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
河池市宜州區第三人民醫院 廣西 河池 546300
精神分裂癥目前在我國發病率中約占50%,臨床對該疾病患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使其病情逐漸進入恢復期,但多數患者因擔心自身出現角色轉變,極易出現焦慮失眠、緊張、用藥依從性下降等情況,繼而導致病情反復[1-2]。故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時期加以有效護理干預對其病情恢復尤為重要。心理護理主要指臨床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干預時,充分應用自身所具備的心理學技術及心理學知識,通過與患者交談或暗示、安慰等各種途徑或方式,以鼓勵性語言、優雅神情、積極心態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和負性情緒,緩解其病情,以此達到心理護理的目標[3]。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行為糾正、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預后、治療以及病理機制的認識[4]。心理護理主要包括心理咨詢、心理支持以及心理疏導等方式。其中心理支持是心理護理中最常用、最有效、最成熟的心理護理方法之一[5]。
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價值觀,重塑良好性格,勇于面對治療中存在的困難與危險情境,盡可能地避免產生退縮,防止其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2)指導患者學會獨立處理應急事件[6]。(3)緩解患者各種心理應激以及不良社會反應。(4)適當舒緩患者負面情緒,幫助患者學會自我管理負面情緒,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學會采用適宜的方式平復急躁的情緒,避免因情緒失控而產生不顧后果或沖動的行為[7]。(5)引導患者學會自我調整社會角色,使其盡快適應新的角色任務。(6)盡量滿足患者心理需求。
評估心理護理:通過會談、心理量表等方式評估患者病情,記錄患者內心矛盾及不良情緒等心理問題。(2)明確護理診斷:結合患者心理量表評分以及臨床檢查結果,對患者危險行為等級、病情嚴重程度、臨床癥狀加以分析,明確護理診斷[8]。(3)制定護理方案:結合臨床護理診斷制定具體且合理的護理計劃,按照護理方案逐步完成心理護理干預。(4)評價護理效果:根據心理護理效果確定后續護理內容,以便達到遠期護理目標[9]。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病情多半呈慢性進行性發展,病程較長,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治療,而患者能否將其堅持服藥可直接影響到疾病轉歸[10]。患者疾病預后與心理因素存在密切相關,患者心理問題和情緒狀態可直接影響其病情的穩定,直接影響其疾病康復、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心理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11]。心理護理同時能夠有效減少和緩解患者心理矛盾沖突,降低其心理及社會應激反應,減少疾病復發[12]。心理護理主要作用包括:(1)心理護理能夠通過與其交談或心理暗示轉移患者注意力,以此緩解其抑郁及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13]。(2)對患者開展相關醫學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消除其對疾病的焦慮與恐懼心理,幫助其適應陌生和熟悉陌生環境,幫助其順利轉化各種角色,消除內心茫然與矛盾,坦然接受現實[14]。(3)患者因生病,其人際關系及生活環境、社會角色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患者會因人際關系遭到破壞而出現無所適從跟焦慮不安,而心理護理能夠幫助其順利走出當前困境,通過與其工作人員、患者或適當交流,均能夠讓患者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幫助患者盡快適應社會角色轉變和家庭角色改變,通過鼓勵患者,引導其多接觸社會,幫助其減輕孤獨感[15]。
心理護理作為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還能夠將其不良認知體系加以糾正,改善其退縮行為,幫助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角色變化,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以此減少病情復發,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