。
例如,在課前學生通過教材掃碼了解了浪漫主義時期的相關音樂作品,發現了這一時期的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受的特點,且作品常常帶有自傳色彩。有時候,他們還會將一首首的歌曲連接起來表達更加豐富的內容,這就是“擴大版”的藝術歌曲——聲樂套曲,也是浪漫主義音樂派創新的一種藝術體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聲樂套曲的主題旋律進行欣賞和哼唱,引導學生分析聲樂套曲,實現從單一的理論教學到理論教學加實踐的轉型。
平臺資源庫包括電子講義、音樂資料庫、教學視頻等多層次的教學資源體系,通過平臺資源,學生可以在課前學習教師發布的單元導學及任務單,明確學習任務,了解課堂知識點。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提出問題,教師隨時可以針對問題進行同步解答(包括音頻和視頻)。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突破重難點、課后拓展。學生在課前階段結合項目任務以及問題展開學習。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完成自主學習和測試任務。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確認課堂教學重難點,并在課中突破重難點,講練結合,進而強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中外音樂史的發展演變過程,分析每個時期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完善其知識結構。此外,在設計《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分別要明確線上和線下的學習目標,建立基本的學習任務單,從整體角度出發來完善自學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線下課堂中,學生主要結合教師的設計,解決課前學習時出現的問題,在完成課堂任務的基礎上提高合作能力。
課后拓展階段,教師依托信息化手段,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發布形式多樣的課后實踐任務。教師在課后利用教學平臺資源庫中豐富的影音資料來加深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通過在音樂欣賞中加入表演元素并結合其他藝術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表演與創編,使課后作業更加富有實踐性。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改變歌詞、節奏等方式提高創新能力,將“創新理念”融入課后作業。例如,在課后拓展部分,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歌曲的名家還有很多,讓同學們在課后繼續搜集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作品來欣賞。對于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小夜曲》《野玫瑰》,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歌曲的歌詞和創作背景進行表演創編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富有幻想性,那這一特點在藝術歌曲當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聆聽舒伯特的歌曲《鱒魚》,讓同學們仔細思考歌曲表達了什么意境,進而引導學生理解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深入挖掘主人公對于自然的內心感受與其人物性格之間的密切聯系。
在混合式教學中,學生是真正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評價要注重課堂資源融入方面,學生評價要注重課前預習、課堂參與度、課堂討論等方面。當然為了深入考查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我們也不能忽視終結性評價。因此,評價形式應采取線上線下兩種形式,線下形式即課程考核要采取集中考試的方式來進行考核,線上形式即注重線上參與等數據統計并進行有效考核。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要相互結合,例如將平時線上的打卡次數、提問次數、參與討論等納入平時成績,再結合期末考試進行考核,這樣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體現了過程性評價。此外,教師與學生的互評、他評也要相互結合,而且實踐部分也要被納入考核,比如教師組織學生對音樂作品主旋律的欣賞和模唱、音響聽辨、舞臺實踐等。只有構建出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符合課程的教學要求。我們也可以學習借鑒其他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取長補短,更好地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中外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它要求線上線下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改革要求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斷提升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教學信息化水平,切實提高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從而增加學生在音樂教育專業課學習中的成就感,最終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