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馮星宇
(淮陰工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1]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發展逐漸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優秀基因。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新時代的中國人也要將紅色基因的重要性認識清楚,做到對其基本內涵的深刻理解,借此在日常實踐中將紅色基因傳承,讓其在中國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熠熠生輝。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艱苦奮斗中逐漸形成的優秀紅色基因,其不僅是我黨成長所集結出的偉大精神成果,同樣也是團結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紅色基因有多樣的形態和豐富的內涵,以下是對其內涵的三方面總結:第一,堅定不移的信念。為人民謀福利,以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同時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對我國民族文化、制度認同的堅定信心;第二,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該種精神是紅色基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代表著所有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姿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勇于拼搏、無畏艱險的斗爭精神;第三,嚴格自律的紅色修養。嚴守紀律,在內心始終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所有共產黨人內心的戒律和紅色修養的表現。
隨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建設,我國如今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而在這個過程中,共產黨人也逐漸形成了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一種良好的價值追求,同時也依托于紅色文化。我們上述所說的紅色基因,既包括個人的道德觀念和素養品質,同時還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價值思想內容。新時代高校傳承發展紅色基因就是傳承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機結合,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引導大學生弘揚好民族精神,堅守好紅色文化,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將傳承紅色基因肩負于身,對開創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作用,有利于定位精神文明建設方向。
中華民族的特征已經和紅色基因融合在一起,這一情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應用過程中逐漸中國化,形成了先進因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基本文化的表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所有人民開始走向富強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構建人民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礎。民族文化自信能夠讓紅色基因和我國當前社會現代文化更好地相互適應。縱觀我國歷史發展至今,不同時期的革命精神也依托于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和本質,在歷史的錘煉下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國引以為傲的紅色基因。該基因既是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融合錘煉表現,也是增進我國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存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西方思想如源源不斷的潮水沖擊著我國,這使得部分人出現了理想不堅定、政治信仰迷茫的情況,這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紅色基因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當前對紅色基因進行創新,同時結合政治和理論教育,加強對民眾的紅色基因感悟和教育。新時代高校傳承發展紅色基因,利用好紅色基因的強大感染力,在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力的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提升個人價值追求、樹立正確的“三觀”,而且有助于提升其道德修養[2]。
新時代的到來讓社會思潮競相涌現,人們的價值觀取向也變得多元化和多樣化,而我想在此時加強人民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力,不僅需要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同時還要努力豐富和發展主流文化價值,這對促進社會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主要的執政基礎是紅色文化,所以黨員們也要將紅色文化作為重要教材,努力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塑造。深入挖掘和理解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對促進政治發展、維護政治穩定、維護社會治安等都有積極作用,而該文化也同樣影響著我國當前社會中的社區文化、軍營文化、尊重文化等多種主流文化。在多元化的現實社會,立足實際,結合時代特征,堅定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并利用紅色基因對不良文化進行抵制,是凝聚全國深化正能量改革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鞏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選擇。
紅色基因中凝結了我國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我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資源,同時也是加快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源。文化是一個民族努力發展的依據,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精神力的推動。我國的民族發展主要依托于中國紅色文化,這是我國在經歷漫長歷史歲月后磨煉沉淀后所得的精神產物,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改革歷程凝結出的智慧結晶,其既可以看成是歷史的延續,也是歷史與現實的紐帶。我們一直在為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而不斷前行,而在前行的過程中,紅色基因扮演著超越時間和空間、激勵我們努力前行的重要角色,所以,傳承紅色基因,既是我們堅定民族自信心重要基礎,也是追尋中國夢的重要動力。
紅色基因以紅色資源和紅色文化為載體。新時代,必須因地制宜,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有序開發。過去的歲月雖一去不復返,但我們依舊可以從一些標志性的舊居、舊址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中探尋到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奮斗痕跡。這些舊址、舊居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中蘊藏了豐富的紅色基因和歷史革命資料,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對舊址、舊居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參觀學習,通過對所留存歷史寫實照片和視頻等資料的深入了解,身處當年歷史發生的真實場地,能給來參觀學習的人員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幅幅革命歷史畫面仿佛將參觀者拉回到連天的炮火中,直觀而生動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一張張翔實圖片資料、一個個先進英模人物、一樁樁英雄革命事跡,可以深深地觸動在場的每一位參觀者。這有利于激發參觀者對偉大革命前輩的崇拜和堅定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參觀者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加深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因此,許多具有紅色文化內涵的舊址、舊居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已經被開發成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借此讓我國人民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
同時,各地政府要積極引導,政策予以保證,確保紅色基因傳承的制度化和規范化。良好的制度是維持工作長久發展的重要依據,只要立好規矩,才能更好地讓參與傳承紅色基因的工作人員保質保量地完成自身工作,加強他們對自身工作的認知和重視[3]。各地政府也要加強對紅色革命根據地旅游資源的重組和整合開發,努力優化旅游環境,實現旅游和紅色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完善我國產業發展鏈的同時,塑造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健康經濟發展道路。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我國參觀紅色革命景點,也能讓外國友人近距離感受我國民族精神和紅色基因的偉大,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并強化廣大民眾的民族自信心。
為了加強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相關工作者可以借用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開設紅色文化宣傳的平臺。第一,可以強化影視精品文化基地建設,從而豐富教育傳播文化的內容。不同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者還可將各地域文化特色和時代背景結合,在影視作品中實現對紅色經典內容的創新,將其與我國當前社會流行的青春偶像元素融入其中,以此吸引大眾眼球,實現對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的進一步探索。
第二,通過虛擬環境和實際生活結合的方式,對紅色基因傳播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革。定期組織各種線上線下的主題教育活動,以此擴大紅色基因的宣傳力度和影響力。
第三,研究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利用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流平臺,向大眾推送一些紅色文化精神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拉近人們與紅色基因的距離,提高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強化民眾對紅色文化的學習領會。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比較正統嚴肅,主要以圖文的形式傳播,受眾是群體化的。傳統的傳播方式與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規律并不契合因此缺乏吸引力。要注重研究新媒體的傳播規律,運用更新穎、更具有吸引的形式,比如微視頻、動畫等向大眾呈現紅色文化內容,讓大眾深刻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
在各大高校中加強對學生紅色基因傳承的目標設立和傳承引導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利用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的課堂教學中融入紅色元素。包括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紅色題材的書籍和影音資料,在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中讓學生搜集典型的紅色案例、紅色人物、紅色歌曲等,在課上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解讀紅色案例,演繹紅色人物,合唱紅色歌曲等。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讓紅色基因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入腦入心。學校可適當地為學生增添紅色文化教育選修課,以此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確保當代大學生能夠實現思想解放,并做到與時俱進。該過程有利于學生在內心設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深入了解并學習革命先輩的高貴革命精神,這對強化大學生信念感和民族發展使命感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高校可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將紅色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在校內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講座等,多采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帶動學生樹立紅色理想,營造紅色基因傳承氛圍。開展緬懷革命先輩的紅色演講活動,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組織學生開展寒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歷練中得到成長,同時加深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娛樂活動,例如一二·九紅歌大合唱比賽、“筆墨中國”書法大賽、詩詞朗誦大賽,舞臺劇、話劇等形式,展現老一輩革命家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國情強國志。
以淮陰工學院為例,可圍繞江蘇淮安紅色資源與地方紅色文化打造紅色基因傳承特色品牌項目。充分利用周恩來總理家鄉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周恩來精神的崇高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在校園內積極開展“學恩來精神、創優良學風”活動,認真組織開展“周恩來班”創建活動等,營造人人學恩來精神,人人傳承恩來精神的濃厚氛圍;大力提倡成立以學生黨員為骨干力量的“學周、思周、踐周、悟周”宣講團隊,推出“我是學周、思周、踐周、悟周講解員 —— 將周恩來故事講給你聽”等一系列紅色基因傳承品牌項目,在活動中弘揚踐行恩來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第三,在校內建設完整的紅色基因傳承機制,讓紅色基因傳承工作落到實處。首先,校方要積極組織校內領導和各學院團結一致,努力將紅色文化內涵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加強課程思政與紅色文化的有機結合,借此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校園學習氛圍;其次,建立科學監管制度。為了保證學生紅色基因傳承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相應監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建立可靠的經費保障制度。為了確保紅色基因傳承工作能夠長久發展并有效進行,校方需給予該項工作開展所需的經費支持,同時努力完善教師隊伍,以此確保紅色資源開發教育成果和學生紅色基因傳承效果[4]。
回首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奮斗史,我們不難發現其存在的偉大建黨精神和熱烈的革命激情。這是他們為祖國奮斗所展現出的精神魄力,同時也是推動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由此可見,該精神是通過歷史錘煉而濃縮出的重要精神財富。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要適應新時代的特點,結合當地紅色資源優勢,突出地域紅色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不斷探索紅色基因的高效傳承路徑。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肩負著傳播紅色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使命,完成這一使命,既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又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