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君
陽泉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陽泉 045000
為了構建“三全育人”的全新教育格局,讓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有質一樣的飛越,我們有必要結合網絡專業知識原理以及實踐過程去挖掘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設一系列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促進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思政”教育得到有效改革。
目前,《計算機網絡》課程總共開設14個教學周,每周3學時,共計42學時。授課對象是信息技術系的大一新生,累計授課600余人。我系教授本課程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嘗試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雖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推進,但還未看到本課程“課程思政”的學習效果有突破性的進展,迄今為止,也未形成計算機網絡“課程思政”獨有的教學體系,這其中原因呈現多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1]。但這么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主要原因是師生的思想重視度不夠。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目前大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在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識,沒有領會融入“思政教育”的專業課程中給“立德樹人”帶來的真正含義。他們認為專業課程的教授與“思政教育”直接的關聯性很小,在課堂中的主要授課時間應以講授專業知識為主,沒有必要利用時間去滲透“思政內容”,致使課堂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工作,僅僅傳授了相關理論知識。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學生普遍接受教師以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對課程當中是否融入“思政元素”并不是很關注,這與他們長期的被動學習習慣有著很大關系。
《計算機網絡》課程本身是一個理實一體化的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的實踐課更是一個教學主體多元化、“課程思政”元素豐富化、教學形式多樣化的一個承載體。但目前的課程設置僅夠基礎理論的講授,實踐課程幾乎沒有相應的學時設置,一是新生開學晚于老生,教學學時短,二是院系硬件條件中缺乏專業的網絡實驗室,學生只能靠教師設置的虛擬環境或是演示視頻去想象整個網絡的運行,多重原因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失了學術嚴謹性、思維邏輯性和實踐創新性這些方面的思政教育滲透過程。這樣造成理實一體化的課程變成了純理論的課程,給多元化教學主體、豐富化思政元素、多樣化教學形式的有效融入帶來了局限性。
大部分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么不清楚在何時應該進行“思政教育”,要么選擇單純說教式的強行灌入“課程思政”,然而這種單一的思政元素融入并沒有起到它原有的效果,更不能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反而讓專業課教師覺得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成了一種負擔,使本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大大降低。學院雖然在學期初也為每個教研組配備了一位思政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指導工作,但專業性的內容對于思政專業教師來說晦澀難懂,所謂隔行如隔山,他們在很多情況下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去將專業知識更好地與“思政”元素進行融合。歸根結底是專業課教師自身缺乏“課程思政”教學技巧。所以還需要借助各個專業領域的教師的幫助,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去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
“課程思政”資源庫構建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可以利用互聯網媒體的交互性,收集、整合、共享各類“課程思政”經典案例(如:國家級,省、市級各種“課程思政”比賽獲獎案例、教師自身“課程思政”案例反思、學生提出的建議等),以供其他教師借鑒。目前,我院并沒有相關部門來牽頭建設“課程思政”共享資源庫,教師只能自己在網絡的大數據中去慢慢摸索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擴展自己的認知空間,這樣做無疑放慢了“課程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同向同行的步伐。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單方面針對課程各章節具體內容進行了“課程思政”元素主題的選取與教學設計,但本“課程思政”融入后的最終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思政和專業結合的預期效果,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我們在設立各章節“課程思政”元素時,僅僅是從教師理解的角度出發,并沒有考慮教師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比方說:學生的整體情況、教學環境的情況、教學環節設計情況等),更沒有通過任何實際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和總結,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缺乏一套客觀、公正的“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只有不斷摸索建立這樣一套完整的反饋機制,才能夠讓教師對《計算機網絡》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時,進行更好更詳細地教學設計,并達到我們所預期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效果。
縱觀我院目前的教學管理制度,并沒有一套完善的涉及“課程思政”教學組織管理制度,也沒有培訓教師“課程思政”理念的相關文件,更沒有“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相關配套的資源等。因此要想讓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結構來達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效果,還需要學院相關部門的配合,制定涉及“課程思政”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推動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計算機網絡專業是一門理實一體化的綜合性課程。在整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鑒于本課程的學科特點,能夠給專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順利開展與發展提供有力的專業學科基礎和豐富的背景,同時為專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帶來了許多機遇和強大堅實的科學力量。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育人,育人的渠道就是課堂,課堂的種田人是教師,所以在課堂中不斷摸索和實現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3],是新時代中國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鑒于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專業特性,本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主體具備多元化特性,涉及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企業人員等。專業教師在講述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及網絡安全的教學過程中,可適時地融入一些“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如:科技強國教育、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及共享發展理念、職業素養等。思政教師可從專業角度對學生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教育內容。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直接接觸者,他們可以在班會主題課中進行愛國強國意識教育、法律意識教育等宣講。由于專業的特殊性,我們的教育主體離不開企業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可適時引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素養等德育內容。多元教育主體,多種教育方式相互配合才可以使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更加完善。
在國外,通識課程中會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但“課程思政”一詞并未明確提出。美國提出的培養人身心全面發展的整合教育理念,日本提出的培養全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都是西方國家在通識教育改革方面的實踐探索[4]。而國內,早在2012年上海高校就已經開始了“課程思政”建設,而且形成可推廣、有價值的“項鏈模式”教學法,又叫“上海經驗”。“課程思政”一詞也在2017年2月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這個詞匯當時成為研究熱門詞語,各大高校陸續對本校專業課程中如何融入“課程思政”進行研究。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過程,其所獲得的經驗足以給我們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以啟發和借鑒。
目前國內許多高職院校都十分重視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建設,為切實提高“課程思政”實踐課的教學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百度搜索有關“課程思政案例設計”的網絡課程資源,同時也關注到學院教師創新“思政實踐課”中所總結的教學內容及形式。如:“宿舍茶話會:批評與自我批評”;“辯論會:當今社會應不應該提倡雷鋒精神?”;“影片觀賞:《尋夢環游記》” ;“演講:講述中國故事 弘揚中國精神” ;“視頻錄制及展演: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討論:案例你我說”等,每一種形式的應用都在把“課程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到學生的日常教學生活之中。因此,這些“課程思政”優秀案例中深入挖掘出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方法、教學載體、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等,都值得我們借鑒或加以改進去推廣應用。
因此,我們因正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積極樹立師生“課程思政”意識、借鑒各高校成功經驗、積極探索一套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體系。
把信息系一年級新生分成實驗班級和非實驗班級兩部分,進行“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堂的對比實驗,并做出相應的聽課、反思、改進的相關記錄以供后期研究總結。
結合計算機網絡專業特點,思政教師輔助專業教師一同挖掘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確定各章節“課程思政”教學主題。各章節“課程思政”教學主題確定后,專業教師整合本課程教學內容,為每章節的教學目標增加“課程思政”元素。
根據教學計劃,針對每一章節中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和專業的思政課教師一同挖掘教材中各個知識點能夠結合的思政元素,對實驗班級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同時在教學實踐實施期間,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驗收本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效果,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也可通過訪談教師和學生,了解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后,實驗班級和非實驗班級教學效果的差異性。通過考核和訪談結果,發現課程的思政元素在融入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改實施方案。
結合網絡專業知識原理以及實踐過程去挖掘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設一套符合計算機網絡專業特征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促進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思政”教育得到有效改革,我們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同時,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將知識、能力、價值塑造有效融合到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構建“三全育人”的全新教育格局。
在整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白“課程思政”的目標就是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課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中,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爭取早日形成一套符合我院學生計算機網絡教學中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