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奕倩
(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學校,江蘇昆山 215300)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有較強的可實踐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老師作為引導者,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能力。而最有效、直接的方法便是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課程的學科之間、課堂內外和教材內外之間的局限,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還能較好地整合語文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現有的學習經驗,使得學生能全面發展。這種新型的教學理念是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也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模式,能讓學生更具個性化地學習和發展。
但就現狀來看,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度地放任,導致學生沒有接受到學習方法就去盲目學,導致學習效率低。其次是教師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主題還不夠明確,導致活動的熱鬧程度高于實際收獲,收效甚微。最后是教學活動偏離了學科本身,違背了教學的目標,導致學生不能從教學活動中提高自己應有的能力。
對聯,是獨具風格的一種藝術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獨特而生動的體現。對聯文化充分展示了漢語的對稱美和韻律美,而且具有比其他文體更突出的裝飾功能、實用價值和趣巧特征,故為大眾喜聞樂見。對聯,歷經千年而從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然是文化,就有其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類文化相互交融,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并去其糟粕,與現代的文化因素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被越來越多人關注。
基于對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對聯的意義、現狀的分析,下面,本人將以對聯為例談一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空間當中的主體,學生能夠自主推進整個活動的進行。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化學習空間,并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綜合活動的展開進行提前任務型的搜集,促進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調查任務有計劃地完成,使綜合實踐活動的優勢得以體現。
在課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小組收集生活中的對聯。大家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搜索網絡、詢問長輩等不同途徑進行搜集,也可以走向不同的場合,細致觀察身邊的對聯藝術。課中,教師將學生搜集到的對聯一一整理、出示,讓大家談一談: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具有知識性、生動有趣的活動,學生當然興趣盎然。回顧四年級蘇教版的課文《春聯》中的五副春聯,讓學生提問其表達的不同情感,也讓他們知道春聯只是對聯的一種,在對聯的世界中,種類更為繁多,就像進入到百花叢中,豐富多彩。通過分享自己所搜集到的對聯,學生們進一步了解到春聯是運用于過年喜慶的氛圍之中的,而其他的場合,比如婚喪嫁娶、行業開張、聚會盛典等都會出現多姿多彩的對聯,無不給人不同的人文感受。“不同的對聯用在不同的場合,送給不同的人,看看你搜集的對聯,你會送給誰,然后說些什么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這樣提問,學生們紛紛發言,有說送給老師的,有說送給新婚的叔叔阿姨的,有說送給醫生的等等。這個交流環節,讓學生自主搜集春聯,再讓他們進行分類、練說,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實踐能力,也可根據不同的春聯進行練說,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此外,教師還讓學生搜集有關對聯的故事。孩子天生喜歡聽故事,對聯中的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這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對聯蘊意的興趣,為之后對對聯的學習也設下鋪墊。比如我在上課初始,給學生講了有關王羲之的故事:大書法家王羲之很喜歡書寫門聯,但是每次剛剛張貼的門聯就被別人偷走。于是在某年的除夕,王羲之想出了一個“防賊”的妙計,他在門上貼出了這樣一副對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果然,偷聯的人到王府一看,都搖著頭離開了。初一清晨,王羲之就又在上下聯各續了三個字,就成了一副全新的佳作: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感受王羲之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對聯的興趣,感受對聯其中深刻的內涵,也有利于課程的開展。
語文書是有效實施語文課的依托,也是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來源。靈活運用課本中出現的課文,可以更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與對語文知識的綜合發展,也可以將課內所學運用于課外,突破課堂內外的局限性,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
對聯的內容豐富且具有特色,其語言精簡凝練,需要學生們結合材料去理解,但理解的同時也應品味其語言的精妙。在上課伊始,我寫出了課本中的四句春聯,分別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讓學生通過查資料、拆字組詞、想象畫面等方法進行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知道這些春聯分別是描繪了美好的春光;展現了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有的歌頌了勞動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這是春聯的作用,也是內容的體現。其次,我又出示四句春聯:四面青山披錦繡,三江綠水涌春波;大業中興歌盛世,神州此日正高秋;勤勞門第家家富,節儉持家年年豐;事業有成步步高,財源廣進年年發。讓學生將這四句課外的春聯,也分別填入相對應的內容中去。這一板塊的設計,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春聯的內容豐富,也能鍛煉其理解、賞析春聯這一具有中國特色語言的能力。
《春聯》這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最后一篇文章,文章以說明性的語言介紹了春聯的特點及作用,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到,春聯的特點是字數相等,詞類相當。何為詞類相當?就是上下兩聯相對應的詞應是相同的詞性,動詞對應的是動詞,名詞對應的也應是名詞……文章通過舉例清晰明了地介紹了這一點。我隨即出示了幾句課外的對聯,學生發言異常踴躍,回答也很準確。比如我出示了:火樹銀花醉良宵鶯歌動地,國泰民安逢盛世牛氣沖天。學生們很快就能說出:火樹銀花對國泰民安,醉良宵對逢盛世,鶯歌動地對牛氣沖天。另外,我還出示不完整的春聯,讓學生通過春聯的對仗這一特點,進行填空。比如說:春日祥和幸福年,彩燈( )平安門,學生通過“祥和”這個詞,可以知道所填內容應是形容彩燈的詞,所以很快就有許多答案,比如:絢麗、閃耀、明亮等。在上述實踐中,讓學生通過練習來品味春聯中詞類相當的對仗美。
另外,由于對聯語言以漢字為載體,常常能放大漢字在音形義方面多樣變幻的特質,從而造就獨特的對聯語言風格。教師選擇了三副特點鮮明的對聯供學生品讀賞析,感知漢字之美。例如“琴瑟琵琶,八大王單戈對伐;魑魅魍魎,四小鬼合手擒拿”,此聯利用了漢字可以拆合的特點;再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一聯利用了漢字多音多義的特點;又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則是集多種修辭為一體。這是由課內到課外的有效順接。
開展豐富的活動,是一種檢驗,也是一種激勵。促進學生高效完成課程目標,在過程中,也能讓學生將知識經驗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又具有現實意義。而開展的活動應以別樣的方式穿插于學科教學之中,并以學生思維水平為基礎的,教師應明確活動目標及主題,實時指導學生完成的存在形式。
對聯的音,是上下聯句子中漢字的讀音,要符合句中平仄交替,上下聯間平仄相對的要求,這樣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才能使讀者得到聽覺美的享受,所以可以展開誦讀會、吟誦會等,在“有所聞”之后才能“有所賞”,最后自己才會“誦”。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一個同學對含有疊字對聯的誦讀,因為疊字的運用可增強對聯聲律的節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美,同時還能利用同形漢字的不同音義變化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她誦讀了西湖天下庭園的一幅著名疊字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就抑揚起伏,清脆悅耳,顯得格外生動活潑。配以悠揚婉轉的音樂,別有一番畫面。另外一個同學利用同音漢字也讀出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雙關效果。著名才子金圣嘆在臨終前與兒子訣別時所作雙關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寄托自己心中的悲切憐愛、酸楚難忍,學生誦讀時候神情悲傷,語氣低沉,將這樣一副一語雙關的對聯讀“活”了。
另外,教師還可舉辦“對對子”比賽。讓孩子們身處于比賽的緊張氛圍之中,從而了解對聯的特點。比如從“紅花”對“綠葉”、“青山”對“綠水”中知道上下聯字數要相等,此類要相當;從“白云”可以對“藍天”“紅日”“青山”等知道對聯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并且最忌諱運用上下聯用相同的字;“《水滸傳》”對“《山海經》”“水仙花”對“鳳尾竹”知道內容要相配;“兩個黃鸝鳴翠柳”對“一行白鷺上青天”知道上下聯結構也要相應。知道對聯字數相等、詞類相當、內容相配和結構相應這四個特點后,學生們便可以活學活用,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與平時的積累,完成比賽。
學生喜歡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得以更靈活地迸發,其主動性也能更巧妙地發揮,所以一個又一個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對聯知識的鞏固和熟練運用。
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所以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中,老師要針對學情,展開合理的設計,除了第三點所說的各種活動外,針對“對聯”這一具有可操作性的課題時,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創作對聯并寫一寫對聯,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對對聯知識有一個總結,還可以鍛煉其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針對我們學過的課文,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書寫一副上聯,讓學生接下聯。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篇課文后,老師可拓展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文章寫百草園,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所以我出示了上聯:仰視桑葚熟——(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寫遠望百草樂,有的寫了俯視百花開,還有的寫了近聽鳥兒叫……一瞬間,課堂上的回答如百花齊放,不絕于耳,令我欣喜不已。學生體會到了對聯的妙處,通過自己的想象,將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的快樂且美好畫面描述出來,這樣也使人感受到了魯迅心底對自由的熱愛和向往。
因為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不熟練和靈活,所以按這樣出示上聯下聯的方法,可以鍛煉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能力,也能加深其對主要人物形象的體味。
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的創造力有很高的要求。為促使學生可按照教學內容發揮自身的創造力,教師可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親自制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已學知識。對此,教師可開展“精彩對聯我創作”的活動,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副對聯進行創作,從挑選筆墨紙硯開始,設計對聯格式、選擇字體、插圖結合,創作一幅滿意的作品。
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帶動家人、朋友等,進行一次“一起寫春聯”的活動,給小區的居民帶去新年的祝賀,或者給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送去祝福。這也非常有文化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因此,教師應掌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方式,并優化每一個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領略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無窮奧妙,才能不斷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