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創業水務有限公司 申林,朱成成
在城市化進程中,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是城市發展的關鍵。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逐步落實,污水處理在環境工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應有效地治理污水,降低污水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傳統的污水處理系統及其運行機制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環境工程建設的要求,必須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污水處理效率,確保達到行業標準要求。
水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之一,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的提高,工業的迅速發展,使我國的水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周邊河流和湖泊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富營養化,城市供水能力不斷下降,河流污染日益嚴重。通過對污水進行治理,可使污水中的營養元素得到循環利用,有效地提高了水環境質量,保障了水資源的生態安全[1]。
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加強污水治理是促進我國水質達標的必要過程,在污水循環利用方面,我國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能夠實現污水再利用的城市寥寥無幾,水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在污水治理過程中,需要采用各種有效的處理措施,去除超標的微量元素和微生物,然后再循環利用,這樣既能避免污水對其他水環境的破壞,又能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避免水資源浪費。此外,處理后的淤泥還可以用于農業生產,有利于農業發展。
污水治理是我國環境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環境工程工作的核心所在。河流污染主要來自各大工廠和日常生活污水,加強污水治理能夠緩解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促進水環境的持續發展[2]。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有利于提高環境污水處理能力,促進水資源持續健康發展。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基于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的改進,該技術通過使污水與生物膜發生反應,最終實現降解污水。需要注意的是,處理污水時需要大量的氧氣,而且需要多次攪拌混合。通過對生物接觸氧化處理技術的特點進行分析,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是將活性污泥與生物濾池有機結合,實現了生物濾池的水質凈化[3]。實踐表明,采用該技術處理垃圾滲濾液項目,可實現氨氮等各項指標的大幅度降低。
短流程凈水技術是近幾年興起的一項以超濾膜技術為核心的純凈水技術,它將多個凈水環節整合在一起進行凈水操作,可以有效地節約人力物力的投入,現在這一項技術已經被充分運用到國內外工程水的處理中。該技術門檻低、設施結構簡單、適用范圍廣,傳統凈水廠只要簡單改造即可使用,減少了新建廠房建設,降低了凈水成本[4]。但該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水質較差地區采用此技術,容易縮短運行周期。因此,不同地區在使用此項技術時要根據當地水源情況調整相關流程,并在實際應用前進行可行性試驗,評估實際效果,并對設施建設完成后及時進行水質檢測,確保城市居民用水健康。
物理污水處理技術是目前環境工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處理技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物理污水處理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主要是通過過濾、分離等方法去除污水中的雜質[5]。例如,物理沉淀法可以沉淀污水中的固體顆粒;常用的過濾方法能去除水中的油污。物理污水處理技術具有無須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和較低成本的優點,但是它的缺點也比較明顯,處理能力相對于生物污水處理和化學污水處理來說是相對不足。特別是污水中含有有毒物質,采用物理處理技術無法分解凈化。因此,污水物理處理方法通常用于污水處理工程的先前階段,為后續生物處理和化學處理提供必要的處理條件。
膜生物反應技術是將生物技術與膜分離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污水處理技術,采用膜分離技術取代活性污泥法,改變傳統的二沉池處理方式,充分發揮膜生物反應器的作用,實現了廢水固液分離,使微生物與污水中的有機物發生化學反應,可以降低有機物含量,通過過濾操作能降低渾濁度,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由于反應器內生物膜的位置不同,反應器的類型也不同,具體如下:一是一體式反應器。該裝置主要是將膜組件安裝于設備內部,無須安裝混合液循環系統,設備能耗低,占地面積小,但膜通量小,容易造成膜污染,工藝技術維護成本高。二是分離式反應器,即膜組件和反應器必須分開安裝,并安裝混合液循環系統。當污水通過生物膜時,液體會隨著截流物質進入設備內部,從而防止微生物大量流失,該工藝運行穩定,膜組件拆卸容易、清洗容易,但是混合液循環容易損壞微生物,降低活性,會影響污水處理效果[6]。三是采用復合膜生物反應器,可同時應用其它工藝。
生物除臭是模擬有機物降解過程的一種方法,即利用填料作為載體,附著于微生物上,使臭氣通過填料分解氣味成分,達到去除異味的目的。生物除臭技術是通過將經過處理的微生物固定在過濾層上,使被處理的芳香氣體到達填料表面。而揮發性有機物則會被填料吸收,通過代謝分解為無機物質和細胞成分,從而釋放出二氧化碳。總體而言,生物膜理論是基于傳統的雙膜吸收理論而提出的微生物處理技術。微生物處理技術應用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污染源進行實地調研和分析。考慮到凈化操作原理,可以采用密封結構處理。由于氧化系統的一次性投資很大,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合理選擇。但長期來看,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較好。在處理異味時,要考慮到操作人員的身體狀況,必須在環境中放置除臭劑來去除異味,同時檢查設備是否有泄漏。
我國現階段污水治理管理體系不健全,缺乏完整的管理系統,污水治理工作也沒有形成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7]。同時一些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素質,缺乏足夠的環保意識,并且未調整自身的工作態度。在實施污水排放時,往往玩忽職守,嚴重缺乏管理強度和目標,導致污水排放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環境工程建設,以確保環境工程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導致污水處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特別是缺乏量化標準,使得各種處理技術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以致污水未達標排放,直接排放到江河中,造成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加劇。
污水治理的效果與資金投入、設備投入、人力投入等因素密切相關,一旦投入不足,就會影響污水治理的效果。一方面,污水處理可采用雨水和污水分流方式,但同時鋪設管網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已經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由于維護費用不足而停用,造成資源浪費[8]。污水未經處理排放,極易破壞周邊生態環境,危害周邊居民健康。
要推動工程污水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完整的污水管理體系,有效地運行管理機制,才能保證工程污水治理有序運行。污水治理機制的建立,是城市環境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污水治理過程中,環境管理較為薄弱,提升執行強度尤為關鍵,這樣才能確保污水排放質量和效果。管理原則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積極推進污水治理管理機制建設,以確保污水治理工作的保障與發展;二是繼續推進污水治理與維護體系建設,做好區域污水處理。為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工作人員可以優化污水處理系統,并根據城市的水資源利用情況和污水排放情況,對污水處理系統進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環境工程對生態建設的積極作用,減少污水排放,維護環境和諧發展。
污水處理涉及相關的處理技術,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污水處理的效果。由于污水處理方法和工藝特點不同,需要根據污水性質進行合理選擇,以確保污水處理效果最佳。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污水處理技術投入,引進先進技術,以達到低成本、高效治理的目的,如污水處理中的脫氮除磷技術[9]。另一方面,要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保證污水處理的效率,就必須提高污水處理人員的能力,適當提高招聘門檻,加強培訓工作。
在環境治理過程中,提高監督力度是不容忽視的。目前,由于缺乏對污水治理的監督管理體系,導致污水治理效果不佳,需要加強污水治理的宣傳和監督工作。同時,需要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限制管理者的行為,改進工作態度,明確職責,提高治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此外,提高問責機制的關注度,推動保障制度落地,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動建立責任機制,明確污水治理的具體內容,細化責任層次,避免工作失誤、責任推脫等問題。
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是提高污水處理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應加強政府部門與企業間的交流,督促企業積極整改,引進先進技術和工藝,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政府應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提高污水處理企業的積極性,減輕企業的發展負擔,切實提高污水處理技術水平。為控制污染,確保污水處理達標,應對引進設備給予補貼。此外,量化工藝指標,明確單位水耗、污泥產出率等指標,確保投資建設有針對性。
建設污水再生利用系統,可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創造巨大的綜合效益。在單位、學校、住宅小區污水處理方面,可采用專用設備處理污水,回收利用再生水,實現再生水的循環利用。區域建筑群再生水處理時,應明確二次污水處理系統的作用,使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得到針對性處理[10]。針對大規模排水系統,可分為普通雜用水、優質雜用水,經過處理后可用于洗車、沖廁等。
組織有關部門全面排查排污口,認真勘察泄洪河道的水環境質量,結合現有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和運行負荷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對不達標的排污口予以關停整治。重點關注污染減排企業,完善污染源定期巡查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對超標排放企業限期處理,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水污染問題進行掛牌督辦。同時,健全污水治理工作例會制度,定期召開例會,分析和總結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污水治理工作有效開展。
污水治理需要完善設施,污水輸送管網是其中重要設備,相關部門應合理設置污水管網,以有效收集污水,保護城市水域環境。在設置過程中,應充分了解污染源分布,合理規劃污水管網,定期檢查維護,及時更換老化破損的管網。對未實施管網治理的地區進行詳細調查,為管網設置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合理布局污水截流和雨水截流設施,使污水和雨水得到有效分流,有利于污水治理。此外,要在通水聯合調試的基礎上,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對每天的污水量和源頭進行監測,根據污水處理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進,確保污水處理設施能夠滿足實際需要。
強化環境工程污水治理效果,必須不斷創新優化治理模式。一是技術型治理模式,主要是采用新的治污技術,保證治污的專業性和實效性;二是節能型污染治理模式,降低治理成本和能源消耗,確保污水水質達到利用要求,比如二級處理污水達到中水標準,用來澆灌綠化,實現水資源再利用;三是生態治污模式,減少污染對生態的破壞,加強環保理念的宣傳,減少污水的產生;四是綜合治污模式,各治污主體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自身治污責任意識,更好地推動治污工作開展。
綜上所述,為了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改善環境質量。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政策,以優化水資源。然而,就目前水環境治理的現狀來看,效果并不明顯,對人們的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快速發展,加大對污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原有工作基礎上提高污水處理水平,增強水資源質量,因此,相關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污水處理布局體系,加大污水處理管理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效果,以此來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