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荷
(甘肅省合作市第三小學,甘肅合作 747000)
我國在古往今來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孕育的結晶,象征著我國偉大的民族精神。從目前的教學形勢來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主要將精力投入在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管理學生上,忽視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因此,要想讓中華傳統文化能夠通過教育這種形式,傳遞到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手中,讓學生從小就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語文教師,這些語文教師也要具備足夠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而且不僅僅是流于表面形式化的基礎認知上,應該深入挖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層意義。唯有如此,這些教師才能夠擔當起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1]接下來本文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尋求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方法和策略。
大部分教師之所以能夠通過層層篩選,最終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是因為這些教師一定是具備專業的教學素養的。我們從小學教師培養的過程當中來分析,不難發現,一個教師要想考取小學語文教師的資格證,確實需要掌握一些中華傳統文化,確實需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可是,從現在市面上各種教師資格證考取的參考資料來看,這些資料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培養作為一個教師的政治思想觀念,以及一定的語文學科素養。要說培養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因素,在這些教師資格證資料當中卻是非常有限的。
再加上,教師資格證的考取,雖然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備考訓練,但是在實際的備考訓練過程當中,也常常有很多教師資格證的參考人員,僅僅是經過了短時間的高強度刷題,最終就拿到了教師資格證書,成了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并不是說這樣的語文教師是不符合一個語文教師標準的,而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師的培養過程當中,對于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培養方面,一直以來都是缺失的。如果幸運的話,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小時候接受語文學科教育的時候,由于長期的艱苦努力,也逐漸積淀了一些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但是,僅僅是依靠接受教育時期所積淀的一些傳統文化底蘊,這些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是難以滿足現階段我國對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求的。
不僅僅是小學語文教師,大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工作的時候,往往都是根據語文教材內容以及自身的教學任務,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當然是正確的,可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卻又不利于語文教師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就比如說,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長期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自己的第一職責,那么語文教師最終能受到的文化底蘊熏陶,最多也只是通過教材內容學習到的一些皮毛知識,并沒有進行過深度的文化底蘊培養和學習。再者,通過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狀況來看,很多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由于所面臨的主要對象是小學生,因此這些教師大多數時候都不會選擇進行過多的課外拓展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僅導致了學生無法進行更多的文化學習,教師也同樣被禁錮在某一個范圍之內,很少有機會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越是在教學工作當中,以教學任務的完成為第一職責,就是越是難以培養自身的文化底蘊,但是很多語文教師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于文化底蘊培養的忽視。[2]
很多小學開始引入了有關傳統文化的教育類書籍,就比如說《國學經典》《經典誦讀》等。如果這些文化類的書籍能夠得到學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并且愿意為這些文化類書籍安排具體的教學時間,那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相當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然而,很多學校對于這一類的傳統文化資源書籍,并沒有將他們納入到正式的學科教學當中來,有的學校僅僅只是在早晨或者晚上舉辦晨讀活動或早讀活動;還有的學校安排一周只有一節課程。受這一客觀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師很少有機會去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積淀。
另外,小學語文教師文化底蘊存在一定缺陷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事實上相對繁重,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師的教學過程推進也會較慢。但是要想真正讓教學達到一定的水平,又不得不對學生進行一遍一遍的重復強調,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所以說,語文教師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進行文化底蘊的培養,也受到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工作任務較重的影響。
前文當中我們已經說過,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在目前來看尚且存在一些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任務較為繁重,語文教師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進行傳統文化學習,以此來不斷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因此我們要想既讓教師兼顧完成自身的語文教學任務,又要讓語文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和積淀,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學會利用語文教材當中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元素。
就比如說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國學經典》《經典誦讀》等有關中華文化的書籍,學校一定要為這些書籍安排一定的課程教學時間,把這些有關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書籍,也列入到正式的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當中。
比如在講解孔子的思想“仁愛”的時候,教師為了深入了解關于“仁愛”具體的內涵,學校組織教師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究,明確到“仁愛”可以體現在“親人”“愛人”以及“祖國之愛”之中,而且“仁愛”也可以表現在愛自然、愛社會等多個方面。所以“仁愛”沒有確切的定義,其表現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因此,經過教師的深入探究,明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且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也隨之不斷提升。這樣一來語文教師為了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肯定會對這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資料進行深入的解讀,久而久之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就能夠得到培養和提升。
另外,學校對于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也可以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單獨的教育和培訓。[3]比如,小學階段有這樣一篇古詩:《憫農》,這篇古詩所表達的思想,就是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歌頌和贊美。這篇古詩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其間都蘊藏著非常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所以說,學校在要求語文教師完成這一篇故事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可以單獨將這篇古詩的背景進行深度挖掘,并要求全校的語文教師進行座談交流,共同學習本篇故事背后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
簡單來講,就是學校要想真正提高語文教師的中華文化底蘊,那么就要想盡辦法為語文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而在語文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當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中華文化元素,最為直接的就是語文教材當中的內容。
所以說,學校可以對語文教師和小學生進行區別教學。對于語文教師,則可以組織全校的語文教師構成教師傳統文化研討針對語文教材當中蘊含的各種中華傳統文化篇目,進行自由組隊和分解,深度挖掘這些篇目背后的文化因素。對于學生,教師就可以按照正常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學校就能夠大大豐富語文教師接觸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途徑,以幫助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當中,同時也得到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和積淀。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教育工作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借鑒互聯網等科學技術來進行語文教學活動。通過互聯網,語文教師不僅可以獲得海量的教學資源,同時也能夠進行大量的信息交換和傳遞。無論是任何地區的教師,他們都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產生溝通和聯系。所以說在培養語文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考慮發揮互聯網的這一優勢。
例如,學校與學校之間可以共同出資,構建一個線上傳統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不同學校可以按照自己的見解,上傳各類有關傳統文化的學習資源,然后教師就可以在這個平臺之上進行自主地下載和瀏覽。學校與學校之間還可以定期開展線上直播課程交流會,讓某一個學校的優秀教師在互聯網上進行文化課程直播,向其他語文教師展示如何挖掘語文教材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另外,學校與學校之間還可以聯合設計有關中華文化的測試題目,并且發布在這一個線上資源共享平臺之上,要求各個學校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自主完成這些文化培養類的題目。通過這種線上測試的辦法,一方面能夠讓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夠進一步強化自身文化底蘊培養的意識,[4]另一方面,也能夠讓這些語文教師能夠有一個統一的傳統文化學習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實現信息交互和經驗交流,從而不斷提升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
總之,學校與學校之間在合理構建文化交流共享平臺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加強彼此的合作和溝通,盡可能多地向這個平臺上傳輸一些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知識,不斷為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擴充提供足夠的物質基礎。
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其質量好壞除了學生的成績可以作為檢測標準之外,還應對教師進行一定的考察。在小學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深淺對于學生學習質量和教學效率都有重要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小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提高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教師在教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時,要想使得傳統文化在這一環節得到弘揚與傳承,教師就必須在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增加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教師這樣的做法,才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使得傳統文化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俗話說“想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得有一桶水”。由此也可看出,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深淺,對于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也是有著極大影響的。在此情況下,學校通過各種活動促進教師傳統文化底蘊的提高,既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還能使教師增加自身學識,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學校形成特色化語文教育體系。在當今社會中,競爭越發白熱化,學校在促進教師傳統文化底蘊提高的同時,可以完善學校內部的教育工作,使得語文教學改革工作可以順利進行,打造特色化語文教育體系。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改革工作,順應時代潮流,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需要。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將這件事情重視起來,除了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之外,還要閱讀各種資料,增加自身傳統文化底蘊,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直接影響到了這一個語文教師能夠給予小學生怎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所以說語文教師在開展工作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自身傳統文化底蘊的培養,一定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當中所蘊含的各種文化的元素。并且還要學會在語文內容的教學當中,不斷學習各類經典文化內容,以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最后,語文教師在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也要注重與外界之間的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只有在廣泛的思維碰撞當中,語文教師才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