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學 林暉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為了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學校要確立自身的育人主體地位,以“堅持以學生為本”等理念為指導思想,對學科教學、作業設計和課后服務等工作內容進行革新,從而建設減負型和高效型的教學模式。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科的作業設計工作的方向和目的都已發生轉變。本文以“雙減”政策為依托,以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為例,探索“雙減”政策的具體實踐策略,致力于構建完善的英語作業模式,以此減輕初中生的作業負擔和學習壓力。
“雙減”政策涉及“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的內容,在其指導下,教師在設計和布置英語作業時應遵循層次化的原則,對教學主體、作業內容等進行合理分層,讓綜合能力處于不同層次的初中生都能獲取與實際水平契合的學習任務,緩解初中生在傳統作業模式中產生的無趣感,這樣能強化學生完成作業和反思學習效果的意識,也能加強作業診斷學情、反饋教學效果的作用。
根據“雙減”政策中“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的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綜合考量初中生的英語水平、承受能力以及學科能力等,以切實化為設計作業的原則,為學生量身定做數量合理、內容得當的英語作業,讓他們可以利用英語作業鞏固課內知識、開展課外實踐,從而在課內外相結合的英語作業模式中,提升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雙減”政策中強調作業應“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在多元智能理論和“雙減”政策的雙重指導下,教師要以多樣化原則為指導作業設計工作的主要原則之一,通過設置閱讀、口語、寫作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作業,為學生搭建學習英語知識、鍛煉英語技能的平臺,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內容適當的英語作業中,消解學習壓力、提升學習效率。
量體裁衣,方能事半功倍。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教師以“雙減”政策為導向,對學生和作業內容等進行合理分層,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內容不一、形式各異的作業,讓學生在層次化作業的指導下積淀英語知識、擴充知識儲備,如此,英語作業的針對性和適切性便能更強。在對英語作業進行合理分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分層和內容分層兩個角度確定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從學生分層的角度來說,教師以學生在日常英語課堂中的表現和完成作業的真實情況為分層的主要依據,將初中生分成后進生、中等生和優秀生三個層次;從內容分層的角度來說,根據學生分層的結果,教師可設計層次分明的英語作業,讓不同層級的學生能夠在作業的輔助下,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鞏固基礎,以此體現出英語作業“減負”和“增效”的效果,幫助學生搭建知識堡壘。
例如,在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 2 Keeping healthy的詞匯教學中,為了貫徹和落實“雙減”政策,教師可將分層教學理念融入作業設計工作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體裁衣,確保他們通過難度適宜、內容簡潔的作業達成積淀英語知識的目的。首先,教師利用個人電子檔案和課堂記錄表等材料,了解學生在七年級英語教學中的真實表現,并在課堂上利用隨堂測驗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詞匯儲備量,據此將其分為A(優秀生)B(中等生)C(學困生)三個層級,明確各層級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將其作為設計分層作業的參照依據。其次,教師針對學生學情進行分層后,按照各層次學生的真實需求,為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做一份詞匯作業,以彈性化和個性化為原則,讓學生獲得與自身實力匹配的作業。針對Unit 2 Keeping healthy這一單元的主要詞匯內容,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
1.根據本單元的詞匯內容,圍繞以下詞匯繪制詞匯鏈(針對C層次學生)。
(1)請你寫出本單元中與“health”相關的詞匯,并利用繪圖法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請你寫出本單元中與“disease”相關的詞匯,并利用繪圖法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在詞匯鏈條中,選擇3個以上的單詞進行造句(針對B層次學生)。
示例:toothache
造句:She suffered from a very severe toothache because she ate a lot of candies.
3.請在不同的詞匯鏈條上,選擇3~5個單詞,編寫一段邏輯清晰、內容恰當的小短文(針對A層次學生)。
在詞匯教學結束后,教師按照分層的結果為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以及過往的詞匯儲備,以圖文結合的方式繪制詞匯鏈條,并利用基礎的詞匯進行延伸和拓展,實現從單詞、句子到段落的過渡,加深學生對基礎詞匯的記憶效果,增強他們重組單詞和應用單詞的能力。
教師以分層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開展作業設計和布置工作,能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也能增強英語作業的適配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和制作的作業可以使初中生獲取自我成長和發展的驅動力,他們會在單元教學中建構網格化的知識體系。
創新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原動力,根據“雙減”政策中“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真實需求,教師可以著力于創新作業形式,創建別具一格的作業體系,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獲取信息的權利,以此改變他們的學習觀念,讓他們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學習任務,這與素質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從過往的教學經歷中可知,教師通常用背誦單詞、書寫句子等形式作為英語作業,這樣的作業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學生的記憶,但是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它不利于英語教學的長期發展和進步。因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創建自選作業模式,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自選作業單,讓他們在感興趣且符合自身實力的作業后打鉤,并按照自主選擇的內容逐一完成作業,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強化英語作業的靈活性,還能從內心深處獲得學生的認同,從而驅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
以八年級下冊Unit 7 Food festival的教學為例,教師應將“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作為基本目標,對作業的形式進行精心設計,采用“自選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從主客觀結合的角度合理地選擇英語作業,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而創新作業的形式,主要有創新作業展示形式和創新作業完成形式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設置班級“展覽館”,創新作業展示形式。通常情況下,展示作業的形式是否新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在“雙減”背景下,為了創建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英語作業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模擬“展覽館”的形式,將英語作業以海報、板報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主動選擇感興趣的英語作業。例如,在教學Unit 7 Food festival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在班級四周的墻壁上張貼“單詞之星”“閃耀星主播”“配音大師”“海報設計師”“寫作廣播稿”等不同的作業海報,并為每名學生配備“邀請卡(即自選作業單)”,讓他們在“展覽館”中自主欣賞和分析海報,并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填寫到“邀請卡”中,如此,學生可確定自身想要完成的作業內容。
其次,組建作業合作小組,創新作業完成形式。在“雙減”背景下,教師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增強作業的彈性化為目標,創新作業完成形式,組建作業合作小組,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和互幫互助的氛圍中高質量地完成英語作業。從作業展示環節的真實情況出發,教師根據學生選擇的“單詞之星”“閃耀星主播”“配音大師”等類型的作業,將他們分成不同的作業小組,讓他們研讀和分析小組作業要求。
1.“單詞之星”作業小組:根據本單元閱讀文本和口語交際等不同板塊的內容,提煉出主要單詞和短語,如“Chocolate Cookies”“fried rice”等,將它們制作成單詞卡,隨機出示單詞卡后,小組成員即要正確讀出其讀音,并利用單詞造句、寫小短文。
設計意圖:“單詞之星”小組能匯集詞匯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在互相幫助和監督的環境中以新穎的形式學習和記憶詞匯,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還能促使他們強化自身的英語基礎,符合“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
2.“閃耀星主播”作業小組:小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選擇Section C Read and understand中的閱讀文本的一個段落進行朗讀練習,模仿教材音頻中的語音和語調,錄制成語音片段,教師選取其中的表現最優者在班級內授予“閃耀星主播”的稱號。
設計意圖:針對選擇“閃耀星主播”作業內容的學生,教師以小組的形式,要求他們開展誦讀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鼓勵,他們可以及時糾正本組成員的讀音,并在班級內展示作業完成的成果,這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口語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配音大師”作業小組:針對“Food festival”的單元主題,教師指導本組成員自主選擇有關于“food culture”的電影資源,如Toast、What's Cooking?等,讓學生按照自身的英語實力選擇對應的角色進行配音,并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和分享。
設計意圖:“配音大師”的作業有利于鍛煉學生聽、說、讀的技能,對于初中生來說,這樣的作業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而且,在完成該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也能體驗電影中人物角色的人生經歷,這也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體驗感。
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應改變作業的形式,以趣味化、自主化的英語作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興趣,并能在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加強作業的完成質量和效率,如此,學生也能增強學習主動性。
“雙減”政策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出臺和落實的教育政策,在其指引下,教師應從統籌優化的角度入手,創建課內外相結合的作業體制,讓學生能在課堂、課內服務和課外等不同的時間段,及時鞏固英語知識、鍛煉聽說讀寫的技能,這樣既能增強英語作業的靈活性,也能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從課內外教學相結合的視角展開分析,教師在課內階段應設計基礎性的英語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堂和課后服務階段完成書面作業,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強化知識基礎。而在課外階段,教師便可設計實踐類的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英語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完成調研任務,從而加強學生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以九年級上冊Unit 2 Saving the Earth的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置課內外相結合的作業。首先,在英語課堂和課后服務階段,教師設置如下基礎作業。
1.將下列漢語形式翻譯成英語。
(1)在這個時期——(2)全世界——
(3)燃油——(4)海平面——
2.根據句意,利用所給單詞的恰當形式填空。
(1)We must save——(dangerous)animals.
(2)She is——(work)for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在完成基礎性作業后,教師適時地引入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解讀作業的內容,讓他們通過社會調研、數據分析等方式,完成英語作業,從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示例如下:
Saving the Earth——Believe in yourself!
以“Saving the Earth”為題,通過查閱英語報紙、雜志和官方平臺等方式,找出不同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貢獻,按照“animal”“plant”“atmosphere”“river”等不同的類型,填充真實的數據,最終用英語撰寫一份簡潔的調查報告。
學生在課后利用現代化的學習設備廣泛查閱數據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撰寫英語報告。通過此方式,學生能將課內學習的英語單詞、短語和句型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會明顯增強。而在課內外相結合的英語作業模式中,學生的作業負擔得以減輕,他們能獲得自主探索和感悟的空間,這也為提升初中生英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奠定基礎。綜合以上分析,“雙減”政策與英語作業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推動英語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總而言之,教師以“雙減”政策為設計作業的指導思想,通過合理分層、創新作業形式和課內外結合等策略,致力于設計優化、減負的作業,這樣既能滿足初中生的個體學習需求,還能突破學生陳舊的學習觀念,讓他們主動地領取作業和完成作業,并借助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作業,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課外時間,使學生在減負中增效、在增效中提質,最后實現個性發展和全面進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