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鴻
(上海市高級技工學校)
行動導向型教學是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上所決定的一種新型的職業培訓教學課程體系和先進的職業技術培訓教學模式,是德國“雙元制”發展的最高階段。行動導向教學指向有目的的學習,在教學中,“學”是主動的,“教”則對教學施加影響[1],可以是直接指導,也可以是主持、咨詢,直至保障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更強調教學中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行動。
銑削實訓課是數控技術等專業中一門培養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及安全文明生產規程的專業特色課。通過本課程實訓,要求學生掌握銑削加工的方法及技術要領,為今后的技能打下扎實的基礎。
職業院校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動手能力強,但對純理論知識學習動力不足,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差異性較大,學習過程中死記硬背、囫圇吞棗、機械訓練、強記概念公式定理,學習成了盲目聽從和跟隨,成了為教師和成績而學習。
表1 教學實施過程表
續表1
續表1
課程圍繞“所需要的工藝知識和操作技能”這一核心思想,遵從行動邏輯的學習過程,提倡整體性學習,關注完整的職業工作過程,以零件為項目任務載體,以實際行動為導向教學方法,識圖工藝分析→加工工藝制訂→零件加工→零件檢測→設備保養→質量分析這一完整的工作過程。由淺入深,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零件正確加工工藝制訂的職業能力。
以實例為案例制作過程的連貫的遞進式學習任務,將操作工藝過程、操作注意事項、知識要點等均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出來,模擬著做事,按照做事的邏輯,積累做事的經驗,培養做事的能力[2]。
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學需要。以“工學結合”的理念為指導,貫穿“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原則。
一體化教學思想:以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一體化、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培訓內容一體化、教學場所與教學手段的一體化,做到實操設備/教學軟件/教學資料一體化。
與以往教學相比,學習體驗更直觀,學習方式更新穎,學習評價更精確。對教師控制學習過程模式的放棄,使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自主控制學習過程的方式成為可能。教師提供一種媒介,或者布置一項任務來推動學習過程。教師施加的影響是間接的,學習情境的客觀的及社會的形態,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
隨著教法的改變,將工作任務的目標細化成更小的單元點,著力解決零件工藝的正確性,使教學過程更貼合實際學習,符合循序漸進的要求,學生更易掌握。
將原先的隱性技術知識顯性化,從而全面評價學生的能力,使學習效果一目了然,讓學生了解自我,教師因材施教。
授課過程中強調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的要求,并根據以往的教學案例如學生加工過程中鉆頭卡在工件中的現象,引出解決方案——使用群鉆來加工孔。此概念將思政元素融進到課程的學習中,并介紹了群鉆的發明人是我們的校友,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下一階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