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自珍
河池市宜州區中醫醫院 廣西 河池 546300
產褥期是產婦分娩后機體恢復的重要階段,產婦心理、生理均處于敏感階段,極易因多種因素影響,出現不良情緒、乳房問題、子宮恢復不佳等并發癥,導致產后恢復緩慢,因此科學有效地護理干預尤為重要[1]。相關研究中指出,延續性護理的實施,可有效促進產后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產婦生活質量[2]。隨著中醫治療、護理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發展,其獨特的護理優勢深受產婦青睞。如何利用中醫護理提高產后延續護理效果成為臨床重點探討問題之一。現對產后延續護理中中醫護理的實施措施、效果展開綜述。
現階段,絕大部分醫院將產婦的產后護理僅局限于院內護理,極少開展延伸護理,促使護理效果未能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常規護理模式中注重院內護理,在產婦出院后終止護理,雖可解決產婦住院期間存在的健康恢復問題,但產婦出院后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出院后依據有較高的照護需求。延續性護理模式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即院內護理的延伸,確保產婦在出院后可得到持續的護理干預,加速產后康復進程。除此之外,產婦產后極易因角色轉換、家庭支持力度等因素影響,出現負性情緒,同時自身護理能力缺乏,對乳房知識掌握不全等因素,造成產后恢復緩慢,因此延續護理的實施尤為重要[3]。
王濤[4]等學者研究中以簡便抽樣法擇分娩產婦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回收212份有效問卷中139例產婦對中醫護理的認知程度評分較低,有161例產婦渴望學會中醫護理操作,在護理操作中耳穴壓籽以及中藥敷貼的需求較高,通過研究得出,產婦雖對中醫護理認知程度低,但對產后中醫護理技術需求高。產后延續性護理中實施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改善產婦情緒、避免產后抑郁,減少產后并發癥[5]。通過以上學者研究可得:產后延續性護理,中醫護理的實施價值顯著,是緩解負性情緒,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有效護理模式。
產婦產后極易受生活環境、角色轉換等因素影響,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產婦的主觀能動性造成影響,同時不利于對新生兒的照護[6]。由于產婦自身護理能力缺乏,導致產后自我照護能力欠佳,對乳房護理不當,極易出現少乳、乳脹等問題,不利于母乳喂養,而母乳作為新生兒的純天然營養物質,若產婦乳房護理不當,極易對新生兒生長發育造成影響。絕大部分產婦在產后極易處于心理因素造成睡眠障礙,在影響身體恢復的通知書,對產婦的家庭生活造成影響,同時睡眠障礙與抑郁的發生具有密切關聯性,相關研究中指出,睡眠越差的產婦心理應激反應越強烈,極易出現產后抑郁,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7]。除上述問題之外,產后子宮復舊不良以及尿潴留等問題均會影響產后康復。
抑郁癥是產后常見并發癥。中醫認為抑郁屬于“郁癥”,穴位按摩可通過按摩對應穴位,幫助患者疏肝解郁、寬胸理氣、舒緩情緒。張遠[8]等學者研究中以40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均分兩組,對照組采用情志療法,觀察組聯合穴位按摩,對照組給予借情、移情以及健康教育干預,觀察組再此基礎上,取患者百會、肝俞穴、脾俞穴、太沖穴、內關穴以及合谷穴等穴位,進行按摩,采用按、揉法,在按摩過程中指導產婦平穩呼吸,各穴位按摩2-5min,每個穴位間隔5-10s,2次/d。經干預后發現觀察組產婦HYAMD評分較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患者滿意度較高,研究中指出情志療法可通過借情、移情等手段,達到安靜神志、調暢氣機的目的。穴位按摩起到調節情志、理氣止痛的功效。袁坤[9]等學者研究中指出,對于產后抑郁產婦,以常規心理護理為基礎,聯合耳穴護理+綜合護理效果顯著,經研究發現,采用耳穴護理(產婦在產后無出血的情況下,依據肝膽脾胃以及各自對應的臟腑對應的穴位,通過推拿、針刺以及貼藥等方法,刺激穴位,在此期間產婦可自行進行按摩,以局部自我感覺酸熱脹痛為宜)+綜合護理(心理、認知干預、支持干預)干預效果優于單一常規心理護理,產婦心理、生活質量改善較為明顯。以上學者研究表明,對于產后抑郁癥患者而言,其中醫護理方法呈現多樣性,可依據產婦情況給予干預,促使負性情緒得以緩解,促進產后康復。
相關學者研究中對產婦進行中醫穴位按摩護理,每日護理2次,利用溫度約50°的毛巾熱敷產婦乳房5min,按揉兩側乳頭中心位置的檀中穴,將中指端直立并反復按揉20-30次,保持適中的力度,避免引發產婦疼痛,以產婦乳頭作為按摩的基準點,選擇乳根穴、神封穴、天池穴等,按摩手法以食指、拇指同時按摩以及輕柔,每個穴位按摩10次左右,以乳頭根部為基礎,對上下兩側各指位置使用拇指、食指輕揉,由內側向外側給予擠壓,擠出多余乳汁,通過穴位按摩護理后,產婦的母乳喂養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常規護理,同時經穴位按摩產婦乳房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研究中指出,通過穴位按摩,可促使乳房變軟,促進血液村換,避免嬰幼兒吮吸不足等問題,同時可以降低乳腺炎的發生率,提高母乳喂養率,護理操作簡單,無創,適合推廣應用[10]。林淑恒[11]等學者研究中以24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對照組120例常規護理、觀察組120例以對照組護理為基礎,聯合耳穴埋豆、乳房按摩護理,經護理得出,耳穴埋豆可促進乳汁分泌,預防乳汁不足的問題。可見,產后給予產婦耳穴埋豆、穴位按摩護理干預,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確保乳汁分泌充足,緩解疼痛。
睡眠障礙主要是因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所致。中藥足浴多采用安神助眠、補氣養血的藥物,耳穴貼壓主要以神門、皮質下、交感等穴位刺激,促進睡眠。兩者聯合干預,對于睡眠障礙患者干預效果顯著,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近年來關于中藥足浴、耳穴貼壓治療各種因素導致失眠患者的相關研究較多,但對于產后睡眠障礙的研究相對空白,建議后期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探討中藥足浴、耳穴貼壓護理用于產后睡眠障礙護理中,是否同樣效果顯著。
產后子宮復舊是指胎盤娩出后6周左右,子宮逐漸恢復到未妊娠狀態,若產后子宮復舊不良,極易出現血性惡露、下腹墜脹、腰痛等癥狀。謝結蘭[12]等學者研究中以足月分娩初產婦90例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技術,給予產婦中藥足浴,其藥方為姜片、炙甘草、紅花、木香、桃仁、干益母草、川芎以及當歸,在進行中藥足浴的過程中搭配足部按摩,腹部中藥熱敷,艾葉250g,聯合穴位按摩,產后取合谷、足三里以及內庭等穴位,采用揉、推、按、摸、捏等方法實施按摩,并在神闕穴進行艾灸,經干預后得出,觀察組產婦子宮復舊時間、惡露持續時間以及子宮納入骨盆時間較短,同時觀察組產婦護理滿意度較高。研究中指出中藥足浴個藥物可促進產婦機體血液循環,促進產后子宮復舊,淤血排出,具有益氣養血以及溫經活血的作用;艾灸可通過溫熱以及藥理作用,通過經絡傳導,調和氣血,促進產婦子宮復舊;按摩可促進產婦機體恢復。可見,中藥足浴、穴位按摩以及艾灸均可促進產婦產后子宮復舊。
劉波[13]等學者研究中,以60例產后尿潴留產婦為研究對象,對照組30例常規護理,觀察組30例聯合中醫護理,包含飲食調節,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情志護理,做到因勢利導、因人施護,進行心理疏導,選擇關元、中極以及水道穴,實施溫針灸,同時選取神闕、陰陵泉、水道等穴位進行貼敷,實施健康教育,經護理后,觀察組產婦尿潴留改善率較高。溫針灸以及穴位貼敷干預,可有效促進產婦排尿,關元、中極、水道等穴位具有補腎固本、行氣利水之效,穴位貼敷可將藥物外敷于穴位上進行穴位刺激,激發經氣,調動經脈功能,起到行氣血的作用。
艾灸是以采用針灸通過刺激穴位,使用熱刺激治療,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在產后中醫護理中,艾灸選穴通常情況下以神闕、氣海、關元、中級、雙子宮穴為主,神闕穴以健脾益氣;中級穴膀胱募穴,關元為足三陰與任脈之交會穴,小腸之募穴,針灸此穴,可促使膀胱內壓升高,促進膀胱修復,可益腎固本、培補真元,增強膀胱氣化功能;雙子宮穴為經外奇穴、針灸此穴位可調理沖任、培補中氣;以上穴位何用具有補以兼通的作用,補脾肺氣虛以治本[14]。
中藥擦浴全身是以中藥滲透肌理,發揮藥效,促進產后恢復[15]。常用中藥防風、艾葉、白術、浮小麥以及黃芪等藥物,防風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艾葉具有疏通經絡、活絡氣血的作用,白術具有調氣活血的作用;浮小麥可應對陰虛發熱、盜汗等癥狀;黃芪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以上藥物合用可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肝腎功能,促進產后恢復。
中藥浴足常用藥物為雞血藤、艾葉、防風、桂枝、浮小麥以及干姜等,以上藥物合用,雞血藤具有活血通經的作用;桂枝具有溫通經脈、有效消除水腫的作用,可改善子宮疼痛,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效;同時通過藥氣中的溫熱刺激促使皮膚溫度升高,皮膚毛細血管得以擴張,從而促進血液以及淋巴液的循環,中藥足浴可利用熱效應改善給藥途徑,促使有效成分通過大面積吸收,最終達到刺激局部、調動身體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熱敷是采用熱的物體消除患或者減輕疼痛,屬于一種古老的熱敷方法,具有簡便、高效的優勢,可促使局部的毛細血管得以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減輕疼痛、消除疲勞的作用。而對于產后產婦而言,中藥熱敷是通過熱氣將中藥有效成分滲透肌理,加強了局部新陳代謝,促使水分與藥物、皮膚的直接接觸,滲透入組織,起到外治給藥的作用。常用藥物為吳茱萸、草芥子等藥物,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作用;草芥子具有溫中散寒,利氣豁痰,通經絡的作用,同時對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采用此藥物進行熱敷,可有效起到減輕局部疼痛的作用。
目前關于產后延續護理中實施中醫護理研究較多,針對產婦出院后心理問題、乳房護理、睡眠障礙、尿潴留以及子宮復舊不良等問題,中醫護理的實施具有顯著意義,其護理方式具有簡便、無創的優勢。但是目前臨床在實施中醫護理時,缺乏統一的效果評價標準,其評價結果受人為因素干擾,因此后期應趨向于制定統一的護理效果量化指標,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