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明
合浦縣人民醫院 廣西 北海 5361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育齡期女性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其病理機制為腺體、間質等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種植于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由于其具有增生、浸潤、轉移及復發的特點,因此可侵犯全身各個部位,其中以盆腔最為常見,因此臨床又將其稱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誘發不孕及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1-2]。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在育齡期女性婦科疾病中,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約為10%~18%,而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約有40%的患者合并不孕。由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早期臨床癥狀與其他疾病相關癥狀類似,臨床診斷難度較大,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其診斷方式受到了臨床重點關注。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進展后,磁共振成像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中,具有無電離輻射,能夠進行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等多面觀察、無需注射造影劑的優點[4]。本文現針對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磁共振成像研究現狀及進展進行分析,主要綜述內容如下。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內膜組織種植在子宮腔內以外的部位,并生長、浸潤及反復出血,異位活內膜組織可隨著卵巢激素水平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充血、腫脹和出血,同時還會引起平滑肌組織反應性增生,使局部解剖結構扭曲變形[5]。目前臨床針對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臨床經過研究后提出了種植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誘導學說等理論,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6]。種植學說是臨床最早提出的理論,認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與經血逆流、淋巴及靜脈播散、醫源性種植等因素有關,認為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逆流,沿輸卵管進入盆腔并種植,從而導致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7]。針對這一理論,臨床學者進行研究發現[8],在患者月經期間進行盆腔探查可見經血,且經血內含有子宮內膜。目前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展,有關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的相關理論也不斷增加,認為發病機制也與患者免疫功能、細胞因子、激素、炎癥狀態及外界環境等因素有關。同時分析臨床相關研究發現[9],不間斷排卵周期對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及發展存在一定影響。但該理論還需進行進一步驗證。
臨床主要將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分為腹膜型、卵巢型及深部浸潤型,其中深部浸潤型是一種特殊類型,主要指病灶位于腹膜下5mm處的子宮內膜異位癥[10]。臨床研究表明[11],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分布依次為宮骶韌帶、腸道、陰道、膀胱、輸尿管,發生率分別為52.7%、22.7%、16.2%、6.3%、2.1%。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表現形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①位于盆腔腹膜和卵巢表面腹膜;②卵巢囊腫內襯黏膜子宮內膜植入;③位于直腸和陰道之間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組織與脂肪、纖維組織混合形成復雜、堅實的復合物[12]。當患者存在上述任何一個病理表現形式時均可引起子宮內膜上皮細胞或基質細胞慢性出血及炎癥,從而對神經末梢造成刺激,引起疼痛的同時還可影響輸卵管正常功能,減少子宮內膜容受性,對卵母細胞和胚胎的發育造成阻礙,最終引起不孕[13]。
掃描前做好相關準備,主要包括適度充盈膀胱、不行清潔灌腸,直腸及陰道內未放置填充物;常規平掃掃描參數如下:取仰臥位,頭先進,掃描范圍從盆腔入口到恥骨聯合,成像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echo,TSE)T1WI和T2WI,成像方位為橫軸位、矢狀位、冠狀位;①矢狀位:T1WI、T2WI、DWI、動態增強壓脂;②軸位:T2WI、增強壓脂;③冠狀位:T2WI壓脂,增強壓脂[14]。增強掃描:經肘靜脈,按照0.1 mmol/kg、流率2 .5mL/s 注射對比劑釓噴酸葡胺,采用三維容積內插擾相序列行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T1WI動態增強掃描,掃描參數:TR 3-5ms,TE 1-3ms,FA12-15,NEX2次,層厚3mm。注射前采集一次矢狀位圖像,注射23-25 s后再連續掃描4期,656采集延遲掃描的矢狀位圖像。有研究認為[15],T1WI是診斷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金標準,推薦采用T1WI抑脂和非抑脂相結合,可以通過2D或3D-Dixon水脂分離技術來實現。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磁共振成像表現可受到病灶內各種組織成分比例、出血量及初雪時間的影響產生不同的信號強度,當患者存在亞急性出血時,磁共振成像在T1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在壓脂像上強度更高,但T2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當患者存在反復出血癥狀時,磁共振成像可見不規則、粗毛刺狀的輪廓,在T1及T2加權像上均表現為低信號[16-17]。腹膜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磁共振成像表現為器官或腹膜表面可見斑點或小囊;卵巢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磁共振成像表現為T1加權像高信號囊腫,T2加權像均勻低信號[18]。而不同部位的深部浸潤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表現出的磁共振成像不同,具體如下:①直腸陰道隔:T1WI上低至中等信號伴斑點狀高信號,T2WI為均一的低信號[19]。②子宮骶骨韌帶:T2WI低信號伴或不伴高信號,韌帶內結節,單側或雙側針對能夠后,根部厚度>9mm,形態規則或不規則,當子宮骶骨韌帶病灶不伴高信號而僅表現為低信號與子宮肌層及盆壁肌肉信號相仿時,極易漏診,垂直于宮頸的薄層T2WI對診斷有幫助,SWI可以提高子宮骶骨韌帶病灶的檢出[20]。③膀胱:增厚膀胱壁內見點狀T1WI高信號[21]。④直腸及乙狀結腸:局部腸壁增厚部位存在T2WI上低信號或T1WI上斑點狀高信號[22]。⑤直腸陰道隔、陰道、輸尿管:均表現為T2低信號,可伴隨T1高信號或T2高信號,當輸尿管旁出現線樣低信號并輸尿管走行失常成角時,提示輸尿管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可能[23]。臨床研究表明[24],當輸尿管完全包圍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時,輸尿管受累的幾率約為50%,當包圍輸尿管周徑<180°時,輸尿管受累幾率>80%。
常規磁共振成像是臨床疾病診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診斷方式,以磁共振現象為原理,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從而對人體內氫質子產生作用,形成磁共振現象,脈沖停止后,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經過處理后將產生的信號轉化為圖像[25]。
隨著臨床醫療技術及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三維重建磁共振成像逐漸應用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相較于常規磁共振成像檢查,三維重建磁共振成像在保證一定診斷效果的同時縮短了診斷時間[26]。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最早被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近幾年逐漸應用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其診斷原理為擴散加權成像技術,通過利用三維立體角度對擴散各向異性信號數據進行分解、量化,從而精細顯示組織微結構并進行量化分析,使臨床疾病診斷準確率有效增長[27]。
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可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的疾病,由于其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為了便于臨床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并針對療效進行評估,臨床多采用磁共振成像進行診斷及評估。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診斷價值較高的技術,具有無電離輻射,能夠進行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等多面觀察、無需注射造影劑的優點,同時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不斷發展,除常規磁共振成像檢查外,三維重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也逐漸應用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且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