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琴
柳江區人民醫院 廣西 柳州 545100
經皮冠狀動脈內支架術是近年來實施的改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誘發的心肌供血不足、冠狀動脈阻塞的新型技術,其過程主要是穿刺選擇動脈血管,在動脈血管中是導管前行至冠狀動脈開口處,以特殊傳送方法將支架輸送至需安放的冠狀血管部位,繼而放置、撤離導管,接受手術,該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條件下完成,大部分患者在穿刺24h后便可下床活動,術后3d可出院,可有效發揮創傷小、恢復快及成功率高等優勢,在臨床應用廣泛[1]。但術后易發生拔管綜合征、出血及血腫、低血壓等多種并發癥,若處理不當極有可能誘發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嚴重威脅患者安全,故護理人員需充分認識并發癥發生的原因,結合實際開展預后干預,積極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促使患者盡早康復是其關鍵[2]。本研究針對冠狀動脈內支架術后非心臟并發癥的相關護理進行研究,為臨床實踐應用提供可靠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拔管綜合征是冠狀動脈內支架術后常見且危險的并發癥之一,主要是因患者心理過度緊張與拔管疼痛放射性所致的迷走神經興奮,以心率減慢與血壓下降為主要表現,且伴有惡心、嘔吐及出冷汗等癥狀,甚至導致患者心臟停止,若未得到及時搶救,極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故積極預防并發癥發生、盡早診斷及快速處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關鍵[3]。故在拔管時需積極做到:①拔管前宣教,提前向患者說明拔管的方法,促使其做好心理準備,同時由護士陪在患者身邊,提高播放音樂或語言安撫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解答其疑問,及時安撫患者恐懼及緊張心理,尤其是女性患者更應該加強該護理,提高其配合度。②做好急救準備,在拔管前需保留患者的靜脈通道,提前準備升壓、抗心律失常、解痙及擴血管等藥物,確保急救設備儀器完善、到位,并在拔管前準備血容量,監測其心率,若出現異常需作出有效調整處理,必要時給予2%普魯卡因做局部鎮痛處理[4]。③拔管處理,采用分段加壓方法進行壓迫止血,其按壓力度為可觸摸到足背動脈搏動,需注意,若橈動脈兩側有傷口,拔管時不可同時按下。拔管后護士需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及心電圖變化,約30min左右,且注意其面色及表情,詢問了解是否有惡心、頭暈等癥狀,從而減少或避免拔管綜合征發生。在強麗萍[5]研究中,共納入患者86例,在拔管前進行心理安撫,積極消除患者負面情緒,并轉移其注意力,注意疼痛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拔管綜合征發生,其結果示,護理后患者拔管綜合征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2.33%,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
出血及血腫是冠狀動脈內支架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因此需積極做到,①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者傷口敷料及足背動脈搏動至術后24h,然后在術后8h去掉橈動脈敷料,判定是否有血腫癥狀及其大小情況,采用Christens[6]改良法判定出血情況,若敷料上無可見血性滲出物則表明正常;若局部未觸及血腫或血腫的直徑不超過5cm則表明出血無意義;若包扎敷料上血量較多,且血液丟失量超過100ml,需及時用手法加用及砂袋壓迫、再次加壓包扎、血腫壓迫等方法影響足背動脈搏動,改善其出現及血腫癥狀。②若懷疑或發現患者穿刺部位存在血腫時,需仔細觸摸傷口周圍有無細震顫情況,采用聽診確定收縮期血管有無雜音出現,若有則表明形成假性動脈瘤,有出血癥狀,需及時以手指壓迫止血,直至雜音消失為止、若經判斷后確診為進行性發展的滲血及血腫,需提前拔管并擠壓血腫,直至血腫消散,然后做擠壓包扎;若為非活動出血需先用注射器抽吸血腫處淤血,并給予冷敷(約40-60min)。患者已拔管,需及時拆除彈性繃帶,重新徒手加壓止血,并采用藥物處理[7]。③囑咐患者在臥床期間減少增加腹壓的行為,如咳嗽及大便時,需用手壓緊傷口,避免增加穿刺口的壓力而造成出血發生。同時使用抗凝劑時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高血壓癥狀,且控制活動不可過量,持續觀察穿刺口72h,確定患者全身皮膚是否有牙齦出現、青紫斑塊及血尿等出血癥狀發生。④依據藥理學原理證實,肝素抗凝的起效迅速,在用藥數分鐘后便可延長血液凝固、凝血酶及凝血酶原時間,且持續時間長達3-5h,故術后6h患者凝血系統已恢復正常[8]。同時砂袋取下后有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可發揮有效的壓迫止血及預防出血作用[7]。同時鼓勵患者做早期活動,積極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減輕因臥床休養帶來的不便及痛苦,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在張婧[9]研究中,共納入患者122例,經護理干預后僅出現了2例皮下出血及血腫癥狀明顯低于對照組,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改善其預后。
在實施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前需禁飲禁食4h,且術中失血,造影劑的高滲性具有一定的利尿性,補液不夠,故在術后極易發生低血壓癥狀。因此需做到:①術前控制患者禁食時間不可過長,避免患者出現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應,尤其是老年及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禁食時間。若患者在上午接受手術治療,可在早餐進食半流質食物至70-80%飽,若伴有誤吸高危風險可適當延長禁飲禁食時間,但需采取靜脈補液的方法彌補禁食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情況[10]。②若患者在術后3h出現血壓明顯降低,可能是受造影劑影響,因造影劑的高滲性導致血容量增加,繼而使腎小球動脈擴張,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導致尿量增加而脫水。故在術后需囑咐患者大量飲水,促使造影劑盡快排除,但正常的體液量無法靠單純飲水維持,適當補液支持尤為重要。③若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因心臟射血分數下降,尤其是在術后3h血壓較低時,為防止血壓降低而造成心肌灌注不良,甚至再次病發梗死,需在術后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及時調整好輸液速度,如有血壓異常情況,需及時告知醫師并輔助其查明原因實施對癥處理[11]。④大部分低血壓患者均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因血壓降低早期交感神經興奮會使平滑肌微血管發生強烈痙攣,胃張力與蠕動降低,但十二指腸張力增強,促使患者惡心、嘔吐。且空腹大量飲水,急驟的胃擴張會造成胃部不適,故患者在術后大量飲水時,需適當進食,促使胃蠕動,從而減少胃擴張所致的嘔吐情況,且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類為主,禁食油膩與脹氣類食物,如牛奶、甜食等[12]。在馬東[13]等研究中,以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實經有效護理干預后,可有效減少患者術后低血壓及低血容量等并發癥發生。
經皮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后為預防血管并發癥發生常需患者保持一定時間的臥床休養,患者洗漱、進食及大小便均需在床上完成,且需他人協助,從而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同時長時間的臥床休養會造成患者腰酸背痛、失眠,且有部分患者因不習慣床上大小便,易發生尿潴留及便秘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在護理時,需為患者創造舒適、安靜且整潔的休養環境,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的休養,指導患者飲食,不可過飽,以高纖維類食物為主,若患者排便困難,需在舒適給予緩瀉劑干預,同時改進護理方法,經患者臥床休養時間縮短至12h,沙袋壓迫止血6h后,可輔助患者保持半臥位及側臥位,從而預防便秘與長時間引起的不適等;若患者術后排尿困難,需進行誘導排尿,以防膀胱過度充盈[14]。
隨著醫學護理的不斷進步,臨床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日漸減少,而術后非心臟并發癥的發生率及介入方法不同有關,一般與手術的復雜程度呈現正相關。因此,護理人員加強經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患者的并發癥預防干預,針對低血壓、出血及血腫、拔管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進行針對性預防及應對,可有效提高該手術的介入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