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江蘇省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宿遷 223800)
現階段臨床檢驗教學中所應用的檢驗方法多為基礎性,且涉及的實驗內容也是按照傳統手工操作為主。但是在實際臨床檢驗工作中已逐漸應用現代自動檢測儀器操作方式。為有效解決這種教學方式落后臨床實踐的問題,需要院校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選擇醫學檢驗專業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教學模式。
隨著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對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醫學檢驗專業版人才[1]。結合實際,當前所應用的檢驗教學模式與社會需求并不相符。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主要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具體表現在:教學理念過于傳統、培養方法過于傳統和相關硬件建設方面較為落后方面。針對這幾點問題,院校必須要對此予以足夠重視,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工作,開展醫學檢驗專業與臨床一體化教學模式。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院校在檢驗教學課程體系上過于追求相關理論的完整性,不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此外,在人才培養知識和能力結構方面的要求不夠全面。在具體教學中只是將學科作為中心,開展三段式教學,也就是基礎、臨床和實習。而在此教學中,存在基礎與臨床割裂、理論與實際脫離等問題,這就導致學生所掌握知識過于狹窄,素質方面有待提升。
在具體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主,注重對學生理論方面的教學,對實踐方面則比較忽視。另外,在理論課程中比較集中,使得理論與學生實踐間隔時間長,無法實現知行合一目的[2]。在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工作中沒有針對學生創造力、自學能力和個性發展方面制定出相應的培養措施,且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不符合信息化發展需求。在人才評價方法上也比較落后,只注重學生分數忽視能力情況。
結合實際可發現,不少院校具有的教學儀器設備與專業醫院檢驗無法相比,所以在具體實驗教學中主要通過手工操作方式進行,與醫院檢驗科具有的現代化自動化檢測儀器和新技術相比,明顯處于落后局面。這也使學生在實際參與實習和工作中對涉及現代儀器原理、基本操作等明顯不夠熟悉,需要一定的時間去了解。
培養應用型的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學校具有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以往的單一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考核的作用。并且在臨床考核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難以被真正考查。其二,單一的考核內容,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其三,在單一的考核方式下,學生缺少參與臨床操作的主動性[3]。
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和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是,以往的理論知識教學和臨床相分離,一體化模式是將二者相融合,以往的2課時理論課程后安排2課時實驗課程轉變為4課時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深度融合課堂理論教學和臨床實驗,實現“做中有學、學中有做”,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寬松、活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在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和臨床教學一體化課程中引入項目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效融合理論知識和實訓內容。一體化課程內容分為多個項目和子項目,將臨床進行基礎知識及操作技能融入項目教學中。一體化教師在授課時交替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及時鞏固和檢驗學生是否有效掌握理論知識,而且便于分解復雜的臨床操作,更好地進行二者融合教學,學生在課堂中“做中有學、學中有做”,有利于逐步培養綜合分析能力。
在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和臨床一體化教學課堂中,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高校實現學習目標,為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創造有利的條件。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布設模擬職業情境。情境中融合醫學檢驗理論和實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一體化授課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體化授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有專業的臨床實踐技能、不斷學習的思想理念。一體化教師比普通的教師更加注重積極了解行業動態,更新觀念,投身于教學方式的改革中,在教學中緊密聯系臨床實踐技能操作。一體化教學不僅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師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4]。
為了能夠在檢驗專業教學中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學與臨床一體化作用,院校首先要注重教學模式的構建,選擇合理的構建方式進行,具體包括:注重教育觀念的更新,確立“以人為本”、結合實際對教學大綱進行合理修訂,及時更新教學手段、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整合,保證人才質量、注重對學生臨床檢驗思維能力的培養和不斷優化專業教師隊伍等,以此更好地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文就對這些構建方法進行重點探究和分析。
所謂的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將涉及的相關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與臨床工作進行有效結合,簡單說就是將實際工作主要內容融入具體教學工作中[5]。基于此,院校要注重對自身現有檢驗系和醫院檢驗科的聯系,不斷豐富現有的檢驗專業教學內容,切實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極大地提高院校檢驗教學工作開展質量和效率,同時還更好地培養學生能力。
針對當前檢驗醫學改革工作的開展,院校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深入學習和了解有關法律法規,如《醫療機構臨床試驗室管理辦法》、《執業醫師法》等;二是,重視對臨床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同時還要做好臨床實驗室執業行為的規范工作。之后將其與實際臨床檢驗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結合;三是,對影響檢驗質量的全過程因素進行深入學習,具體包括設備、人員、標準操作規程等,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原則進行檢驗工作。
在此工作中,首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原先的教學大綱進行合理修訂,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程序[6]。期間,還可通過對醫院檢驗科資源的合理應用,在院校中建設具有高質量的臨床教學基地,之后可將檢驗專業實驗課從之前的實驗室搬至醫院檢驗科內,從而促使封閉式教學轉變為開放式學習模式,實現醫學檢驗專業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教學目標。實踐證明,這樣形式的教學模式,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擴大知識面,還能夠對檢驗科各項工作崗位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從而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對醫學檢驗專業人才的需求。
隨著近幾年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促使檢驗醫學獲得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在高質量、高自動化和高效率方面得到充分體現。為了更好地順應當前醫學檢驗技術不斷更新的趨勢,院校必須要注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一體化融合,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對當前專業理論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精簡,以免教學內容出現重復[7]。二是,注重對現代理論、知識和技術的講解,之所以這樣做主要為了讓學生對前沿學科發展動態及時了解和掌握。三是,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按照相關規程,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期間,可將加強醫學領域中的現代科學知識與相關技術教學融入其中,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知識與技術、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等。另外,院校在檢驗專業教學改革工作中要注重對學生臨床診治知識的掌握,加強與醫護人員的合作交流,積極參與會診和查房,以此能夠通過合作學習了解和發現疾病的病因學特點等。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中會涉及比較多的檢測項目。若將這些檢測項目與實際臨床病例進行結合講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進而加深理論掌握程度[8]。在此教學工作中由原先的教材講解轉為根據檢驗報告進行講解,不僅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充分體現出學生主體性。經過對相關案例具體分析,可幫助學生對日常中出現的醫學現象進行解釋,充分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進而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總之,在檢驗專業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檢驗報告單的方法,進而為后續進入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調查發現,醫學檢驗專業課教師處于新老交替的局面,在此環境下,院校必須要重視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培訓,進行教師教學考核,提升教師臨床水平。并做好有關青年教師的引進工作。積極鼓勵在校青年教師參與碩士研究生的報考。我國的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發展較快,逐漸凸顯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的應用性。相應地,對臨床實踐的工作要求也更高。因此,醫學檢驗專業教師應該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將醫學檢驗知識及技能應用到臨床檢驗中。學校對醫學檢驗專業教師的教學成果,應該進行定期考核和評價,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對于考核評價不合格的教師,學校應該組織教師進行進一步培訓和能力提升,提升醫學檢驗專業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培訓工作的組織作用,幫助醫學檢驗專業教師提供進步的條件,使教師掌握臨床醫學檢驗的先進方法,深度促進專業教學和臨床實踐一體化,確保二者不會脫節[9]。
一般情況下,醫學檢驗專科畢業生主要在二級醫院進行,所而在學生實習方面可安排在三級以上的醫院。這樣安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現代化設備,為之后實際進入崗位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另外,結合具體實習教學計劃,需要對各個專業實驗室進行輪轉。學生在完成實習后,需要填寫實習考核的相關鑒定表。
結合實際,我國對檢驗專業招生以后一定的限制,而在基層中對檢驗人才需求較大。在此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院校在醫學檢驗專業專科畢業生就業率基本為100%。與其他專業比較,就業率明顯最高。有些學生剛進入醫院實習,就開始進行提前簽約。通過對多個實習單位了解,對院校實習生在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都給予夸贊。由此可見,針對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實施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近幾年我國醫療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醫療機構各個軟件設備能力也得到切實提高,因而對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大[10]。
在當前醫學檢驗專業教學中采用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模式,能夠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證明,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模式的應用,優勢顯著,具體表現在多個方面:一是,有效避免檢驗與臨床實驗室重復建設情況的發生;二是,顯著增強學生知識面,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三是,檢驗教學與臨床有效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間知識的滲透。由此可見,教學與臨床一體化模式在教學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