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礫文 田光燦
(河池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兩大重點。隨著時代的變革與新時代的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入新的教學理念,實現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應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使之更“接地氣、見實效”。創新創業重在實踐,因此也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加以價值引領,以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價值觀,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如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融通,達到二者協調發展,尋找適合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徑,是目前地方高校面臨的新課題。
(1)教育理念一致性。《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1]。由此,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端正“三觀”,即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的理想和社會理想相結合,使之逐步發展為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3]。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掌握創新創業知識,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創新創業教育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實施途徑,二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其最終目的是推動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2)教育內容相通性。創新創業教育在思想信念教育、政治品德教育、個性化教育等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通性,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4]。塑造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敬業奉獻、團結合作等優秀品格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涵,兩者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引導,都圍繞著學生自身品質的培養開展,兩者的融合可以有效促進育人目標的達成。
(3)教育模式相互依賴性。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悠久,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在教育內容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針對性、實效性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具有新教學理念的育人模式,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強調在實踐的基礎上鼓勵創新、創造,傳授的是思想與行為方法,同時具備主動性、創新性、實踐性等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帶來了嶄新的視角,提供了新的實踐載體與教學發展思路。思想政治教育為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兩種教育模式有效地融合,相互借鑒,能夠促進兩者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發展。
(1)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5]。大學生是國家創新驅動的重要人才支撐,高校需要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創新意識和能力突出的人才來承擔這份重任。這要求高校必須在專業教育的同時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并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厚植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擔當,端正創業動機,潛移默化地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創業者,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2)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內在要求。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指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等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這表明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彰顯了國家對培養綜合性人才的堅定信心。唯有專業精湛、品德優秀的綜合型人才,方可承受得住新時代的巨大挑戰,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學校將堅持“三全育人”宗旨,與時俱進,將促進思想精神建設的思政教育與有效提高學生實際能力的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貫通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形成協同教育體制,助力綜合型人才培養,推動高等教育不斷完善和發展,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3)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當前,大學生群體已呈現出思維活躍、價值觀多元、職業意識突出等特征,大學生希望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實踐,進一步開闊視野,掌握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本領,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為了滿足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交流和自我學習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在創業活動和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嵌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習者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處理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助于學生通過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世界主流思想理念,進一步明晰創新創業的實質,從而明確創新創業目標。此外,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融為一體,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減少創業初期因為閱歷、經驗的欠缺帶來的挫敗感,從而提升自信心。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對增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動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要充分考慮地方高校的課程、群體等特征, 緊密結合地方高校實際,進一步探索與創新二者融合發展的工作制度,以保障融合發展的有序開展。
地方高校要突破傳統的教育理念,深刻認識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并緊隨時代的步伐,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教育協同機制的建立健全。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做好頂層設計,打通學科專業壁壘,建立服務全局的新型教育觀,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綜合改革與發展計劃、教師培養體系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之中。從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材建設、資源配置、教學改革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地方高校發展的綜合管理體系,并根據學科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使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機地融合并貫穿于專業培養的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之中,確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職權和責任,努力營造統一領導、齊抓共管、開放協作、全員參與的教育新格局,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
在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中,教育內容的整合是關鍵。
(1)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教學系統,深入挖掘創新創業教育知識系統中的“思政元素”,確保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如在創新創業教學中增加企業價值導向的案例,深入研究企業精神等課程內容,進一步充實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
(2)把創新創業的教學內容嵌入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如在“形勢與政策”的教學中,詳細介紹我國在創新就業等方面的最新政策法規,并指導大學生學會辨識與把握創新機遇,勇于創新創業[6]。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蘊含的創新思維運用到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敢于突破項目的束縛,在創業活動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權。經過這些融入、消化與吸收雙創內容的同時,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實用性與趣味性,進而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
(3)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并將之貫穿于雙創課堂和課程思政教學中。如河池學院所在地桂西北地區,蘊藏著豐富的企業人文教育資源,“憂國為民、追求真理、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韋拔群精神等都和企業創業精神緊緊關聯,將之整合在創業教育教學中,實現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引領。
師資隊伍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必要載體。地方高校擔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老師普遍缺乏企業管理工作經歷;創新創業教學團隊基本上由就業指導課教師以及學生工作人員組成,教學經歷、實際創新能力等均亟待進一步提升,而承擔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將主要精力傾注在本學科專業教育工作中,對思想政治的深入研究相對較少。所以,建設一批思想理論素養高、實際創新能力強、具備創新創業教育實力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已經迫在眉睫。
(1)選聘具備思想政治教學基礎和創新創業教育實際能力的教師,制訂合理的能力提高計劃,形成定期培訓提高機制,拓寬教師的眼界、啟迪老師的創新思路。
(2)進一步強化“雙師型”教師培養,鼓勵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向“雙師型”師資的轉變。采取業務培訓、骨干研修、企業鍛煉等方法,進一步強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的相關創新實踐訓練,進一步增強師資的實踐體驗與實踐創新能力,使思政課師資能夠把管理學、經濟法等教學內容,整合到當前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教學中,進而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和水平。
(3)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師資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促進創新創業師資與思想政治教育師資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采取教師聯合申報課題、聯合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建立合作教學、彼此交流、資源共享的良好氛圍,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4)利用社會力量,選擇有社會影響力,有創新創業經驗的校友或其他企業行家作為創新創業指導老師,成為學校創新創業教學資源的重要補充,以彌補學校創新創業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深化理論,理論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以實踐為載體,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1)完善了“課內+課外”互補的實踐教學機制。課堂內,把創新意識思維與理想信念教育、創業法治思想與法制教育、團隊協作與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相結合,并通過形式多元的教學方式,采用課堂探究、研討與合作、個案分析等方式,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處理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課堂外,則借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網絡平臺和雙創教育實踐基地,通過開展全國創新創業大賽、思政教學知識競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區調研等活動,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現實熱點問題,分析探討國際、國內社會形勢,提升服務國家和人民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7]。
(2)構建社會實踐資源網絡平臺的共享模式。把鄉村振興、紅色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學內容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平臺,通過把創新創業課堂搬到紅色教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學搬到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活動中,培育勇于求真、敢于創新、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從愛國主義教育中了解革命歷史、體驗紅色文化,學習艱苦奮戰的革命精神以及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革命品質[8],從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以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理念的不斷深化,高校亟需對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改革的重點就在于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在“課程思政”理念引導下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反之,在思政課程教學中也要有機地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提高高校育人質量,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