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 廣西 桂林 541002
尿失禁是一種能客觀證實的病癥,表現為不自主漏尿,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可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泌尿系統及盆腔手術、尿潴留、絕經期、分娩損傷等因素引起,老年人常見的尿失禁類型為壓力性、急迫性、混合性[1]。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全球尿失禁患者中,約有15%~30%的患者為老年人,而在我國,老年人尿失禁患病率為18%~55%,其中女性占比較高。分析相關調查報告發現[3],老年尿失禁在女性中發病率約為51%。尿失禁可對患者生理、心理、社交等方面造成嚴重影響,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同時長期臥床患者伴有較為嚴重的尿失禁癥狀,可引起失禁性皮炎等一系列皮膚問題,延長住院時間、居家安全存在隱患、社會功能缺陷、醫療經濟負擔加重,影響患者疾病預后的同時,還可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誘發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問題[4]。因此針對老年尿失禁患者需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疾病對機體的影響。本文現針對老年患者尿失禁相關危險因素及康復護理干預新進展進行分析,主要綜述內容如下。
壓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在打噴嚏或咳嗽等腹壓增高時,膀胱內尿液不自主的沿尿道外口滲漏,多見于女性群體,主要發病機制與膀胱頸尿道近端高度活動性尿道內括約肌缺陷有關[5]。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尿失禁患者中約有40%~50%為壓力性尿失禁。臨床將壓力性尿失禁分為三個等級,主要包括:①Ⅰ度:咳嗽、笑、噴嚏時發生漏尿;②Ⅱ度:行走、上樓梯時發生漏尿;③Ⅲ度:站立或臥位時均有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表現,或是由膀胱肌肉緊張過度和尿道括約肌合作不當引起的尿頻、尿急等癥狀,多見于中風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有強烈的尿意時不能由意志控制而尿液經尿道流出。經過調查顯示[7],急迫性尿失禁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在20~30歲年齡段女性中發病率為15%,30~40歲為16%,60~70歲為20%。
混合性尿失禁是指壓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同時存在,并伴有膀胱括約肌機能不全,主要分為既有壓力性尿失禁又有逼尿肌過度活動引起的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合并單純的逼尿肌過度活動[8]。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老年人機體多方面器官功能逐漸下降,逐漸誘發大多數疾病,需要長期用藥治療,而部分治療藥物可對老年人尿道功能造成損害。如治療神經方面病變的藥物會與患者的身體調控機制交互作用,引起神經失調,從而導致尿失禁的產生;β-受體阻滯劑等類藥物能增加逼尿肌的張力,地西泮類藥物可以使逼尿肌松弛,精神病用藥則能使括約肌松弛,這些藥物均能一定程度地對下尿路產生影響,引發尿失禁,另外,降糖藥、α受體阻滯劑、雌激素、鎮靜麻醉藥等藥物的使用也會增加尿失禁的發生風險[9]。
腹內壓增高是引發尿失禁的重要因素之一,當腹內壓增高后可增肌尿道以及盆底肌肉等尿道支持結構的負擔,使盆底肌或尿道括約肌松弛從而導致尿失禁。臨床研究表明[10],肥胖、吸煙、便秘、每天坐位>2h、重體力勞動等可增加尿失禁的患病風險。
女性在妊娠及分娩期間,體內會分泌出大量的雌激素及孕激素,從而使尿道支持結構強度降低,同時分娩時患者腹壓可增加,胎兒娩出可對盆底肌肉造成損傷,若不及時采取康復鍛煉措施,可增加尿失禁發生風險[11]。
尿失禁極易對老年患者心理造成影響,誘發抑郁等不良心理疾病,因此臨床護理人員在為老年尿失禁患者進行護理時應注重對心理的護理,應主動、積極的關心、體貼患者,并鼓勵患者及時表達自我感受,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其尿失禁的發生機制及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足夠關愛及尊重,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護患者的隱私,充分滿足患者個人需求,從而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
3.2.1 盆底肌肉鍛煉
針對機體狀況允許的患者,可通過適當的功能鍛煉來幫助患者改善病情,緩解尿失禁癥狀,從而減輕疾病對各方面造成的影響。盆底肌肉鍛煉通過指導患者有意識地多以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進行自主性收縮,從而鍛煉盆底肌肉,加強控尿能力。臨床學者針對尿失禁患者給予盆底肌肉鍛煉[12],結果顯示,鍛煉8周后60%的患者尿失禁癥狀有效改善并治愈,而患者滿意度高達99%。
3.2.2 恥骨肌鍛煉
恥骨肌鍛煉主要指在排尿過程中患者主動中斷排尿,并再繼續排尿的重復鍛煉,可有效幫助恢復尿道括約肌功能。臨床學者將恥骨肌鍛煉及盆底肌肉鍛煉聯合應用于尿失禁患者護理中[13],結果顯示,相較于護理前,患者護理后盆底肌功能有效提高,漏尿癥狀和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3.2.3 膀胱功能鍛煉
要求患者按照規定時間排尿,并逐漸延長排尿的時間間隔,勿1次攝入大量的飲用水,每隔1~2h將膀胱內積蓄的尿液排空,并逐漸延長排尿間隔,當患者已經能夠每隔1~2h正常排尿時,可適當將排尿時間延長至3~4h,從而提高患者對膀胱的控制能力,改善漏尿情況。
根據患者尿失禁嚴重程度及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針對患者每日飲用水攝入量,可控制在1500~2000ml之間,避免患者攝入大量液體,引起多尿癥狀,使尿失禁加重。同時告知患者睡前應限制飲水,減少夜尿現象,同時針對患者攝入液體的種類也有所要求,禁忌攝入濃茶、可樂等可對膀胱造成刺激的液體。通過分析相關研究報道發現[15],富含咖啡因的飲料、碳酸飲料等可對膀胱造成刺激,與尿失禁之間具有緊密聯系。
目前臨床針對老年尿失禁患者常使用的護理用具包括留置導尿管、護墊、紙尿褲、醫用接尿器及避孕套式尿袋等。①留置導尿管多見于長期臥床患者,由于此類患者長期臥床,通常肢體功能退化,肌肉萎縮,因此無法下床活動,通過為患者留置導尿管的方式可避免尿失禁對患者會陰部皮膚造成影響,減少失禁性皮炎發生率。②護墊及紙尿褲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安全性較高的尿失禁護理用具,具有透氣性好、不限制活動等優點。臨床學者對此進行研究發現,相較于留置導尿管,采用護墊及紙尿褲的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較低,皮膚改善較少。③醫用接尿器可有效避免留置導尿管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尿管不暢等并發癥,具有可反復使用、價格低廉的優點。④避孕套式尿袋多見于男性老年尿失禁患者,選擇合適患者陰莖大小的避孕套式尿袋收集尿液,對患者翻身及外出活動造成的影響較小[16]。
尿失禁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可對其生理、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同時還可對患者疾病預后造成影響,使病情惡化,因此選擇合適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功能鍛煉、飲食護理等措施,鼓勵并關愛患者,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改善盆底肌及膀胱功能,從而改善漏尿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還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護理用具,幫助患者減輕尿失禁癥狀,同時避免因不合適的護理用具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臨床可將多種輔助器械及鍛煉方式應用于老年尿失禁患者護理中,從而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