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麗
(青海民族大學師范學院,青海西寧 810007)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國家將教育擺在優先位置,從各個層面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在如此有利的政策環境和現實環境中,學生厭學現象卻普遍且嚴重,影響因素由于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位于青海省海西州素有“天空之境”之稱的茶卡鹽湖旅游景區的A校為樣本學校,針對青海旅游業日益蓬勃向上發展的趨勢,茶卡鹽湖旅游業噴井式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當地教育發展卻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出現教育與經濟發展相脫節的現象,對當地學生厭學現象起到助推作用的問題進行歸因分析,為緩解學生厭學現象提供思路,為促進當地中小學生的學習及發展提出策略。
筆者通過學生自身厭學情況、學校及家長對學生學習關注情況、當地經濟對學生厭學現象影響等維度,共設計30個問題,題型以單選題為主,調查問卷以紙質形式發放,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48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2.5%。同時,筆者通過對A校隨機挑選出的學生、一線教師和領導進行訪談,了解實際情況。
A校位于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茶卡鎮,2016年茶卡鎮被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自開發鹽湖為旅游景點后,旅游業成為當地主要財政收入來源。A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根據調查了解,該校教師大齡化現象嚴重,學生生源主要以本地常住人口為主,近幾年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經商人員子女比例也持續上漲,全校80%以上的學生家中以當地旅游業經營生意為主要經濟來源,本研究調查對象覆蓋了不同學段的中小學學生及教師。
對于所回收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的分類統計方法進行頻度分析,對所記錄的訪談內容進行了整理分析,對學生厭學歸因分析提供更為全面的依據。
學生厭學現象嚴重,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學生厭學情況存在差異。在A校進行問卷調查的學生當中,占總人數66%的學生有厭學情緒,對這些學生進行更為詳細的分析發現,偶爾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人數與經常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人數相比只高出14%,可見學生厭學現象嚴重。同時數據顯示,男生厭學人數占總人數的58%,可見男生的學習態度不如女生好,在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中,初中生厭學人數達到68%,由數據可知,初中生厭學現象比小學生嚴重。
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能夠激勵其朝著學習目標努力,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首先,很多學生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甚至有學生目光短淺地表示讀書對將來沒有多大作用,目不識丁的人都能發財致富,掙錢比讀書有用。其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嚴重缺乏學習興趣,筆者在實地訪談中問到學生讀書學習的緣由,其回答是“父母讓我來的”“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等。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厭學情緒逐漸萌發,隨后日益增長,最后根深蒂固。
學習行為作為中小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行為,厭學學生在學習行為上表現被動,對學習有抗拒性心理,根據中小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將中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分為學習過程行為、紀律行為和品德行為。關于學習過程行為,調查數據顯示,有約占總人數66.2%的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76.4%的學生在課下不會進行自主學習;紀律行為方面,不愿意來學校的學生達到80.4%,存在上學遲到、早退,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請假不來學校上課的情況;初中生因為進入青春期,在品德行為上,學生表現得很叛逆,會出現頂撞教師、帶有個人情緒針對自己不喜歡的任課教師,并且喜歡惹是生非、對他人有好斗之心等叛逆性的品德行為。厭學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所表現出的被動、抗拒,導致其厭學問題日益嚴重,學習需要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下艱難完成,甚至出現因為學習而與家長及老師發生沖突的事情。
學習情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產生的內心體驗,學習情緒對學生的學習作用具有兩面性,正面、積極的學習情緒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負面、消極的情緒則會讓學生處于浮躁、無心學習狀態。負面、消極的學習情緒對學生產生厭學現象有很大的助推作用,筆者通過訪談A校初中生了解到,令厭學學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考試,即便是對學習成績好的厭學學生而言,考試也會使他們感到痛苦,對學習不好的學生來說,每次考試成績的打擊都會使其有嚴重的挫敗感,逐漸產生自我懷疑,從而認為自己不適合讀書,盼望著早點畢業得到解脫。在這種負面、消極的學習情緒下學生的厭學問題更加嚴重化。
教育與經濟之間存在相互制約和影響的內在聯系,教育改革必須與經濟改革同步,教育現代化與經濟現代化必須同步推進。當地獨有的旅游資源為其帶來了經濟效益,讓當地居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但當地教育發展沒有達到與經濟發展同步,出現了脫節現象,“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開始蔓延。當地居民由從前養殖牛羊、種植農作物為生到依靠旅游業經營餐館、賓館致富,由從前一整年辛苦勞作所掙卻也只能拮據度日到如今輕松年收入最低達近十萬元。因為致富發展沒有經過大周期的原始積累,所以當地居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發展觀和財富觀,巨大的落差讓毫無準備的人們轉變了思想觀念,從以前希望用知識改變命運跳出“農門”,到如今讀書比不上自家經營生意掙錢重要,這種“讀書無用”的思想就像傳染病一樣傳播感染著人們,包括心智尚未成熟還不能分辨是非、可塑性強的學生。
家庭環境的特征決定了家庭文化的內容,如果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不相一致,就會影響并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通過調查了解到,當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意識淡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誤區。首先,不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A校所在地區絕大多數的家長為農牧民和經商遷移人群,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對待孩子缺乏耐心,甚少關注孩子的夢想或感興趣的事。其次,粗放管理下孩子從出現厭學現象到厭學現象嚴重化都很少得到家長的關注和疏導,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其學習成績、厭學與否都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甚少與孩子討論學習情況,與老師的聯系也只是在家長會或者老師主動找家長談話的時候。最后,家長教育意識淡薄及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家長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加上家中生意繁忙,沒有能力和精力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同時在這幾年的經商經歷中,家長認為相較于書本內容的學習,能夠賺錢生存的實際能力更重要,這種教育理念使得學生也開始忽視學習課本知識。
學校作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并系統地開展教育活動的專門機構,學校自身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決定教師工作質量,也對學生厭學現象的產生起到重要作用。第一,A校的管理體制復制于浙江省援青學校,雙方學校所處地理位置、文化底蘊、人文環境等方面都有著天壤之別,且一味強調用制度去“管理”,不適合A校的管理機制在推行時遇到了重重阻礙,對于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第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單一,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教師績效的最主要依據。學校對教師所教授科目成績進行排名,以分數作為評定教師的評價依據,進行獎勵和鞭策,使得處于被動地位承受巨大壓力的教師只能將這些壓力又強加于學生身上,讓學生對學習“患得患失”,對考試“戰戰兢兢”,久而久之其厭學情緒更加嚴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各種客觀因素下,教師個人問題成為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之一。首先,A校教師大齡化嚴重,根據校方提供的數據,A校在校教師,年齡在30歲以下的教師占總人數的13.3%,年齡在31~40歲的教師有16.7%,41~50歲的教師達到46.7%,51歲以上的教師比率為23.3%。從數據可知,年輕教師力量異常薄弱,絕大多數教師都已人到中年,甚至臨近退休,教師教學素質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學方法傳統守舊,課堂枯燥乏味,時間久了,學生便開始厭倦這門課程。其次,師生關系處于緊張狀態。在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下,教師更加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學業不良的學生則相對冷漠,得不到關愛的學生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認為教師不喜歡自己,漸漸對教師有了反感之情,便產生了厭學心理。與此同時,學生厭學現象嚴重,教師受到考核壓力,對受教育者缺乏尊重,采取辱罵、體罰等錯誤方式,加上教師很少主動去了解學生內心需求和變化,學生感受不到溫暖,因為害怕和疏遠教師厭學問題更加嚴重。
學生自身的學習品質對學生是否產生厭學情緒起到重要作用。第一,學生缺乏作為保證學習質量的重要條件,即自主學習意識。根據問卷顯示,對于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是否需要父母、老師督促這一內容時,答案為肯定的學生占到總人數的68.1%,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意識不斷弱化。在學校老師很難做到時刻關注到每個學生,在家中大多數家長忙于生計沒有時間為孩子做“陪讀”,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顯得尤為重要。第二,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從眾心理。學生每天在學校埋頭苦讀,在他們眼中外面的世界輕松有趣,再回到書本和課堂,內心自然就有了對讀書學習的抵觸、反感情緒,在這種不良學習氛圍的影響下,學校教育的正統思想應有的光芒漸漸暗淡,少部分學生所存在的厭學情緒波及更多學生。
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當地教育機構要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合理將當地的區位優勢運用到教育中,充分挖掘當地隱性教育資源,讓當地旅游景區在為本地經濟帶來效益的同時,也為其教育做出貢獻。當地教育機構可通過聯系政府相關部門、景區負責部門,讓學生在學校特定的實踐活動時間,以普通話小導游和英語小導游的身份去景區為國內外游客介紹當地的地理位置、發展歷史、極富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等相關內容。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首先既可以鍛煉學生與人交際能力和展示自己的勇氣,還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其次能夠讓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家鄉;最后這樣的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改善學生的厭學現象。
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家長要深刻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首先,家長應摒棄“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更新個人教育理念,要意識到依靠地域優勢“坐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并不能長久,明白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多對孩子進行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成為其學習動力;其次,要采用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要用合理的方式看待和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及時掌握孩子近期的思想變化;最后,家長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經常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表現和情況,積極、全力配合老師,促進家校聯系,讓雙方都能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要履行好對子女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要明白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
學校作為一群有著共同愿景的人所生活地方,改變學生厭學嚴重現象則要做到徹底整改。當地學校的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到與本地情況相同開發旅游業時間較長的地區,調研當地采取有效辦法并實行成功的學校,學習其學校管理模式,并建立幫扶機制,形成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格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管理模式加以改革創新,制訂出適合A校運行的管理機制,有效矯正學生的厭學情緒。與此同時,學校要調整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樹立民主意識,實行民主型、服務型管理,為教師減小壓力,懂得尊重教師、愛護教師,善于激發教師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和凝聚力,讓每一個教師生活在教育的幸福中,這樣才能使各科教師相互配合,共同幫助厭學學生,改善厭學現象[1-3]。
要從教師角度來解決厭學問題,不僅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理論方面有所豐富,在課堂管理、組織技能上有提升,也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多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多一份情感和愛的投入。首先,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積極參加專業知識及能力培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教學觀念要與時俱進,完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要多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給予恰當的鼓勵和贊賞,讓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和愉悅感,增強學生自信心,在課堂上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發揮自身價值引領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責任意識教育,改善學生厭學現象,避免更多的學生滋生厭學情緒。
除了改善外部因素,矯正厭學現象更需要學生自身意識及行為上的轉變。首先,培養學生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擺脫厭學情緒的有效方法,一是要正確評價自己樹立自信心,要善于發現及發揚學習中自己的長處,經常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興趣;二是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人的意志受其立場、觀點和信念的制約,科學的“三觀”能夠讓人克制個人欲望,激勵自身磨煉堅強意志,產生高度責任感,排除和抑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和壓力。其次,學生也要明白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學習是走出當下狹隘環境走向大千世界的通行證,要轉變當前厭學的心態,改變迷茫徘徊的現狀,不可做一個隨波逐流之人。學生要根據個人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習動機,有了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對自身行為要求和標準有所提高,個人的進取之心會激勵自己勇敢前進,不輕易產生從眾心理,不會因為周圍其他學生的厭學情緒而影響自己[4-6]。
總之,中小學生厭學問題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要及時分析原因,對癥下藥,矯正學生厭學現象,這需要社會、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相互配合及共同努力。筆者針對旅游景區茶卡鎮A校學生厭學現象進行歸因分析,提出了幾點建議,期望對于緩解當地學生厭學現象略盡綿力,為其他情況相似地區學校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