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玲
(江蘇省無錫市東絳實驗學校中學部 江蘇無錫 212000)
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課堂提問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有效提問,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都能被有效調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設計,將課堂提問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的理解。正因如此,如何設計好課堂問題是初中數學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當前,很多數學教師對課堂的提問和問題設計重視程度不夠,甚至抱有隨意性的心理,所提的問題沒有相應的理論支撐,不會特意去設計問題,而是即興發揮。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難以真正發揮出課堂效果。因此,數學教師需要重視課堂提問,通過研究和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開展教學活動。而在課堂上科學設計提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專注力。同時,在提問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被問題吸引,思維也會被問題內容調動。因此,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知識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知識從何而來,向哪里去?搞清楚知識來龍去脈,為何學習知識,以及它的內涵和外延,知識點前后之間是怎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些都可以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幫助學生快速思考,建構知識間聯系的紐帶;學生通過問題串的學習,不僅能夠系統掌握學習內容,而且還能建構知識結構,學會思考,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思想的源泉,是數學思維的動力。數學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的產生都是從問題解決開始的。因此,教師要通過引導式的提問,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學會分析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用問題結構推進教學”,將每課問題化,問題結構化,解題教學化,每課首先提出一個目標問題,并且邏輯地產生一系列子問題,通過子問題的最終解決,從而實現目標問題的解決[2]。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按照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的,有了問題串的引領,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學習積極性也是頗高的,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增強,其注意力和良好的學習情態都將促進其高效學習。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巧妙地設計提問方式,有效地提出問題,提好問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從而加強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力度,幫助其更快地解決問題。
雖然我國新課改推行下要求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但在落實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始終不得其法,難以真正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因此,以下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就目前而言,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都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很多教師只簡單地完成學期教學任務作為教學目標,其教學目標的規劃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效果甚至未被考慮進去。由于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很多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且提問內容并未經過精心設計,沒有相應的教學理論來支撐,因而也難以達到實際的提問效果。
很多初中數學教師本身教學能力有限,其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始終堅持灌輸式的教育,依然習慣于用黑板教學,很少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導致學生認為數學課堂過于枯燥,難以有學習的欲望。并且,由于教師的課堂提問方式較為單一,問題枯燥,難以真正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也有部分教師雖然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也會形成一定的固定思維和固定教學模式,在課堂提問中,只會不斷反復地使用少數幾種提問方式,問題之間沒有實質性的聯系,問題串沒有形成完成的邏輯體系。學生對題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難理解知識間的整體架構,更體會不到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
(1)缺少提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會過于重視自身的教學節奏,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自身的授課進度和節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會將課堂時間完全用于自身授課,能夠分給學生的思考和消化時間少之又少,在課堂上并不會去進行提問。這種教學方式并不符合新課改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一言堂式的教育會導致學生很容易開小差,不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走,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得到有效提高。
(2)提問過多
還有部分教師為了迎合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會在課堂上進行大量提問,其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會給學生拋出很多問題,確保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被提問到。雖然這種方式提高了課堂的互動性,但教師過于重視課堂提問數量,反而忽視了其問題的質量。這種模式下的互動,其實很多都是無效的,并未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什么正面影響。相反,由于教師在課堂上花了過多的時間來提問,其教學進度反而被拖慢,難以在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并且由于提問過多,課堂上的學生往往會過于重視教師的問題,甚至將教師的問題內容當成課堂學習的重點,混淆學生的學習重心和思維,導致其教學質量不進反退。
教師的教學水平決定了其提問水平,只有教師自身對數學知識有充分的理解,有深厚的知識儲備,才能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深度教學。但目前而言,很多教師只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卻并不具備扎實的數學知識功底。還有個別教師甚至對教材上的數學知識結構理解不到位,難以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因而也無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構。
具體而言,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并不能根據教學內容難易程度,增加問題的深度,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加深思考。還有一些老師問題難度設計混亂,有些問題難度大,有些問題難度淺顯。這些問題放在課堂上來進行提問,不但起不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目的,還有可能會擾亂學生的思維。
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時,過于重視提問這一行為,反而忽視了加強問題的反饋。第一,理答處理方式不恰當。在課堂進行提問,難免會有學生答不上來問題。但由于教師對課堂提問過于重視,也過于急躁,因而被提問的學生答不上來時,教師會立刻點其他學生來回答問題,或者不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答不上來后便忍不住自行作答。這些理答處理方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限制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很多學生甚至有可能會因為答不出問題被教師冷處理,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懈怠心理[3]。第二,缺乏課后提問反思。很多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過程中,過于重視設計與提問過程,反而忽視了課后的提問反思。課堂問題的提問效果如何、對課堂是否有起到積極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是否起到推動作用、學生對課堂提問的反饋和態度等,這些問題并未得到這部分教師的重視,從而導致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環節中,存在“閉門造車”的情況。
在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初中數學教師想要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來設計提問內容和方式。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時,要首先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問題,確保設計的問題內容,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和學習興趣,以便確保提問能夠真正起到活躍課堂的作用。
初中階段的數學課堂,由于學生數學基礎不同、學習習慣不同、數學思維的不同,不同學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和方式時,要充分尊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確保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而較為簡易的問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獲得成就感。
為了避免出現教師過度提問而起到反效果的情況,相關教師可以嘗試提高提問的深度和廣度。在設計課堂提問環節時,要重視問題內容,確保其問題的內容恰好符合當下所講的數學內容,能夠切實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新課標教學理念下,要求初中數學教學要更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數學課堂上的提問需要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同時,還要注意提問的契機,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問題,并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數學本身具備一定的嚴謹性、邏輯性,傳統教學模式相對單一,缺乏互動性,這就導致很多初中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沉悶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甚至有很多學生在數學課上會忍不住打瞌睡、分神。基于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上來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創設趣味提問情境,以更輕松、活潑、活躍的課堂氛圍來改善數學教學帶來的枯燥感,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而言,教師在創設課堂提問情境時,要緊扣課堂教學主題,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問題情境,也可以從知識內部出發,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同時,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融入提問中。只有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課堂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去設計課堂提問內容,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趣味課堂。
比如:在蘇科版初中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的第二課“全等三角形”這一課堂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拋出“生活中有哪些三角構圖的物件”這一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思考加深數學與生活的關聯,觀察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物件,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本課堂的興趣。很多學生可能會回答“房頂”“自行車結構”等,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予以充分重視,因為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其生活中的興趣愛好。比如,學生回答“自行車”“三角帳篷”等時,就不難看出,學生的戶外活動比較多,性格比較活潑。因此,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來進行深入引導,拋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將問題回歸到課堂知識上來。在完成課堂講解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抽象的“全等三角形”知識點轉換成生活化的事物,以此來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觀察生活[4]。
核心素養視角下,數學教師想要提高其教學效果,在課堂上發揮出提問的作用,就要先明確提問的目標,并且邏輯地產生一系列子目標。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目標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確定教學基礎。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前,要先了解學生的數學基礎。只有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能力有充分的理解,教師才能根據其對問題難易的接受程度來設計問題內容。也只有了解學生的教學基礎,教師才能根據其學習基礎來規劃提問教學目標,同時為后期的教學目標奠定超基礎。二是加強問題與生活的結合。教師要明確數學提問的教學目標,就要重視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比如,教師在設計某一類提問內容時,是要鍛煉學生利用數學來解決某一類生活問題的能力。因此,其教學目標的確立要結合實際生活,加強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三是立足于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明確數學提問的教學目標時,要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教師的核心教學目標之一,只有在教學設計和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始終堅持以這一目標為指導方向,教師的教學重心才不會出現偏移。
很多教師對于設計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都抱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隨機性,在設計問題內容、請學生回答問題、問題難易程度設計上都過于隨意。這導致很多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始終難以得到有效提高。想要真正發揮出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系統地來設計數學問題。而想要系統地來設計數學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一是問題內容要符合預設教學目標。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提問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事先設立的教學目標,確保提問內容符合提問教學目標內容,教師用啟發性提示語教學,“由遠及近”和“由易到難”的啟發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促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下去進行提問,從而確保課堂提問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二是設計提問要符合新課標要求。隨著我國新課標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按照數學課堂提問原則來設計問題,確保問題要具備趣味性、價值型、層次性等,讓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5]。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大多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而在這種隨意性下,往往很多提問都是無效的,難以真正在課堂上發揮作用。因此,教師要靈活使用數學提問技巧,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1)設計結構化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置結構化問題。結構化問題是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教學內容而設計的一系列的問題串,問題串之間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環環相扣,不斷推進教學過程。以解一元二次方程為例,我們如何求解ax2+bx+c=0(a≠0)的根?學生在面臨這樣的一個主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將問題結構化,設置一系列的子問題幫助其實現目標。
問題1:你會求解x2+2x-3=0?問題2:將條件特殊化,你會求解x2=3的根嗎?問題3: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嗎?問題4:怎么將x2+2x-3=0轉化成x2=3呢?問題5:通過配方,我們還能求解方程2x2+5x-3=0的根嗎?問題5:我們進而還能解決什么問題?問題6:我們是如何求解形如ax2+bx+c=0(a≠0)的根呢?
(2)注重精準化提問
教師在設計了難易程度不同的課堂問題后,還要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根據問題難易來精準選擇恰當的學生進行提問,確保其問題能夠恰好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過難的問題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過于簡單的問題又難以在課堂上起到良好的促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進行進準提問。
比如:在“正多邊形和圓”這堂課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數學基礎來進行精準提問。對于圖形知識點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提問一些較為簡單的聯想問題,如“中心對稱的圖形有哪些”“中心對稱圖形有哪些特點”等,而對于圖形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則提出一些更具深度的問題。比如,“正多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像與其自身邊數有關嗎”“一個正多邊形可以既是中心對稱又是軸對稱圖形嗎”等。通過精準提問,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在課堂提問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思考能力。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不能“閉門造車”,要做好相應的課后反思工作,積極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比如,在課堂結束后,教師可以回顧課堂教學效果,復盤教學情況等[6]。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教師想要利用課堂提問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在設計課堂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個體差異來調整問題的簡易程度,層層遞進,確保提問能夠切實在課堂上發揮作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