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梅
田東縣中醫醫院 廣西 百色 531500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多發性良性腫瘤疾病之一,其具有激素依賴性,即肌瘤體積會隨著婦女體內雌孕激素水平的波動而變化。此疾病在育齡期婦女中較為多發,青春期和圍絕經期婦女發病率相對較低[1]。部分子宮肌瘤患者沒有明顯生理表現,此類患者只需采用期待療法,無需進行特殊治療,定期對其進行B超檢查,觀察肌瘤大小。部分患者會出現典型的異常陰道流血、月經紊亂、不孕等癥狀,對婦女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目前臨床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主要采用激素藥物、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均存在一定弊端,激素藥物的應用具有依賴性,停藥后極易出現肌瘤復發,手術具有創傷性,患者接受度較低[2]。中醫認為此疾病治療原則應以化瘀止痛、活血化瘀、消淤散結為主[3]。桂枝茯苓丸可抑制肌瘤生長,調節患者體內激素水平,現已廣泛用于治療子宮肌瘤[4]。本文以子宮肌瘤病機為切入點,進一步分析桂枝茯苓丸與子宮肌瘤的相關性,對既往桂枝茯苓丸治療子宮肌瘤相關研究展開綜述。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是臨床常見、多發性婦科疾病,部分患者早期無自覺癥狀,多在體檢時發現,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月經異常、腹部腫塊以白帶增多等表現。此疾病以30-50歲婦女較為常見,目前對于此疾病尚無明確病因,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性激素水平以及干細胞功能失調有關。
桂枝茯苓丸出自東漢張仲景《金匱.婦人妊娠病脈證病治篇》中,文中所述主治:“婦人素有徵病,經閉3月而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下者”[5]。原文中對妊娠以及徵病經停的鑒別、婦女漏下不止的中醫治療,因此中醫將此方用于治療婦人徵病,致妊娠胎動不安、漏下不止之癥。隨著中醫治療技術的不斷完善,依據其藥理學作用,將桂枝茯苓丸應用逐漸擴大到腫瘤領域,以婦科腫瘤應用較為廣泛。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子宮肌瘤屬于“癥瘕”“石瘕”等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對癥瘕的描述,《素問.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病,女子帶下瘕聚”。癥瘕的具體描述在《諸病源候論校注》中:“癥瘕者,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假可動也”。由此可見腹部結塊是癥瘕癥候的基本表現之一。中醫認為此疾病主要病機為剛臟功能失和、氣血失調,痰濕、血瘀以及寒凝等濕邪阻滯胞宮,久積而不解,日久而成包塊[6]。中醫認為此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為“氣血運行失常”,主要因情志所傷、飲食不潔或寒邪侵襲機體,阻滯氣機,寒凝氣滯而致病。因此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軟堅散結為原則[7]。
桂枝茯苓丸其藥物組成為桂枝、茯苓、牡丹、桃仁以及芍藥五種中藥組成,桂枝味辛、甘、性溫,具有溫通血脈,利水除濕的作用,為君藥;茯苓具有健脾滲透利濕的作用,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可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桃仁具有破血下淤之效,以上三味藥共為臣藥;芍藥味苦,甘、酸,性微寒,善入血分,具有鎮痛之效,同時具有養血活血之功,為佐藥[8]。以上藥物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緩消徵塊之功。
鄭冬雪[9]等學者研究中以雌性未孕SD成年大鼠36只為研究對象,所有大鼠的喂養條件相同,在1周后分別對大鼠進行處理,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西藥組、中藥大劑量
組、中藥小劑量組、中藥預防給藥組,每組各6只。結果顯示:與模型組相比,中藥組的血清ER、PR水平均低于西藥組(P<0.05)。與其他組相比,桂枝茯苓丸中藥組的患者血清ER、PR水平均較低(P<0.05)。在中藥組內部相比,血清ER水平相比,大劑量組>小劑量組>預防給藥組,血清PR水平相比,大劑量組<小劑量組<預防給藥組。由此可見,桂枝茯苓丸對子宮肌瘤患者血清ER、PR水平的抑制作用,明顯優于西藥。同時,桂枝茯苓丸劑量也會對血清ER、PR水平產生影響,劑量越大,血清ER、PR水平越低。桂枝茯苓丸的應用,有效降低子宮組織對雌孕激素的敏感性,達到拮抗子宮肌瘤增生的作用。
相關學者研究中以60只健康成年SD鼠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空白組(Control)、模型組(Hys)、桂枝茯苓丸低劑量組(G-L)、桂枝茯苓丸高劑量組(G-H),除手術治療外,其余三組均給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治療,隨后采用黃體酮注射液治療,空白組同時間給予等量生理鹽水,第17周給予藥物干預,對G-L、G-H組分別接受濃度為1.32g/ml、2.64g/ml的桂枝茯苓丸懸浮液1ml灌胃,空白組以及模型組采用等劑量鹽水灌尾,經研究發現,與Control組相比,Hys、G-L、G-H組的子宮系數、卵巢系數均明顯增加,G-L、G-H組組較Hys組均明顯下調,其中G-H組下調程度由于G-L組。與Control組相比,Hys、G-L、G-H組的子宮組織中E2、P、ER表達水平均明顯上調,G-L、G-H組較Hys組均明顯下調,其中G-H組下調程度由于G-L組[10]。
子宮肌瘤動物模型中,桂枝茯苓丸的作用得到充分證實。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桂枝茯苓丸逐漸嘗試用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
劉津源[11]等學者研究中以96例子宮肌瘤為研究對象,其中小肌瘤(0<直徑<2.5cm)、中肌瘤(2.5<直徑<5cm)以及大肌瘤(直徑≥5cm)組患者分別為44例、42例、10例,三組患者均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基本方: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三期以及莪術,經行小腹冷痛或者小腹涼者,加炮姜;小腹脹痛者加延胡索、小茴香;經行量多者加蒲黃、五靈脂;悶悶不樂者加柴胡、合歡皮;腹脹者加厚樸、枳殼,患者連續治療三個月,研究結果得出:治療后96例患者肌瘤月增長體積顯著降低,肌瘤體積縮小,除大肌瘤之外,小肌瘤以及中肌瘤患者肌瘤體積均有明顯減小,大肌瘤患者肌瘤體積有減小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同時治療后患者月經量多、痛經等癥狀存在率均較治療前下降。研究中指出較之正常者,子宮肌瘤患者miR-214表達上調,經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后,該基因明顯下調。說明子宮肌瘤的發生過程中miR-214是作為正向因素存在的,而通過降低其表達,可正向調控PIK3R1和AKT3。miR-214是通過對PIK3R1和AKT3正向調控,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抑制肌瘤生長[12]。miR-214-PIK3-AKT途徑是桂枝茯苓丸阻斷肌瘤生長的作用途徑之一。
謝曉虹[13]等學者研究中指出,以米非司酮藥物治療為基礎,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黃體生成素(LH)、血清卵泡雌激素(FSH)、P、雌二醇(E2)水平,患者全血粘度、血漿黏度以及紅細胞壓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療效果優于單一非司酮藥物治療,研究中指出桂枝具有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可擴張血管,調整循環,利于炎癥吸收;茯苓具有提高患者免疫力的作用,方劑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粘度,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對抗血小板凝集起到促進作用。
侯建花[14]學者研究中以米非司酮藥物、桂枝茯苓丸展開隨機對照實驗,研究中共擇80例子宮肌瘤患者,對照組40例采用單一米非司酮治療,觀察組40例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經研究得出:兩組患者較治療前性激素水平、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血清VEGF、雌、孕激素受體水平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改善較為顯著,研究中指出桂枝茯苓丸聯合西藥治療子宮肌瘤可有效抑制肌瘤內血管生長因子,降低性激素水平,抑制腫瘤生長。以上學者研究具有相似之處,可見,桂枝茯苓丸的應用可通過改善患者血流流變學,對肌瘤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這與中醫治療子宮肌瘤中遵循原則活血化瘀具有一致性。可見在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桂枝茯苓丸治療效果顯著。
何靖芳[15]學者研究中以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奇偶數均分兩組,對照組采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輔以逍遙丸治療,經研究發現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7.33%、93.33%,研究中指出,加味桂枝茯苓丸中桂枝可溫通血脈,芍藥行血中之滯,丹皮消淤血,桃仁破血結,茯苓滲泄下行,與桂枝同用,可入陰通陽,加用蒲黃、五靈脂,可起到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川芎行血中之氣,姜黃破血中之滯,陳皮可健胃、行氣化痰,枳殼理氣寬中,諸藥合用可理氣化痰、祛濕散結。輔以逍遙丸養血調肝健脾,可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確保治療效果。相關學者研究中以以西藥治療為基礎,II組合用四君子湯聯合加味桂枝丸治療子宮肌瘤,經研究發現,II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達92.2%,明顯高于I組73.40%,且II組患者治療后腫瘤體積較小,肯定了四君子湯聯合加味桂枝茯苓丸對子宮肌瘤治療可行性[16]。
中醫治療子宮肌瘤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治療成本較低,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為更好地開展臨床研究,從而對疾病治療起到借鑒作用,需要對以下工作進行加強:醫師應加強對中醫理論的學習,靈活用藥,同時應注重臨床經驗的積累;結合既往相關研究,在小樣本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大樣本研究,進行多中心的臨床研究,以望獲得較為全面研究結果;加大中藥制劑開發力度,在滿足疾病治療的需求上,進一步研究膠囊、濃縮丸等,滿足不同患者的治療需求,為臨床疾病治療工作提供新的選擇方向;加大疾病相關知識宣傳力度,糾正患者對疾病錯誤認知觀,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子宮肌瘤是女性激素依賴性疾病,降低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抑制性激素受體是其治療的主要方式。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此疾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為原則,桂枝茯苓丸作為經典方劑,其療效可見,對于子宮肌瘤疾病的治療,此藥物可通過調節炎性因子、改善患者血流流變學,調控基因等途徑,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緩解臨床癥狀。本次綜述內容僅單純分析整個方劑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價值,忽略了方劑中總單一中藥有效成分,建議后期研究中可將單味中藥的作用作為探討方向,在更深層次在研究桂枝茯苓丸對于子宮肌瘤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