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代玉
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廣西 桂林 5425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健康意識的增強,其對護理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對于孕產婦而言,若想確保產婦及胎兒健康,則需對其實施良好的護理干預[1]。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的上升及助產專業的退步造成助產服務中的護理發展較相對落后,而妊娠及分娩給孕產婦帶來強烈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因此其對助產服務提出較高的要求[2]。相關研究指出[3],助產服務工作人員不僅需保證產婦及新生兒的安全,更要致力于營造促進自然分娩的社會風氣及理念。近年來,人文關懷護理在助產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得到認可,其能使孕產婦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提升,促進自然分娩,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得到理想的護理效果。本文就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助產服務中的研究進展展開綜述,現總結如下。
人文關懷護理是以人為本,予以心理、生理及社會等科學性、整體性及全面性的護理服務模式,予以患者人性化護理服務是臨床工作人員的職責[4]。劉雁[5]等研究分析出護理人文關懷包括5大要素:理解文化背景、尊重生命價值、協調護患關系、最大限度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表達關愛及支持。相關研究顯示[6],患者及護理人員之間對關懷行為的感知具有明顯的差異。助產服務人員所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在于對社會及家庭的重要性,分娩的風險性,傳統觀念及醫療發展的沖突上。隨著人文關懷護理的廣泛實施,其內涵變得更加復雜。孕產婦在分娩的不同階段中其生理及心理有著不同的需求。林雪[6]等研究表明: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極其迫切,而緩解分娩疼痛的需求不符合陰道分娩的原則。上述研究為臨床護理人員對孕產婦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提供重要依據及方向,但我國仍缺乏大樣本的研究,同時缺少全面及整體性的對產婦、新生兒及家屬需求的調查研究。因此,目前助產服務中所提供的人文關懷護理內涵僅停留在舒適護理、確保母嬰安全及表達關愛的層次。對于改善護患關系、滿足合理需求等方面,助產服務工作人員的重視度不夠。
隨著我國二胎生育政策的開放,分娩的需求,助產專業重新回歸,以往助產服務中以生理照護為重點護理的模式以逐漸轉變為以孕產婦及家庭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模式[7]。臨床諸多研究顯示[8],將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助產服務中能顯著提升自然分娩率、確保母嬰安全,能使人口素質提升;此外,人文關懷護理的實施能增強助產服務人員專業知識,從而使其人文素質及技能水平提升。該種護理模式也關注到助產服務人員,即助產士的價值,形成科學及完整的人文關懷系統,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主動性。
根據人文關懷理念實施特色的產科建設及布局的研究報道,產科學者推行的小產房,待產分娩產房,為保護孕產婦隱私及家庭的支持提供較好的環境條件[9]。對產婦的搶救器械進行適當的遮擋及布置溫馨的環境可避免孕產婦產生恐懼及緊張等情緒,自由體位、輔助工具及水中待產等設施為產婦提供諸多促進產程的選擇[10-11]。
要實現優質護理以關懷為中心的宗旨,為助產服務工作人員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及管理是管理及研究者的職責[12]。近年來,人文關懷護理理念已被臨床護理人員接受及推廣,但無完整的教育體系來增強人文關懷理論知識,并應用于臨床護理指導工作中。在人文關懷管理模式下,為讓孕產婦感受到全面及連續性的照護,醫療干預措施過大增加助產人員的工作量,造成排班制度的實施存在一定難度。助產服務人員對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的認知,也是護理模式不斷完善的重要條件[13-14]。
3.3.1 產前人文關懷護理
近年來,門診開展助產士服務取得較好的效果。門診內容除宣傳妊娠期相關健康知識及保健知識外,還包括評估孕產婦生理及心理狀態,并實施相應的干預及指導,使其在妊娠期間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15]。助產服務人員應增強與孕產婦的溝通,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微信等平臺使孕產婦對分娩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使其能在分娩過程中主動配合,從而確保母嬰健康。以上兩種健康宣教的方式存在溝通時間較少現象。分娩計劃的執行能使助產工作人員能更全面及深入的了解孕產婦對分娩知識的認知及在分娩過程中的需求,同時能讓其家屬共同參與到分娩的決策中,施行過程簡單,建議大力開展。但助產工作人員未建立起規范及科學性的人文關懷模式,造成分娩計劃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部分醫院堅持開展,只局限于形式。分娩預體驗是臨床工作人員根據需求開展的人性化干預,旨在幫助孕產婦克服陌生環境及改善不良情緒,對實施效果可進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討[16-17]。
3.3.2 產時人文關懷護理
傳統的護理干預,只注重產程的觀察及并發癥的預防。分娩對于孕產婦及其家庭而言屬于重要事件,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所承受的無助對母嬰安全造成影響,同時易帶來負性分娩體驗。人性化護理是近年來臨床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不僅考慮到孕產婦的生理需求,同時注重其心理及社會需求。相關研究顯示[18],非藥物性的鎮痛方式及舒適護理能顯著緩解產婦的疼痛感,其中分娩球及自由體位應用頻率最高。心理需求的照護包括助產服務人員要做好保護孕產婦的隱私,尊重文化,維護家庭關系,幫助產婦盡快適應角色轉換等。減少醫療干預也是尊重產婦的人文關懷體現之一。對于減少分娩過程中醫療干預,促進自然分娩以達成共識,灌腸及備皮等措施已從護理干預中去除,而人工破膜及催產素等措施仍在施行[19]。這與產科醫生主導分娩過程及過度醫療化密切相關,而在助產服務人員主導的護理模式下醫療技術的干預較少。
3.3.3 產后人文關懷護理
以往產科護理只注重于觀察護理,而對于產后護理的關注較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病風險顯著上升,與心理、社會及分娩等因素密切相關,引起產科工作人員的重點關注。助產服務人員通過引導產婦回憶胎兒娩出的喜悅,以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分娩體驗,指導產婦正確母乳喂養的方式及新生兒的照護,予以科學及系統性的指導及幫助,幫助家庭成員完成家庭角色重構[20]。產婦出院后助產服務人員需通過電話等方式對其進行隨訪。產婦經歷分娩后,生理及心理仍未完全恢復,又將面對新的問題,此時急需助產服務人員給予延續性護理,所以電話隨訪無法達到產婦及其家屬的期望,人文關懷護理的理念及連貫性在產后得不到體現。
助產服務理念趨向于國際化,助產士專科建設逐漸完善,未來的助產服務將延伸至社會及家庭。無保護分娩的開展為助產人員開啟自然分娩理念新的篇章,為人文關懷護理的實施提供依據。綜上所述,助產服務的本質仍是人文關懷,醫護人員通過專業的知識及技術幫助患者緩解痛苦,去除疾病,從而使其得到善良的關懷。但助產服務中應用人文關懷護理尚處于起步階段,采用科學的方式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針對性的提供整體性、全面性及針對性的護理是臨床工作人員需努力的方向,通過人性化的護理服務使助產服務回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