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
馬山縣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699
高血壓屬于臨床一類常見疾病,疾病能使腦部的小動脈產生病理改變,進而表現為小動脈管壁玻璃樣、纖維樣變性和局灶性缺血、出血及壞死[1]。高血壓腦出血(HICH)患者多起病急,同時病情進展快,確診后需及時予以有效治療。當前,臨床在HICH治療中多采取手術治療,而術后并發癥較多,其中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見的一類并發癥,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增加其死亡率[2]。因此,需重視術后出現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工作,以提高其生存率,改善其預后。本文綜述了近年來HICH術后出現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對策,具體如下:
HICH術后消化道出血屬于一類常見的并發癥,該類并發癥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3]:(1)患者因腦部的出血量較大,或者血腫進入到腦室等而采取手術治療,該類患者多存在腦部組織廣泛性破壞與腦內結構受壓及移位,處于顱內高壓狀態會影響下丘腦與腦干功能,使得植物神經功能處在紊亂狀態,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量,提升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增加胃酸的分泌量和H+逆彌散,進而使得胃黏膜發生糜爛、壞死或者生成潰瘍,導致消化道出血。除此之外,以上病理生理變化還能使胃腸道中的血管平滑肌不斷收縮,促使胃腸黏膜的血液供應降低,局部黏膜出現缺血和缺氧,這也是消化道出血重要的病因之一;(2)手術屬于一類創傷性治療方法,于手術期間,很難避免會給腦部組織帶來程度不一的損傷及破壞,進而加重腦出血狀態下的機體應激反應,導致消化道出血[4]。(3)在臨床上,腦出血患者出現頭痛、噴射性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時,常使用20%甘露醇與激素聯合靜滴以減輕腦水腫,緩解顱內壓增高,長期或大量使用激素,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而H+進行性彌散加重對胃黏膜屏障功能的損害,易引發應激性潰瘍,從而發生消化道出血。
有關HICH術后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時間,陳晴晴[5]等發現,最早發生消化道出血者距離腦出血時間為18h,最晚為22d,54例患者中在24h之內出血共有10例,24h-3d出血28例,4-7d出血共有9例,超過7d共有7例。多數消化道出血出現于術后7d以內,因此臨床認為,對于嚴重腦出血或者已經出現消化道出血者,病后1周之內留置胃管進行胃液抽吸觀察并記錄胃內容物顏色及pH值,以觀察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十分必要[6]。
宿鵬飛[7]等發現,消化道出血量在1000mL以下者的死亡率為9.09%,大于1000mL患者的死亡率為43.75%。由此可見,消化道出血總量和患者預后有著緊密關系,特別是出血量大于1000mL者,死亡率較高,臨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加強基礎護理,術后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適當抬高床頭,以減輕腦部水腫,若患者意識障礙,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理氣道分泌物,盡量減少搬動以免病情加重;各項檢查、治療、護理操作盡量集中,確保患者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指脈氧情況;掌握患者是否存在腹脹、呃逆及嘔吐癥狀,必要時,遵醫囑實施胃腸減壓;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嘔吐物和黑便量、性狀、顏色,掌握出血控制效果,嚴防出血性休克的發生;若患者發生出血性休克,立即配合醫生搶救。(2)做好呼吸道護理,遵醫囑予低流量持續吸氧及霧化吸入,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叩背,以促進痰液排出;若患者清醒,鼓勵并指導其自主咳痰,必要時及時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加強口腔護理,確保口腔清潔無味[8]。(3)藥物治療期間,每日準確記錄24h的出入量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處理。(4)由于腦出血發病突然,加上手術產生的應激反應,再加上并發消化道出血的痛苦,患者心理狀態并不樂觀,極易產生負性情緒,可能對治療產生抵觸,甚至影響機體耐受能力。因此,積極做好心理護理十分重要[9]。護理人員要重視護理細節,體現對患者的關心,準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運用相應的干預手段,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告知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患者講解其關心的疾病轉歸方面的問題,協助其樹立信心;和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達成共識,用家庭的溫暖給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
大出血時的先兆表現: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發生消化道出血,一般在術后數小時至1周左右。大出血早期表現:(1)意識狀態的改變,如意識障礙加深、有煩躁、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等;(2)脈搏的改變,脈搏增快在100次/min以上;(3)血壓下降,脈壓差<30mm Hg;(4)尿量改變,< 30ml/h;(5)四肢冰涼/面色蒼白/出冷汗等;(6)難以控制的呃逆[10]。(7)紅細胞、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逐漸降低。當出現≥2項以上情況時,應及時向醫生報告,加強病情觀察,并做好大出血搶救工作。
若患者出血量較大時要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開放靜脈通道,遵醫囑予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以恢復有效循環血量,應用止血藥物,或者胃內灌注冰鹽水與去甲腎上腺素等止血藥物。若出現休克要及時糾正,患者在輸血、輸液治療時要嚴密觀察其情況,若輸血過程中有發熱、過敏等不良反應出現時要立即告知醫生并配合醫生救治。此外,若患者出血量大,為避免血塊阻塞呼吸道而出現窒息,必要時隨時進行吸痰護理保持呼吸通暢。
飲食護理屬于消化道出血綜合治療中的重要內容,姚新華[11]認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飲食護理內容如下:(1)對于處在急性出血期間的患者需禁食。(2)剛開始采取流食,飲用牛奶需要適量,避免飲過酸、過甜或者過咸食物,期間以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禁食刺激性、易產氣類食物;注意飲食應溫性,食物過熱會導致胃黏膜血管擴張,使出血加重。(3)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改成半流質飲食,可攝入營養豐富、低鹽、低脂和易消化食物,例如蛋花、大米粥以及小米粥等,每日需進食4-6次;合理限制魚湯、雞湯和肉湯攝入。(4)等到一周之后可改成軟食,不斷增加食物數量和品種,避免攝入生、冷、辛辣、油炸硬食物,避免飲濃茶和咖啡等。
腦出血位置鄰近丘腦或者腦干者,或者年齡超出55歲者,以往存在慢性胃炎者屬于應激性潰瘍高危患者,需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癥狀,及是否有呃逆和嘔吐咖啡狀胃內容物等現象,并注意觀察大便性狀和顏色等情況,對于昏迷患者需要早期留置胃管,做好胃液性狀監測,有條件時可每日監測胃液中的pH值,若pH值在2以下提示為發生應激性潰瘍的先兆[12]。若患者嘔吐出咖啡狀的胃內容物或者發生黑便,需要記錄下色、量、性狀和出血時間,定期進行大便隱血試驗,并嚴密監測生命體征[13]。
當前,多類護理模式已被用于HICH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李春弟[14]等對HICH患者100例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護理設為對照組,一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護理設為觀察組,最終發現,觀察組的消化道出血出現比例是24.00%明顯比對照組42.00%低。龐海霞[15]對HICH術后出現消化道出血的60例患者開展研究,發現綜合護理能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其住院期間睡眠質量,進而提升其治愈效果。鐘素香[16]等對100例HICH患者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護理設為對照組,一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優質護理設為觀察組,最終發現,觀察組的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出現少于對照組,同時干預后的焦慮、抑郁、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說明優質護理能減少HICH術后的各類并發癥出現,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及神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HICH患者多數急診入院,病情危重,常伴有意識障礙,多需急診手術治療,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消化道出血是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嚴重者可因窒息、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加強對HICH患者術后的觀察及護理十分重要,能及早發現出血、及時提供診療依據、及時對癥治療,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達到較理想的治療效果。