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琴芳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上海 201399)
自我認知會影響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體驗生命[1]。因此,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并不是要找到一份什么樣的工作,而是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沒有強烈的工作需要。只有將工作視為強烈需要的人才會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和有毅力,因為工作對他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回報和獎勵。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學會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并不斷強化,引導自己更好進行職業規劃,找到工作的樂趣,帶領人們達到一種心流狀態,即米哈伊所說的“當一個人處于心流狀態時,他會全神貫注,在意識中沒有分神,不受干擾,雖然變化,過一小時就像過一分鐘那樣快。無論一個人做什么,當一個人全情投入時,都會感覺時間的軌跡消失了”[2]。
在人們小時候,常思考長大后會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成為什么樣的人。那時候,人會很簡單很輕易地就說出自己的夢想。成年后,或許我們也有夢想,只是缺乏了年少時的勇氣和自信,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夢想。我們害怕別人評價,害怕無法實現,害怕遇到困難,害怕很多未知。因為考慮到諸多現實因素,我們放棄了已經有的興趣或者還在尋找著的興趣。但是,在感到困惑的時候,我們更要走那條有選擇的路,更要努力地尋找改變生活的新方法 —— 我們只能從內心找到打開心靈牢獄之門的鑰匙[1]。我們從來沒有反向思維思考一下,假如我拋去諸多外在因素,只從本心出發,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其實付出的代價未必就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巨大。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或者很長時間,開始抱怨壯志難酬,抱怨工作環境。我們在選擇的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后變成了我們最不喜歡的自己,變得毫無斗志,毫無活力。所以,趁著我們還有時間,還有機會重新選擇,我們應該認真審視自我,找到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呢?首先,我們要認清自我,找到屬于我們的價值。這里分兩類進行討論。一是,對自我認知有一定的認識,即較早地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只是尚未完全確定。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可以尋求同行前輩的幫助,去了解身邊從事相關工作的前輩的個人成長經歷和工作心得,也可以上網搜尋相關領域專家的個人工作簡歷。充分了解和掌握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就業前景,以及自己在未來從事相關工作時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確定好職業目標以后,可以按照個人興趣來進行職業規劃,結合相關實踐活動確定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鍛煉和提升圍繞興趣展開的各項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升自己的個人競爭力。二是,對自我認識不夠清晰,尚未發現自己的興趣點。這里要說明一點,暫時沒有發現興趣點的人跟智力因素無關,而是跟成長教育環境、閱歷有關。這說明平時對自我方面的思考比較少。正因為如此,自我思考才顯得如此重要。
沒有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對外界關注較少,與外界比較疏離,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許自己在某一方面特別擅長,但是囿于思想的局限性,總是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框架內。例如,有很多新型職業是大家所不了解的,以至于在求職的時候大家一門心思放在既定的幾種崗位上。明明自己喜歡收納整理東西,卻不知道現在有收納師這樣的崗位,也沒想過自己要從事收納師這樣的崗位;二是缺少興趣愛好相關鍛煉和練習,沒有發展成為一門技能和特長。興趣是需要后天培養和練習的,可能某個階段我們有感興趣的事物,但沒有及時地發現和培養,導致它只是靈光一現、須臾而逝。等到我們發現卻又因為自己不擅長而失去重拾它的自信和勇氣;三是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有可能自己對某方面感興趣,但自己還沒發現。人總是旁觀者清,對于自己甚少了解。可能自己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或者擅長卻總是不自知,經由身邊的人點撥之后才知道。這里介紹三種方法:一是主客觀分析,我們可以結合主客觀分析,去探求自己真正的興趣。主觀分析,客觀分析,主觀我和客觀我。綜合以上意見,再經過實踐、實習,最終確認自己的興趣。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關注點,或者從親人朋友間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二是反推法,從未知到已知,從結尾到開始。三是逆向思維法。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里,可以反向求證自己的興趣。可以從自己不喜歡的方向著手,剔除不喜歡的,再去思考哪些是可能喜歡的方向。
強化興趣,把工作做好,做到極致、做到擅長,做到不可替代。興趣是開始工作的動力,而把工作做到極致則是強化興趣的源泉。光有剛開始工作的動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強化這股動力。如果缺少不斷推進工作的動力,那么工作無法為繼,興趣也會在工作的消磨中消失殆盡。這就要求我們僅僅從興趣出發是不夠的,還得一直學習,讓興趣成為工作中的助力。如果你能把工作當作一種積極學習經驗的過程,那么,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很大樂趣和個人成長的機會。不僅可以強化這種樂趣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還會引領我們時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去滿足該自我發展的需要。因為在發展興趣的同時,需要學習和補充很多的知識,來強化該興趣。
首先,為了得到良好的心理體驗,我們會從興趣本身出發,圍繞興趣開展相關工作。從興趣本身出發,有利于我們以更積極主動的心態面對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在第一時間樹立工作自信心,讓我們安心工作。在學校時,要特別關注自己感興趣領域內的行業發展方向和特定崗位要求;通過自由時間學習該興趣領域下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強化該方面的綜合能力,做到有備無患。其次,在興趣得到滿足時,我們會發現在特定的工作領域和范圍內滿足我們興趣的點,從而喜歡該方向的工作和負責領域。我們可以選擇該興趣領域下特定的工作崗位,通過相關實習進一步了解該崗位,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機會的話,也可以積極主動參加實習公司的相關活動,成為活動策劃、組織、實施的一員,提升自己的公司歸屬感,找到工作完成時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再次,劃定好明確的工作范圍后,我們發現,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在工作領域內的技術和素質要求,我們才有可能將工作做好,進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主動的思維模式,我們會主動學習來強化自身的工作能力,并且在這種正向反饋中不斷摸索更好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在實習中,我們作為新人,剛開始對公司業務和工作流程不是太熟悉,這時應當抓住一切能學習的機會學習,向公司前輩和主管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和工作技巧,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提升在某個局部和某個工作領域內的工作能力時,我們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尤其在獲得正面評價和反饋時,我們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渴望自己在更大的領域內發揮個人價值。由此我們把工作學習到的經驗和方法轉移推廣到更廣闊的領域,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調整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準則。我們個人從關注內在的興趣轉化為更加關注外在的世界,加深自我的韌度和深度。
一個具有活力和熱情的人,在每次打擊之后便能對人生和世界再度發生興趣,因此他戰勝了一切不幸,對于他,人生與世界絕不會變得如此狹小,以至于一次打擊就是一次毀滅[3]。興趣能讓我們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但也存在因為外在因素的干擾導致我們放棄興趣的可能性。興趣是發自人內心本真的愿望,一旦實現快樂的體驗,會加速我們對興趣的熱愛,反之則會讓我們失去耐心甚至徹底放棄。正如丹尼爾·戈爾曼那本富有影響力的書中描述的那樣,情緒智力包括監控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巧妙運用這些信息來指導思維和行動的能力[4]。
正因為興趣會受到情緒因素的影響,所以需要客觀分析。一是要冷靜客觀地看待興趣本身。興趣本身并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你看待興趣的角度。當在實習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或者問題時,這些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會影響你的情緒,導致你不開心、煩悶、生氣等。不要簡單地將問題歸咎于興趣本身,因果混亂。也許你會想,當初還不如隨便找一份輕松的工作,現在找了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不還是遇到很多糟心事。這是錯誤的歸因方式。要知道,每一份工作背后都是包含酸甜苦辣,沒有永遠的快樂和幸福,即使是你感興趣的工作也不例外。
二是定期關心呵護自我,呵護興趣。當興趣得到滿足時,我們會產生積極情緒體驗,激發工作熱情和創意。當興趣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體驗,甚至討厭興趣本身。盡管我們是從興趣角度出發去工作的,但不代表工作總是按照我們的心意來。有時候我們會面對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任務,盡管是在自己喜歡的工作領域內,但一想到如此難纏的客戶、領導的瞎指揮等情況,我們會討厭工作安排。也會對自己喜歡的興趣產生懷疑。這意味著工作并不總是按照我們的興趣來開展的,在工作過程中也許會碰到一些我們不想面對的人或事。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產生這樣的情緒也是情理之中。只不過,認清現實之后,現在我們看問題不僅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還要學會從工作中看待外部環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我們自我成長的一個證明。學會從現實出發,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總想著如何逃避,而是學會正面解決。事物之間的關系總是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我們在工作經驗不是太多的情況下,往往是把自己頭腦中的主觀想象投射到了現實職場中,總以為職場會跟我們頭腦中想象的完全一致。但經過實踐,你會發現其實不然。所以,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難時,首先要思考的是遇到問題怎么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能解決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冷靜思考過后,基本問題解決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思路清晰之后,我們不會過于苛責自己,不會把錯誤都歸咎于自己身上,而是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三是注意提防倦怠期,放松自我。對人來說,在現代生活中,情緒上的疲勞一直是主要形式之一[3]。我們會注意到工作時間越久,我們投入工作的精力和時間越多,我們越來越容易失去自我,越來越找不到原先的興趣動力。我們會覺得疲憊不堪,心情郁悶。這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預警,它暗示你是時候停下來讓自己休息一下。由于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我們很長時間沒有關注過自我,很少問問他過得怎么樣,甚至我們早已把興趣拋至腦后,不見當初的初心和熱情。這時會帶來一個問題,崩得時間越久,我們爆發得越厲害,無論對自我身心還是工作都極其不利。發現這個問題,我們要告訴自己停下來觀望自己的內心,放松一下神經,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舒緩壓力。此時無關乎工作,只是純粹的喜歡而已。通過適當的心理調節,我們放松身心,讓我們的興趣也保留住當初的那份簡單美好,不給它蒙上灰塵。
總之,讓興趣愛好有一個喘息休息的機會,不要讓它過度勞動。因為有的時候周邊環境、人的影響,會讓你產生不好的感覺。你會不自覺地想是不是興趣愛好的錯,如果我換一個興趣或者放棄這個興趣是不是就好了。其實有些問題本質不是出在興趣這個事本身,只是周邊環境影響你,破壞了你原本創作、工作的心情。這個時候,你要轉移一下注意力,將注意力放在其他興趣或者事物上,讓它得以休息、養精蓄銳。冷靜下來認真思考過后,你會知道興趣就在那里,它始終沒有變化,變化的是自己的態度和想法。我們會在心情煩躁、抑郁的時候,試著停一停,這是對興趣的滋養,也是對自我的呵護。
興趣具有變化性,接納、擁抱這些變化。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身體心理等原因不得不放棄自己曾經的興趣愛好;二是隨著認知加深,思考方式發生變化,感興趣的方向也隨著變化。興趣發生變化趨勢主要包括:一是原先興趣完全改變。在人們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越來越清晰時,興趣是會產生變化的。也許最初感興趣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會演變成另一個興趣。二是興趣發生遷移。同一興趣遷移到其他地方,遷移方向可能是同一工作領域內的不同對象、不同創作崗位上。例如喜歡電影,遷移的方向可能由原來的電影評說遷移為電影后期、電影編導、電影設計等,也可能由幕后制作轉到臺前營銷等。
那么我們如何利用興趣的變化性來讓我們的興趣得到有價值的轉化呢?意識到興趣是具有變化性的,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去把握自己的興趣變化趨勢。一方面,當我們原來的興趣發生變化,甚至完全改變成另外的興趣時,我們要理性看待其中的變化,分析變化的原因。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我們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興趣,也要學會放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也是一種自我認知改變。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原先的興趣變化成了一個其他興趣,說明原先的興趣已經不適合我們的認知需要,所以新興趣是得到自我內心認可的,要學著接納它、喜歡它。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同一興趣發生不同方面的偏移,有可能側重方向不同。我們需要學會不斷總結工作經驗、不斷評估個人成長心得,及時認清和分析自己可以接受的偏移范圍,讓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學會有目的地積累相關工作經驗和方法,等到自己真的可以遷移興趣的時候不至于學無所成敗興而歸。
興趣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在某個人身上,人們常常發現,他不僅對一類事物感興趣,還對其他事物也感興趣。這類人往往是興趣多元的,經過研究證明,有著多元興趣的人,心理機制更加健全完善。為了培養我們的多元興趣,首先我們要把自己最看重的興趣發展到極致,足以讓我們有自信和勇氣去發現更多面的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多留意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做得出彩的地方。適當地留一些空間讓自己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當個人工作能力發展得很完善時,在其他未知的領域,我們會有一定的勇氣去探索。因為有底氣、有自信,我們可以在其他不同的領域大膽嘗試。其次,有意識地多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了解新鮮事物的發展,適當開闊自己的眼界,為發展多元興趣做鋪墊。開拓眼界的目的是培養自己的敏感性和想象力。有時候我們對于外界關注得比較少,會缺少與世界的連接。我們想要提升自我,關注外界發展變化的趨勢是必不可少的。把自己封閉起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會讓人變得不在意、反應慢。有時候跟人聊天,聊到一個問題,你甚至不知道別人在說什么。這樣的情況下,你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多余和浪費的,你沒有很好地去把握他人的想法和需要,也失去了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比如,一名大學輔導員老師在管理班級時,發現很多學生在上課時看游戲直播,后來他自己去了解直播之后,發現直播對于教學是有一定助力的,也將直播帶到了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他還根據自己學習英語的經驗,將英語學習方法分享在他的直播中。可見積極擁抱外部環境變化,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培養多元興趣起到了促進作用。
另外,平時多積累生活素材,有想法趕緊記錄下來,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你再回頭整理這些想法時會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就對某方面人和事有了關注,在此基礎上強化關于該方面的認知,真正地去了解這些事物背后的邏輯;有了關注點之后,確定興趣對象,最重要的是加強練習。練習是關于技巧技能方面、方法論層面的,關于如何較快地掌握其理論知識和相關技巧;還有關于養成習慣方面,在掌握該興趣基本知識之后,還要不斷地強化鞏固。因為知識都是日新月異的,無論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知識都是會發展變化的,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不斷練習的好習慣。養成發現興趣、培養興趣的良好習慣,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興趣培養機制。在大腦中,我們已經自動保存了這套經由實踐檢驗的培養興趣模式。再碰到感興趣的點,我們會不自覺地執行這套指令,并不斷推進新的興趣養成和發展,由此得到了一個正向螺旋上升的興趣反饋機制,一個興趣推動另一個興趣的生成和發展,再到多個興趣共同作用于新的興趣的生成和發展。
當我們在探索興趣之旅時,同時也在不斷找到超越自我,賦予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興趣更多的是從我們的內心出發,做好自己,強化自己,使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完成一切工作和任務。這個階段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我們的內心。當我們的興趣越來越成熟,我們自我也發展得比較完善。這個時候需要我們跳出現在的框架來看待自己,我們的興趣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怎么去關注外部世界,思考怎么給其他人帶去幫助,怎么將自己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意義感關系著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感受,即是否能從中體驗到個人意義,是否與我們的理想一致。奉獻可以為我們做這件事情給予動力和力量,以及決定我們有多大可能會堅持下去。這個時候我們工作的本心變成了在自己的崗位上如何更好地服務他人。無論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還是行為層次理論上來講,這都是心理發展成熟必經的一個階段。那我們怎么來正確看待這個階段呢?如何正確迎接這個階段呢?其一,工作能力,努力工作,在工作中要堅持不懈地培養自己的工作能力,做一個強大的人。其二,工作態度,做一個有責任心、堅持、堅韌的人。其三,做一個關注外界的人。其四,做一個獨立自主、獨立思考的人,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