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融水縣中醫醫院 廣西 柳州 545300
痛風性關節炎常見的可出現在單側足部第一跖趾關節、踝關節等處,以40 歲男性為多發人群,特別是急性期若不積極治療后期可導致關節畸形、功能障礙和腎功能損害。目前,西醫治療往往以藥物方式對疾病急性期進行治療,目前治療痛風常用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等,盡管能夠取得一定效果,而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且停藥后病情又會再次發作。一般痛風性關節炎經中醫治療,療效較好,十分安全,特別是中醫外治法非常有效,且容易操作、不易產生不良反應,被許多患者所接受。對此本研究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經中醫外治法治療情況,現將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歸屬于中醫“痹證”“歷節”等范疇。現代醫家在古代醫家經驗的前提下,闡述了本病的中醫病因病機研究進展狀況。國醫大師徐經世認為,“痛風非風,病在肝脾腎,責之濕痰瘀”;發病時間長,耗傷腎陰,煎灼脾胃之津液,瘀阻脈絡,如治不徹底又易反復發作,反傷腎陽,病邪蘊郁化熱的熱盛型,素體陽虛,濕熱內阻脾胃[1]。
2.1.1 中藥外敷
中藥外敷根據"透皮吸收"的理論,針對不同疾病,將中藥配制成丸,散,膏等劑型,涂抹或調敷于患處或相應穴位上,起到藥物作用,通過經絡與穴位,將藥物輸送到指定部位。杜君宏等[2]研究對象為120 例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以隨機方式分這些患者為兩組,對照組60例(服用秋水仙堿片進行治療)和治療組60例(正骨散外敷進行治療),結果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 96.7%明顯高于的對照組95.0%。覃花桃等[3]研究中分析對象為80 例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所使用的分組方式為隨機分組法,通過這種方式將以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 40 例,對照組服用秋水仙堿進行治療,治療組在服用秋水仙堿治療后,配合四黃水蜜外敷,從治療結果來看,治療組癥狀改善明顯比對照組較好(P<0.05)。中藥外敷不僅具有消腫止痛、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等功效,且藥物并未通過肝臟代謝及胃腸道吸收,避免加重胃腸道刺激和肝臟負擔;但外敷的部位及時間往往由醫者憑實際情況與經驗來決定,所以,有關療效差異方面還需要逐步探究。
2.1.2 中藥熏洗
中藥熏洗是結合患者分型證治及其臨床癥狀表現,選取合適的中藥熏洗方劑,通過藥物的吸收或局部刺激所引起的整體藥理效應通過局部孔竅經穴滲透到病變內部,從而起到清熱解毒、抗炎消腫的功效。姚妮芳,張海云,錢曉嵐[4]研究中為探討中藥熏洗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作用效果,通過隨機分組方式分的40例患者為兩組,對照組20 例給予塞來昔布膠囊進行治療,治療組20 例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配合科室自擬中藥熏洗方,從對比結果來看,組內治療后中醫癥候群及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 ,并且治療組改善程度和對照組相比明顯較優(P<0. 05 ) ,可見,中藥熏洗搭配健康護理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獲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程度。
2.1.3 中藥外洗
中藥外洗,對中藥進行加工處理后將其作用于皮膚、孔竅及病變部位。董宏生,董占斌,王寬宇[5]研究中對照組西藥內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中藥外用泡洗治,相比對照組,治療組關節疼痛、關節腫脹度、中醫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不難發現,在西藥常規治療前提下配合中藥泡洗有助于改善患者關節腫脹、疼痛,促使患者病情緩解,提升了生活質量。中藥外洗具有作用迅速、簡便廉驗、易學易用等優勢;但外洗時間長短、藥液覆蓋深度會對療效構成一定的影響,這方面還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實。
針刺療法是指通過特定穴位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使臟腑功能趨于調和,達到化瘀通絡、達到扶正祛邪等功效。張闊,徐媛,丁沙沙,等[6]為分析針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應用情況,通過搜集、PubMed、Medline、Cochrane等數據庫,總共整理了相關文獻資料120篇,對選穴規律匯總發現,針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選取的穴位主要是手足三陽經、督脈及經外奇穴等,特別是足太陽膀胱經選穴次數、穴位數目在全部靜脈當中處于之最;另外疾病病變部位有差異,選取的穴位不同,通常多是以近部(局部)陽經取穴,輔助遠部取穴;選取的穴位主要是交會穴、合穴、井穴等特定穴位為主,且這類穴位數量較多。針刺療法屬于治療中醫治療絡病方式,盡管能促使局部微循環,直接使某些致痛物質減少或消失,從而.使疼痛得到持久廣泛的緩解;但在防治腎臟病變、關節破壞等方面效果不理想,尚需深入探討。
灸法在經絡、臟腑等理論前提下,利用艾葉或者藥物在特定穴位上進行施灸,借艾火的純陽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而防病治病的方法,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洪昆達,萬甜,張麗瑛[7]研究中不同證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均采取子午流注灸法治療,10次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對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發現,不同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癥狀積分及療效均好轉(P<0.05);同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治療獲得了相對較少的關節滑液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8(IL-1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P<0.05),可見子午流注灸法對患者治療效果較好。灸法雖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簡便、費用低等優勢;但在臨床操作中,而針對灸法的方法、時間、穴位選擇等尚不成熟。
針刀治療是在現代西醫外科手術療法和中醫針刺治療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療法,運用生物力學原理,遵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利用針刀松解病變軟組織,改善和解除局部組織的粘連、攣縮等病理變化,從而讓炎性關節液排除,可迅速降低關節內的膨脹力,有止痛消炎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加速組織修復等功效,吸收了中、西醫之長,體現了簡、便、驗、廉四大特點。王偉,王鴻儒,李偉,等[8]研究中為分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經小針刀治療情況,以1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段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通過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行針刺治療,觀察組50例行小針刀治療,對兩組治療效果對比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膝關節功能評分和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可見,小針刀用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治療當中,可獲得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促使關節正常活動趨于正常。針刀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方面,盡管防止沉積在其他部位,并可預防尿酸鹽在尿路形成結石,能迅速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展;此法比較適用于關節外的問題,而不易解決關節腔內的炎癥問題。
微創針刀鏡以西醫解剖、手術操作為基礎,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融合了現代醫學的內窺鏡,微創外科和傳統醫學的小針刀技術。此法利用針刀鏡操作設備及內窺鏡,進行可視化操作,醫務人員在顯示屏上可清楚地看到病患關節內結構,極大提高了診斷率和治療效果。徐強,許能貴,陳智欣,等[9]研究中以42例急性痛風性膝關節炎患者作為受試對象,按照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此項手術將患者分為治療組21例和對照組21例,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治療組行常規藥物治療聯合微創針刀鏡,對兩組治療效果對比發現,組內治療后腫脹關節數、疼痛關節數、壓痛關節數等比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治療組治療后7d以上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14d關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7d 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14d紅細胞沉降率(ESR)及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經過半年隨訪發現,治療組比對照組復發次數較少(P<0.05);可見,在常規治療前提下配合微創針刀鏡治療可獲得非常不錯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微創針刀鏡適用于疾病早、中期及尚未形成嚴重的器質性改變前,創傷小,恢復快,沒有大的手術切口等優勢,減少治療的危險性、提高了成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其他中醫外治法有刮痧、按摩、拔罐這些都是中醫的特色治療方法等,因操作方便、方法簡單、療效顯著而備受患者所接受。拔罐療法通過其溫熱機械刺激及負壓吸引作用,不僅能順道把體內的廢物毒素消滅掉,還可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以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來加快損傷組織恢復的速度。近年來中藥灌腸療法在兒科應用較多,成為一種中醫藥常用的治療手段,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通便的作用,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方面,可促進血尿酸濃度降低,容易操作,較少出現不良反應。為探討中藥保留灌腸方法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陳瑞蓮,黃傳兵,汪元,等[10]研究中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分60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為兩組,對照組30例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和(或)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治療組30例在對照組上述治療方案基礎上增加中藥保留灌腸,結果發現,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中醫證候總積分及關節疼痛視覺模糊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比對照組明顯改善了節局部癥狀和降低炎性指標(P<0.05)。刮痧刺激經絡穴位,并打開毛孔,排除“痧毒”,可使局部組織形成高度充血,在刺激血管情況下而使血管擴張,進而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痧斑的吸收。陳蕙恬[11]研究中 對照組痛風患者30例涂擦扶他林軟膏,觀察組痛風患者30例采取中醫適宜技術中刮痧加放痧療法,對兩組治療情況對比發現,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和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且明顯改善了痛風癥狀,可見,刮痧加放痧治療效果突出。
綜上所述,對痛風性關節炎進行治療由來已久,方法頗多,其中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中藥外治、針刺療法、灸法等,因簡便安全、適應廣泛、療效穩定等優勢備受患者認可,其應用前景廣闊。而其在應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像作用機制和作用靶點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且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基于小樣本的臨床報道,有關該病急性期大樣本容量的研究并不多,不夠科學,欠缺規范,臨床試驗不具有充分說服力,僅能給臨床提供參考。因此,后續研究需要增加對該病急性期樣本容量的投入;借鑒西醫臨床治療優勢,促使中醫外治療法更加規范;同時運用現代技術從分子層面中藥作用靶點及中藥潛在作用機制探索的情況進行探究,更好地服務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