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珍
來賓市興賓區人民醫院 廣西 來賓 546100
腦卒中是當下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致殘及致殘風險均較高,好發對象為中老年人群,但近幾年,該疾病逐漸轉向于年輕化的趨勢,在臨床30-40歲的患者并不少見。據相關數據顯示[1],約有超過80%的患者存在肢體功能障礙,隨著康復鍛煉的介入,有部分患者肢體功能會逐漸得到恢復。然而,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在進入偏癱慢性期后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特別是手功能。相關研究顯示[2],僅有12%的腦卒中患者手功能可恢復至正常手功能的一半,僅有3%的患者會恢復值正常手功能的70%左右。由于手功能的恢復與下肢相比較困難,臨床也通常更重視對下肢功能的恢復,進而忽略上肢功能的重建。此外,患肢的廢用及健手的代償往往會加重這一趨勢,等再想恢復手功能時為時已晚,手部肌肉已出現痙攣,康復效果并不理想,對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困擾,使其生活質量大大降低。相關研究證實[3],腦具有可塑性,而針灸療法可影響突觸的可塑性,可加快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針灸療法為該疾病手功能障礙最理想的治療手段。本文就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針灸治療的進展進行綜述。
諸多臨床研究證實針刺療效與脊髓、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等有關,采用X線掃描、MRI及組織解剖等方式,提示人體腧穴是以結締組織為基礎,連帶其中的淋巴管、血管及神經叢形成的體系。腦功能成像技術可發現諸多腧穴特異性現象,針刺特定穴位時,腦功能區域的局部腦血流量及腦電磁圖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腦功能的改變與針刺存在時程相關性,與被激活的腦區域及針刺穴位的療效有直接關系。針刺可激活受損腦細胞,加快腦內功能重建。針刺屬于非特異性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神經調節功能活動,使局部微循環得到改善,促進細胞內代謝以調節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從而能間接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和再生。
(1)以陽明經為主,腦卒中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針刺陽明經可達到氣血通暢及邪去正安的作用,使患者肢體功能障礙逐漸恢復。針刺穴位通常取曲池、合谷及后溪等。王立童[4]等提出在醒腦開竅針刺療法上加后溪、合谷及勞宮穴治療手指屈伸不利得到理想的療效。宋麗靜[5]等研究發現,采用針刺合谷聯合運動及作業療法治療中風后手功能障礙療效顯著。周鈺[6]等采用針刺外關及中渚治療手功能障礙療效明顯優于參照組。夏文廣[7]等在實驗中發現,取三陽經經穴治療腦卒中后手指拘攣,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2)手三陰經取穴:該疾病軟癱期患者手指軟弱無力,針刺三陰經穴可對神經產生刺激,促進肌肉的活動,從而使患者的手指功能得到改善。針刺常取穴位包括勞宮、內關、孔最及通里等。針刺三陰交穴改善手指的運動功能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手陽明大腸經,而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兩者相比無明顯差異。針刺內關穴聯合康復鍛煉可使患者手痙攣的癥狀得到明顯緩解。針刺內關穴可發揮補元氣及啟閉醒神的作用,是醒腦開竅療法的主要穴位;(3)陰陽兩經同取,相關研究及臨床實踐證實醒腦開竅療法在治療手功能障礙的療效顯著,主要取穴以陰經內關、臂中及極泉為主穴聯合陽經合谷及八邪等,是陰陽兩經同刺。
(1)常規取穴聯合頭、頸部取穴:針刺頭部可使腦灌注得到改善,促進腦循環,加快受損區域側支循環的建立,以減輕對腦細胞的損傷,促進手部功能的恢復[8]。常取穴位包括四白、百會、頭維及四神聰等。也有研究提出[9],頸部橫向刺法聯合點刺井穴對改善中風后手功能障礙療效顯著;(2)常規取穴聯合腹針:腹針療法的原則是以恢復陰陽平衡。臨床實踐證實,“腹五針”加上三陰交及足三里聯合局部取穴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取局部,可顯著縮短患者中風后康復療程。崔林華[10]等采用針刺腹針聯合西藥治療中風后手功能障礙,發現其療效顯著優于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周婷[11]等取滑肉門、商曲、上風濕點及上風濕外點,證實腹針療法可顯著提升中風后手功能障礙的療效。何可[12]等取建力、歸元、商曲、元旁、雙側滑肉門及外陵、上下濕點,能使患者運動及感覺動能得到明顯改善;(3)眼針取穴,王興華[13]等選取大小腸經、上焦三區通調三陽經氣血,聯合肝、脾、腎區疏調臟腑功能,調整陰陽。周偉[14]等取穴配伍眼上、下焦區治療急性腦梗死發現其總有效率高于常規取穴。袁清[15]等眼針取穴上、下焦區聯合心、腎、肝區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現療效與體針治療相比較好,證實將眼針取穴應用該疾病患者治療中療效顯著;(4)董氏奇穴,董其昌所創重仙穴、重子穴針刺應用于中風后手功能障礙療效顯著,針刺后瀉法,痙攣彎曲手指即刻伸直[16-17]。
現代醫學表明[18],針刺得氣與神經及肌肉運動點相關,而針刺得氣是針灸效應的重要基礎,因此現代針刺療法還應加入針刺運動點及神經。相關研究證實[19],伸-屈肌運動點針刺在臨床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得到廣泛認可。
透刺法與傳統取穴相比針感強且刺激量大,療效更顯著。中風后患者手指屈伸不利,針刺療法大多選擇透刺。常取穴合谷,根據患者手指拘攣程度可選擇后溪、合谷溪二間及三間等。針刺合谷穴得氣后提至淺層透刺向后溪,采用插捻轉瀉法待患者手指逐漸變軟后,復取兩針按照前法透向二間及三間方向[20]。相關研究顯示[21],透刺合谷穴加上針刺曲池穴,可使患者手指拘攣的情況得到改善。
臨床專家對合谷刺法存在諸多的爭議,主要觀點為一針多向刺和多針刺法,使針感向多個方向傳遞,刺激力強,可使黏連得到有效松解,使局部循環得到明顯改善,以緩解患者手指拘攣情況。朱創業[22]等表明,蒼龜探穴針法對腦卒中后手指功能障礙的患者具有理想的療效。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療效顯著,已在臨床上廣泛運用,與傳統針刺療法不同,以往的取穴原則是采取辯癥取穴、按時選穴及經驗選穴等,但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及進步,有學者認為應結合現代神經學、神經發育及信息學、神經解剖等實施分階段選穴。反復刺激人體易產生耐受性,長期的刺激不僅無法提升療效,甚至可能會對針刺功效的發揮造成影響。本次研究認為應針對患者疾病的不同階段及病情,實施分期-整體針刺,將以往的取穴原則與分階段及屈、伸肌取穴相結合,可得到更理想的療效。同時實施不同的刺激手法及刺激量,可加快患者手指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