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靜
博白縣博白鎮衛生院 廣西 玉林 537600
近幾年來受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日常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等多方面發生率很大的變化,導致臨床一些常見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如糖尿病,多見于中老年人,且患病人群逐漸趨向年輕化[1]。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整體糖尿病患者的90%,主要由遺傳、飲食、健康狀況等因素引起,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主要通過控制飲食及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2]。但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數為老年人,患病后生活各方面受到限制,同時存在文化程度低下等問題,因此對疾病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存在認知錯誤,導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疾病預后。干預式自我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措施,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干預,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督促其養成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地調動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從而促進疾病的良性轉歸[3]。本文現圍繞干預式自我管理在2型糖尿病護理中應用的研究進展,綜述內容如下。
自我管理的理念最早于21世紀00年代初被定義,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本身、目標、思想、心理及行為等表現進行的管理,注重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教導及約束力量,將其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認為通過在藥物使用、角色轉換和情緒調整上的積極參與以及更好地治愈自身疾病[4]。將干預式自我管理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護理中,需先指導患者識別相關問題,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護理計劃,了解入伙獲取及利用外界的幫助,從而完成一系列護理措施,如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用藥及控制并發癥發展等[5]。
動機性訪談指的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展開的訪談方法,通過獨有的面談原則及談話技巧,幫助患者意識到病情中現存及潛在的問題,從而使患者能夠重視疾病控制,提高其改變的動機[6]。臨床學者研究發現[7],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動機性訪談,可提高患者在飲食控制、規律鍛煉、血糖監測等多方面的依從性。另一學者將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8],分別給予動機性訪談及傳統健康教育,結果顯示,接受動機性訪談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效果由于接受傳統教育的患者,其中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降低效果最為明顯。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時可應用動機性訪談,與患者之間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針對疾病相關知識、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向患者進行講解,并告知若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可引起哪些相關并發癥,對機體造成怎樣的損害,從而使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提高,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9-10]。
同伴教育是指同齡人或相同健康狀況之間的人互相提供自我管理支持[11]。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可將病情相似的患者安置在同一間病房內,并在日常護理中定期帶領科室內2型糖尿病患者在活動室內舉行病友會,指導2型糖尿病患者之間互相交流治療心得,并分享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護理,分享近期經過合理的飲食控制及按時用藥后,病情好轉情況,并指導患者之間給予互相鼓勵及安慰,幫助患者增強自我管理的意識[12-13]。臨床研究發現[14],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給予2個月的同伴教育,相較于護理之前,患者血糖水平顯著下降,且在運動、自我血糖監測等護理方面依從性顯著提高。
技術干預指的是采用先進的設備或工具,來持續為患者提供護理,監督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15]。由于2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因此大多數患者均在醫院內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血糖水平穩定后出院,出院后護理場所大多數為家庭或社區,患者自我管理意識較弱即可導致疾病控制情況不佳。護理人員可將QQ、微信等通訊軟件應用至護理中,通過公眾號定期向患者推送健康宣教小知識,并通過群聊的方式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況及疾病康復情況,及時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護理計劃,指導患者掌握健康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同時通過遠程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及病情制定針對性的管理計劃,要求患者按照管理計劃完成每日所需事件,如定時測量血糖、按時按量用藥、定量運動等[16-17]。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式,臨床主要將其運用于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及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治療中,通過改變患者對自身,對他人或事物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18]。2型糖尿病患者受到疾病癥狀影響,且疾病病程較長,因此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此時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分析造成不良心理問題的因素,并告知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對疾病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使患者依從性提高,能夠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分析出因素后,針對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如患者擔憂疾病恢復情況,護理人員可舉例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患者,使患者了解只要控制血糖水平即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延緩病情發展;并給予患者鼓勵及安慰,及時表揚患者取得的進步,使患者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患者出院后仍需定期與患者之間保持聯系,通過電話隨訪或家庭隨訪的方式,了解患者近期心理狀態及遇到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指導[19]。臨床學者經過研究發現[20],相較于未進行認知行為療法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療法的患者不僅血糖水平控制良好,且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得到了有效改善。
2型糖尿病目前已經成為危害全球人民機體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其治療及護理受到了臨床重視,針對2型糖尿病目前并無特效治療藥物,只可通過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延緩病情發展,因此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患者均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原因,通過干預式自我管理可幫助患者調動自我管理效能,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從而有效控制疾病進展,主要通過動機性訪談、同伴教育、技術干預及認知行為療法等來進行干預,使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提高、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開展自我管理,有效改善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